2012年6月,福州市召開全市義務教育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會,鼓樓區教育局局長陳宏鷗同志在會上介紹了該區實施學區共同體工作相關情況,陳局長介紹鼓樓區近年凡新進的畢業生都分配到一般校,但人先到優質的中心校工作兩年,以利于新教師得到更好培訓,養成良好的工作和教學習慣,兩年后再轉回一般校工作,以縮短其適應崗位的周期,使新教師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聽了介紹后,深受啟發。
無獨有偶,近日在中國教育報《區域周刊》上讀到《由新手向合格進發的新通道》一文,同樣深有感受。浙江省寧海縣選擇讓本來可以直接分配到農村學校的新教師留城培訓的做法頗有創新意義。新教師在城區優質學校代培三年后再返鄉,對新教師的成長無疑大有裨益,同時,對于城鄉教育內涵均衡的實現其價值更大。
新入職教師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對工作充滿激情,對發展充滿期望,對成就充滿憧憬。管理者的責任是要把新教師的這種積極狀態保持下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多年來,由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教師待遇及工作生活條件相差懸殊,農村教師流向城市學校,薄弱學校教師流向優質學校,導致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差距拉大。農村學校“弱”而“空”,城市學校“強”而“擠”。農村學校,弱就弱在隊伍上、弱在教師質量上;空是空在生源上、空在骨干教師上。不可否認,農村學校的薄弱主要在于管理和師資水平與城區學校有較大的差距。但是,本人認為,農村學校的薄弱還在于許多農村教師對工作缺乏熱情、安于現狀,完成教學任務就萬事大吉,對個人專業發展、對教學改革更是沒有想法。在這種環境與氛圍的影響下,新教師的激情、期望、憧憬也慢慢地變淡,最終被同化。這就是為什么各方面條件差不多的同一批入職教師,幾年后先冒出來的一般多是城區教師的主要原因。
而福州鼓樓區、浙江寧海縣農村(一般校)新教師經城區(中心校)學校代培后,工作經歷才兩到三年,卻能超越大多數當地有著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教齡的教師,擔任學校的年級組長、學科組長、畢業班學科教師等重要崗位,并在區域學科教學活動中頻頻有所展示,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農村教師總體的專業發展水平。我想并不是這些經過代培的教師已經很優秀了,只是相對于農村其他教師而言,是比較出色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鼓樓、寧海這項制度改革的設計者很好地把握了新入職教師的心理需求,依據“環境培養人、氛圍造就人、機會鍛煉人、平臺成就人”的原理,幫助和支持他們把對工作、對發展、對成就的積極狀態和原始沖動轉化成現實,因而取得了明顯的實踐成效。
鼓樓區雖是福州中心城區,沒有農村學校,但是鼓樓的創新機制,對農村教師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從培養新教師的視角來看,鼓樓、寧海的這項實踐是成功的,但從改造整個農村教育而言,它又僅僅是一個起始。如何讓這些經過代培的新教師在農村學校(一般校)繼續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和發展勢頭?如何激活農村其他教師的工作狀態,喚起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如何讓農村學校不再成為“薄弱”的代名詞?如何使“一般校不再一般,中心校更加優秀”?這同樣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創新。
沒有錢辦不好教育,有了錢不改革體制和機制問題,同樣辦不好教育。況且有時改革只需要換個思路,并不需要很大的財政投入。在期盼農村教育盡快實現快速提升、內涵發展的大背景下,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夠聚焦問題,以改革創新的姿態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以科學的態度,大膽突破走出新路。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充滿生機,不斷有驚喜出現。
(作者單位:福州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