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一個好老師,必定是一個有很強效率觀念的人,他重視課堂上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在日益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如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如下。
一、有效創設,促進審美情趣
情境,是音樂教學“情感化”的基礎和前提。傳統的音樂課由于條件限制,加上有些曲目因地域、民風的不同,音樂的藝術形象別具一格,學生限于生活積累,很難體會樂曲的意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字、圖片資料、動畫等,創設形象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當學生進入情境交融的音樂意境中,面對特定的審美對象,耳聞目睹的全是美的形象及新奇的事物,注意力也會集中于眼前的景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師生在此情景中進行一種情境交融的教學活動,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進一步升華,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極致的音樂美,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審美情趣。如欣賞彝族音樂《阿細跳月》,學生對音樂非常陌生,因此,情境的創設至關重要。教學中,我利用學校的彝族舞蹈服裝向學生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服飾,并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彝族的民俗風情、彝族的舞蹈,不僅從直觀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從多個渠道了解彝族,幫助學生從外圍了解所要欣賞的音樂,為后面的“學”做好鋪墊。這時,學生的“學”是一種內在的需求,他們在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對音樂的思考更深入,更透徹。課堂教學中,我和學生手拉手圍成圈,在《阿細跳月》的音樂中模仿彝族的姑娘小伙們跳起舞,讓學生如臨其境,融入音樂,進一步體驗彝族音樂的特點。有效的情境創設是以音樂為主線,輔以其他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自由想象、任意感受,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感性認識、產生靈感,促進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順利完成從歌聲表達到陶冶情操的升華過程,從而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實現音樂教學的目的。
二、有效重復、提高審美能力
重復,是音樂和音樂教學常用的手段之一。在音樂教學中,大到整個學段,小到一節課,一首歌曲,一段主題旋律,一個知識點,我們都會用到重復。巧妙生動的重復不僅會加強記憶,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中的重復堪稱一門藝術,要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效的重復中感受音樂,培養審美情趣,享受“重復”的樂趣。如欣賞《小狗與口哨》時,我設計這樣的“五部曲”引導學生聆聽、理解音樂作品:完整初聽→聆聽口哨主題→這段口哨主題在樂曲中出現幾次?→請你在聽到口哨主題時拍手,其他音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邊聽邊隨音樂哼唱曲調。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雖然在重復聆聽樂曲,但每一次的重復都有新的要求。第一次你聽到最明顯的聲音是什么?——第二次,邊聽口哨主題邊感受小主人和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散步的愉快情景。——第三次,靜靜地聽,得出口哨主題出現四次。——第四次,學生用外顯的動作表現音樂。第五次,哼唱主題。學生在對聽、想、演、唱等不同要求的重復中始終保持著注意力,對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感悟。鐵棒磨成繡花針,就是千百次重復錘煉的結果。在音樂教學中,合理、科學地運用重復的手段,進行有效重復,針對性地讓音樂反復在學生耳邊響起,增強他們的旋律印象、加深情感體驗,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讓學生在音樂課堂的學習中提高審美能力。
三、有效提問、發展審美想象
提問,要合理更要有效。在音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美、挖掘美、體驗美,那么作為引導方式之一的課堂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學中的提問不僅要合理而且要體現有效。合理提問是有效提問的第一步,有些提問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而最有效地提問一定是合理的。如: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在導入后,讓同學們欣賞樂曲的第一段,感受樂曲的音樂風格。在試講時我設計這樣的提問:這段音樂是柔美的還是雄壯的?是古樸的還是現代的?最后引出結論:“這段音樂具有江南音樂的特點,具有一種柔美古樸的韻味。”這種循序漸進、引導式的提問方式我們經常會使用,應該說是合理的,而且最終也達到了教學目標。但是這樣的提問方式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可見這樣的提問方式不是最有效的。于是,在第二次上課時我的提問是這樣的:這段樂曲體現了我國哪個地域的音樂風格?學生回答:“是江南音樂的風格。”我再問:“為什么?”最后由學生得出江南音樂風格的特點是婉轉柔美。僅用這簡單的問題轉化就收到比先前連珠炮式的提問更富有思考的答案,學生的回答代替了老師蒼白的歸納,不僅教學目標達成,而且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審美想象。
四、有效鏈接,豐富審美感知
鏈接,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音樂殿堂的大門。很多音樂作品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遙遠,學生對此有距離感、陌生感,甚至有排斥感。如果照本宣科,勢必如“隔靴搔癢”,學生提不起興趣,影響課堂效率。如果能適時、適量、適度的補充一些相關的資料,便能促使學生順利進入音樂意境,獲得情感共鳴。如歌曲的創作背景、民俗文化、地域風情或是作品典故等等,這樣對學生欣賞感受音樂作品大有益處。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有必要鏈接一些有助于學生學習、欣賞的課外資源,以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如欣賞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時,首先讓學生欣賞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畫面帶來的那種沉重、壓抑的基本格調,再向學生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其后引出聽賞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感受樂曲的沉重感與凝重感,從中獲得情感共鳴。這樣,學生感受到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所帶來的藝術沖擊,拓寬自己的藝術視野。最后讓學生了解俄羅斯民族的民間音樂及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如《三套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莓花兒開》等,從而實現相關主題的有效鏈接,使學生在音樂中獲得較大的信息量與審美體驗,為課堂教學“點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林彥?搖?搖?搖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