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敏銳、豐富的領悟能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做到“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因此,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感訓練,加強對學生的語感培養。
一、聯系生活,培養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眳问逑嫦壬舱J為:“撇開語言教文字,這是一種半身不遂的語文教學。”因此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應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只有經常觀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別人的語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聯系生活實際,調動生活經驗,才能真正通過語言的表層意義迅速準確理解語言的深層意義。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如為了讓學生理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的“飽經風霜”一詞,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回憶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飽經風霜的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位車夫的臉。學生有的說:“車夫的頭發亂得像一堆稻草,臉色灰黑、臉頰清瘦,營養不良的樣子?!庇械恼f:“車夫的臉上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睛深深地陷進去,顴骨高高地突出來?!薄蠋熕角傻貑l:“你從這張飽經風霜的臉上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可以看出他為了養家糊口,辛勤地不要命地工作著。”有的說“我看出車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還是暴風驟雨,他都要拼命地拉車?!薄@時,老師動情地說:“是呀!就是這樣一個車夫,那么冷的天,還赤著腳在拉黃包車。現在,他的腳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腳掌……同學們,把你的感受通過讀表現出來?!边@樣,學生聯系生活理解了“飽經風霜”一詞,再通過讀把感受體現出來,深刻地領悟了語感,進而產生情感共振效應。
二、注重誦讀,積淀語感
誦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途徑。反復誦讀容易體會出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從感性上、從整體上去認識,對材料進行主觀的消化吸收。這樣,不知不覺間誦讀的已經是自己的東西了。
(一)朗讀課文。
1.重視朗讀示范。有感情的范讀,是促進學生讀好課文,訓練語感的好形式。如《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教師一上課即可這么引入: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錢塘江大潮所折服。那么,今天我們將跟隨作者的腳步去領略這一天下奇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老師讀課文,聽著聽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在范讀中,教師抑揚頓挫的語調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從學生們的臉上分明看到了他們已被這天下奇觀深深地震撼了。學生有的說,他仿佛看到了觀潮的人群在錢塘江邊翹首以待的樣子;有的說,他仿佛看到了錢塘江大潮正在向我浩浩蕩蕩地奔騰而來……這樣的范讀迅速將學生帶入文本,沉浸在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之中,為進一步體會文本的形象美和情趣美,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之美奠定了基石,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2.強調朗讀技巧。朗讀訓練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增強語感。朗讀技巧包括:語音的輕重、語速的緩急和語調的抑揚等方面。如《鞏乃斯的馬》一課,要以真摯、熱烈、激昂的基調,以由緩而急的語氣進行朗讀,把聽者帶入那無限壯觀而又激蕩的情境中。在讀到第二段“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的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劃出一條條不規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讓學生用激越的語調朗讀,盡力表現出進入了萬馬奔騰、長嘯嘶鳴、激越奔蕩的壯觀場面之中。在有感情朗讀中學生也產生了和牧馬人一樣的難以攔截、激動的情緒,深深地領悟了“我把這幾分鐘間見到的記在腦子里,相信,它所給予我的將使我終身受用不盡……”這一句話的深刻內涵,進一步增強了語感。
(二)吟誦詩句。
經常吟誦詩句,有助于語感的形成。在學生熟讀理解,有一定領悟的前提下,熟讀成誦,可以更深切、更具創造性地領悟詩的內涵,在“品”中積淀語感。如學習古詩《牧童》,課前先讓學生預習,一上課就給學生三分鐘時間,練習熟讀成誦。學生開始自由朗讀。
師:怎樣才叫熟讀呢,現在我們來搞個活動,這個活動叫點詞讀句,老師點到一個詩詞,如果你做到了熟讀,那么你腦子里就會很快映出帶有這個詩詞的詩句,臥,請你說——
生:不脫蓑衣臥月明。
師:這句詩一共有七個字,誰知道為什么老師偏偏點這個“臥”字?
生:臥是睡的意思,詩人在月光下睡覺。
師:注意了,他講到了另外一個詞“睡”,他說這句詩里不用睡而用臥,是因為臥字比睡字好,所以老師要點這個“臥”字。而且這句詩里的這個“臥”字很吸引人,能讓人聯想開去。
生:臥字給我的感覺,他不是真的在睡覺,而是在欣賞月色。
生:對,臥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會,也有玩的味道。
師:說得真好,大家把理由一講,對“臥”就特別敏感。接下來,誰來當小老師,來點詞學詩……
這樣學古詩,學生不僅能領會古詩的含義,熟讀成誦后更能體會古詩的意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促進了語感的形成。
(三)讀課外書。
多看課外書,擴大閱讀面,也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加強。要鼓勵學生在《義務教育課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推薦篇目的指引下有選擇地進行品讀,多擠點時間讀書,多記記日記,多用心品味作品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形成語感的過程。
三、多讀多寫,鍛煉語感
培養語感是為了更好地閱讀與寫作,而經常寫作也能提高語感。一是可以用多種寫作方式來培養語感,如抄寫、仿寫、改寫、寫日記等,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鍛煉學生的語感。二是讀寫結合,打通語感鍛煉之路。例如前幾年我在教學《向往奧運》一文時,學生滿懷激情地隨著嘹亮的奧運會會歌讀完全文后,心情無比激動。我這樣設計:“面對即將而來的2008北京奧運,你向往嗎?你有什么樣的美好愿望,對奧運會的各個方面能提出哪些中肯的建議?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并記錄在老師課前為你們發的2008北京奧運會會標的背面?!边@樣,將讀與寫有機結合,學生寫的內容很有創意,又鍛煉了語感。
四、課內外結合,增強語感
課外活動是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部分,語文課外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語感的培養。如開展普通話演講比賽、采訪師友、即興演講、講新聞故事、成語接龍等活動,都可以增強語言的組織能力,增強語感。
培養語感是一個長期的、科學的訓練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在朗讀中、品析中、積累中、生活實踐中,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并用之于新的言語活動的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