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演在自然壟斷行業中維持壟斷具有其價值,但也帶來一些問題。在自然壟斷中引入競爭有充分的必要性,但不一定需要完全并且充分的競爭。政府規制對自然壟斷行業是必要的,但因為政府本身及壟斷的特性等,存在政府規制的失效,通常通過引入競爭放松政府規制來解決規制失效的問題。在這樣的條件下,自然壟斷行業的發展應該是走向有效競爭。文章提出的有效競爭實質是促使競爭、壟斷和規制三者之間的有機平衡,以追求壟斷企業自身成本和社會交易成本最小化。
[關鍵詞]自然壟斷;有效競爭;競爭;政府規制
[眼中圖分類號]F27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4-0009-07
經濟學理論認為,壟斷和競爭是兩種基本的市場組織結構。在壟斷的市場結構中,某些行業需要在一個巨大產量范圍和相應的資本設備的生產運行水平下其生產規模效益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以至于只有通過一個企業來生產整個行業的產量才有可能達到較優生產規模。這樣的行業通常是自然壟斷行業。在經濟學的發展和研究中, 最初古典經濟學認為自然壟斷是稀缺性自然資源占有的自然性壟斷,逐步發展到基于競爭性經濟的“自然而然”的壟斷, 其內涵沒有被傳統所固化,而是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研究范圍在不斷被拓展。
一、關于自然壟斷的一般理論
自然壟斷的經濟學解釋大致經歷以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成本劣加性概念為標志的三個理論發展階段。因為成本劣加性概念研究的復雜性,目前主流的研究還是建立在規模經濟及范圍經濟基礎上的自然壟斷理論。
1. 規模經濟
一般意義上的自然壟斷與規模經濟緊密相連。自然壟斷研究的起點是人們從單一產品的角度來研究規模經濟性開始的。自然壟斷的研究,將自然壟斷的本質歸因于規模經濟特征,發現存在著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導致長期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的規模經濟效益。克拉克森和米勒認為自然壟斷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定的產出范圍內,生產函數呈規模報酬遞增狀態,即生產規模越大,單位產品的成本就越小,由一個企業大規模生產,要比由幾家較小規模企業同時生產更有效率。斯蒂格利茨認為,當一個企業的平均成本在市場可能容納的產量范圍內不斷下降時,就存在著規模經濟,自然壟斷就會出現。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認為,自然壟斷最明顯的經濟特征是平均成本在其產出規模擴大到整個產業的產量時仍然下降,從而由一個企業壟斷經營就會比多個企業提供全部產品更有效率。因此,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單一企業的平均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持續下降,產量越大成本越低。在技術和市場需求不變的條件下,如果產品的長期平均成本在其產出規模擴大到滿足整個市場需求量的時候仍然處于遞減狀態,那么由一家企業壟斷整個行業的經營會比多家企業的競爭性生產更有效率,成本更低。此時,如果任由多個企業同時進行生產,由于單個企業產量較低,平均成本會變得很高,這時應該由政府出面對市場的進入進行干預,讓一家企業獨家壟斷。由此壟斷也就成為一種符合自然秩序的市場結構。
2. 范圍經濟
潘扎爾和威利格最早定義了范圍經濟,指出范圍經濟是聯合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產品的生產成本低于這些產品單獨生產的成本總和。將范圍經濟引入自然壟斷的研究,拓寬了自然壟斷理論研究的視野,理論研究從對單一產品生產的研究拓展到多個產品生產的領域。從現實的經濟情況中,一個企業通常會提供一系列產品或產品的組合,而不止提供一種產品,這時候由多種產品組成的總成本的決定通常取決于企業所生產的各種產品成本的相互影響,而不僅僅取決于單個產品生產的規模經濟效應,這時候就用范圍經濟來描述。再如,在一些公共設施領域(電網、鐵路等),由一家企業提供多種組合的服務更具成本優勢,但在這個企業所提供的多種產品中,單個產品的成本可能呈現上升的情況。詹姆斯·邦布認為,對于某些公共設施的服務來說,即使在單位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即不存在規模經濟時,由一家企業提供全部服務也仍然是最經濟的。平狄克,魯賓費爾德認為范圍經濟的程度可以通過企業的成本來確定,由一個企業對多種產品的生產比多個企業各自獨立生產節約的生產成本的百分比越大,范圍經濟的程度就越高。在對自然壟斷的解釋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區別在于規模經濟從生產一種產品的情況,按照不斷下降的平均成本函數來定義自然壟斷,即在一定的產出范圍內,企業生產一種產品時,生產的規模越大而單位產品的成本越小,就存在自然壟斷;而范圍經濟從一個企業進行多種產品的生產與多個企業進行單一品種產品生產的其總成本對比的角度來定義自然壟斷。
3. 成本劣加性
規模經濟能夠解釋自然壟斷產生的原因,但有經濟學家從經驗觀察方面對其提出了質疑,認為自然壟斷的行業中,有許多行業處于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的狀況,即存在規模不經濟。鮑莫爾、潘札、威利格和夏基等人引入成本劣加性概念,對傳統的自然壟斷理論進行了大幅度修正。他們認為,成本劣加性是自然壟斷賴以成立的依據,即只要單個企業能比兩家或兩家以上的企業成本更低地向市場提供同樣數量的產品,無論企業是處于規模經濟階段還是規模不經濟階段自然壟斷都可以成立。他們證明了成本劣加性是定義自然壟斷的關鍵特征,并認為任意產量水平上存在嚴格的成本劣加性是自然壟斷的充分必要條件。成本劣加性理論認為,企業生產多種產品抑或生產單種產品,只要在產品生產全部產量的范圍區間之內成本函數存在劣加性,即只要多個企業的聯合生產不及一個單一供給者提供相同產量時便宜,由一個企業來生產的成本總是最低的,這樣就會導致自然壟斷。成本劣加性理論的出現,從其一般化特征上推進了對自然壟斷理論的認識和研究,自然壟斷研究的領域也從單產品推進到多產品領域。就成本劣加性與規模經濟及范圍經濟的區別上,成本劣加性理論認為,在單一產品生產中,規模經濟只是該產品自然壟斷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即一個單一產品企業的生產具有規模經濟效應時,其必然具有成本劣加性,而當出現規模不經濟時,只要單個企業提供產品的成本比兩個或更多企業來提供時成本更低,也同樣具有成本劣加性,此時仍為自然壟斷。在多產品聯合生產時,某一種產品的規模經濟既不是自然壟斷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范圍經濟的存在是具有成本劣加性的必要條件,因而其是自然壟斷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二、壟斷與競爭:走向競爭的優勢
傳統理論認為,自然壟斷企業維持其壟斷地位有充分的合理性,但是理論的研究也證明,壟斷地位的維持也存在系列的問題。關于競爭的優勢和意義,有關理論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在自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是否可行,有沒有必要,答案是肯定的,而競爭市場理論為自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提供了理論的佐證。
1. 壟斷的問題與價值
對自然壟斷企業的壟斷地位維護有現實的價值。其一,實現經濟效益,因為自然壟斷企業往往具有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其二,優化資源的配置,由于自然壟斷企業基礎網絡的壟斷性,保持壟斷地位能夠避免因競爭帶來的重復建設,同時由一家企業提供產品更有效益;其三,對維護經濟安全,保障社會生活正常秩序有必要價值。同時,對自然壟斷的維護,導致系列負效應。其一,導致社會福利損失。在自然壟斷市場結構中,市場價格由壟斷企業制定,致使消費者沒有具備應有的權力去選擇其它企業,即使自然壟斷企業受到政府的規制,他們仍然在滿足政府強制性的標準條件之下企圖降低服務和產品的質量,從而形成社會福利損失。其二,存在X非效率。萊本斯坦于1966年提出X非效率以反映企業內部效率低下的狀態。當市場上僅存在一家壟斷企業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全部產品或服務時,由于沒有競爭的壓力作用于它身上,往往導致其不能有效利用全部生產要素,壟斷企業員工的自由處置行為及壟斷管理者與所有者目標不盡一致共同導致了企業內部效率低下的出現。其三,易發政治尋租活動。壟斷者著力于限制競爭,維持超額壟斷利潤的政治尋租活動,其花費的經濟資源并不增加任何社會財富,扭曲了社會資源配置。由政治尋租所引致的尋租競爭產生的資源浪費可能遠遠高于因壟斷而造成的產量減少所帶來的損失。其四,存在規模過大而引起的不經濟效應。體現在規模過大對生產技術提出更高要求,而設備和工人分工的專業化可能跟不上規模擴張,導致規模不經濟的產生;市場容量有限性,導致的經營多元化,可能致使交易費用的增加;管理的復雜程度加大,導致管理體系效率下降。
2. 自然壟斷引入競爭的必要
從上面的分析中看到,維持壟斷地位存在諸多的問題及弊端,將競爭引入到自然壟斷當中就應該是一個可能的選擇,因此自然壟斷引入競爭也是必要的。具體而言其必要性如下:從壟斷企業內部分析,引入競爭,在利潤動機的作用下,壟斷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搜尋到符合效率原則的方法,將復雜的成本測算內化為企業內部問題,實現生產成本最小化。競爭引入后,壟斷力量變小,壟斷企業在競爭壓力之下很可能加強管理和技術的創新,致力于提高生產及分配的效率。從美國、英國等國家的私有化浪潮經驗中,充分佐證了競爭的引入是促進自然壟斷行業效率提高的有效手段。從產業間替代的角度分析,一個產品的生產其往往存在著能夠對其替代的產品,即使是受規制的自然壟斷產業,也存在與替代產品之間的競爭,替代產品的存在使得壟斷產業的市場力量不可能不受約束地發生的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替代產品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技術革新的迅猛發展,促進了多家企業進行共同競爭以及新來的企業快速進入的技術基礎的形成,大幅度地降低了固定資本投資的沉淀性,自然壟斷的特點大幅度削弱,致使一些行業自然壟斷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這就需要引入競爭,才能夠適應新發展的需要。從外部環境分析,國際經濟交流的廣泛展開及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要求自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帶來的市場容量和范圍的擴大使自然壟斷產業的自然壟斷結構取決于該產業內廠商的平均成本曲線和整個產業需求曲線間的關系,使產業具備了多家企業競爭的技術基礎;而國際間經濟交往加速,要有一個開放、公平、自由競爭的環境與之適應,合理配置資源,從而引入競爭也是必要的。
3. 對競爭引入的支持:可競爭市場理論
夏基和鮑莫爾等人在重新定義自然壟斷的基礎上,提出了可競爭市場理論。該理論認為,只要保持市場進入的自由,不存在特別的進出市場的沉沒成本,就算沒有眾多競爭企業的存在,即使是寡頭市場,甚至是獨家壟斷市場,潛在競爭的壓力就會迫使任何市場結構條件下的企業采取競爭行為,良好的生產和技術效率在傳統的哈佛學派理想的市場結構以外仍然是可以實現的,包括自然壟斷在內的高集中度的市場結構仍然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該理論表明,如果市場是可競爭性的,潛在進入的競爭威脅就能阻止壟斷行為的產生,那么在位企業的定價將由于潛在企業進入的威脅而保持一個合理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壟斷企業不會賺取任何經濟利潤而只是得到彌補投人成本的正常利潤,壟斷者會制定一種可維持價格以獲得平均利潤,而不是制定壟斷高價,從而促使自然壟斷企業很好地為客戶服務。可競爭市場理論,是對新古典完全競爭市場的擴展,將規模經濟狀態一般化,擴大了“看不見的手”作用范圍。該理論把產業組織的理想化標準模型由完全競爭市場轉變成完全可競爭市場,并且引入了沉淀成本概念,深入審視市場自由進出力量,使傳統微觀分析一般化。該理論為利用市場手段,以市場競爭來改革自然壟斷產業,在自然壟斷產業構建一個可競爭市場,以潛在競爭者的進入威脅迫使自然壟斷產業按競爭市場的規律和行為行事,最終形成既有利于維護競爭又有利于發揮規模經濟作用的有效競爭格局構建可競爭市場的理論基礎。
三、政府規制的放松:走向競爭的必然
由于自然壟斷行業的經濟特征,政府的規制是必要的。但是政府的規制也是有成本的,并且由于政府及壟斷的原因,政府的規制可能存在失效。政府的失效的出現應該用引入競爭的辦法加以解決,即政府應該放松規制。放松規制是自然壟斷行業走向競爭的必然,西方掀起的規制放松浪潮是有力的佐證。
1. 政府規制的必要
政府的規制的出現總體上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約束企業行為,抑制壟斷,實現更高程度的資源優化配置,保護公眾利益。它是政府動用行政手段,并依托于其所擁有的法定的規則及權利,管理和干預市場行為主體的權益、行為和資格。政府對自然壟斷產業進行規制,具體而言必要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由于自然壟斷產業實行獨家企業壟斷或少數幾家企業寡頭壟斷在資源配置上可達到更高效率,國家政府傾向于賦予壟斷供給權,通過限制其他企業進入來維持壟斷性結構,以免整個產業由于進入過度而使供給能力過剩,保證較優資源配置效率。其二,自然壟斷行業一般都具有普遍服務性特征,處于自然壟斷狀態的產業的產品、服務價格和有效供給量往往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壟斷企業又追求利潤和效益,如不對其進行適當規制,容易導致自然壟斷企業憑借壟斷地位謀取壟斷利益,其可能為了取得高額的壟斷利潤,采用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定價方法掠奪大量消費者剩余,損害消費者利益,規制的缺失也可能致使自然壟斷企業更容易滋長產生供給不足、產品及服務的質量低下、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等行為損害社會福利。其三,自然壟斷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維持性,在平均成本上升但屬于成本劣加性范圍內時,如果壟斷者的利潤大于零,新企業只要把價格定在壟斷企業的價格之下,就可能奪走壟斷者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因此需要政府對行業進行規制,保證自然壟斷的可維持性。其四,由于自然壟斷行業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廣泛存在。相對于壟斷生產者,消費者在消費和購買中不能自主進行選擇,在信息交換中處于劣勢地位,而位于壟斷地位的生產者就很難有動力向消費者發送真實的信息。政府的規制,傾向于使信息傳遞更加透明。
2. 政府規制失靈需要放松規制引入競爭
施蒂格勒的“規制失效”理論認為,政府為提高生產與市場效率,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維護社會福利,對企業進行規制,其初衷是善意的。但是,但因為規制失效的存在,最終將造成規制程序和結果偏離了規制的初衷。20世紀 80年代在西方世界快速發動了政府規制放松的運動,通過運動放松了相當多的對于傳統自然壟斷行業的各種規制,其主要做法認為只要市場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行業就對其市場進入和價格的規制要求進行削減,讓企業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以佐證,導致放松規制運動的原因主要就是政府規制的失效。導致規制的失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為,其一,由于歷史與科技動態的發展致使靜態的規制逐步失效。其二,受規制的自然壟斷企業缺少外在的競爭壓力,規制者與壟斷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成本高企,造成規制者難以掌握壟斷企業產品成本,從而對產品定價困難,此時壟斷企業往往利用降低單位產品的質量來抵消政府對企業產品的低價格規制,因為信息的約束限制了規制機構控制產業的效率,致使規制失靈。其三,受規制自然壟斷行業費率核算的復雜性,加大了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成本測定的難度,導致政府規制失靈。其四,規制可能導致受規制者對規制者的尋租行為,尋租的結果往往是規制者最終被特殊的利益集團所俘虜。利益集團為了尋求壟斷地位并獲得壟斷租金而收買管制政策制定者。規制者被俘獲后可能運用手中的規制權為這個特殊利益集團服務,導致規制失去其自身的公正性與合理性,造成無謂損失,致使規制失效。自然壟斷與政府規制應該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為了矯正“市場失效”,需要政府對微觀主體的活動進行規制,為了避免“規制失效”,也要求經濟的運行以市場競爭為基礎。因此,政府規制與市場競爭并非完全相互排斥,將競爭的機制引入政府規制中從現實上是必要也是可取的。現實經濟形態的實踐證明,政府規制與市場競爭并存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兩者的合理結合決定著一個經濟體的效率和福利水平。在自然壟斷行業中,應該從效率優先的角度去比較市場競爭引入的競爭政策同維持獨家壟斷結構的規制政策制定的優劣,并著重的去考慮規制失效的程度和重復建設的成本。從整體經濟發展的情況上去考察選擇引入競爭還是加強規制,可以參照經濟發展的水平做判斷:其一,當經濟處于貧窮階段時,為了避免重復建設、節約資金,應以保持規制為宜;其二,處于發展中階段,在這階段需要對競爭與規制的成本和收益進行仔細的分析和對比;其三,處于發達階段,這個階段應更多地選擇競爭。
3. 政府規制放松的浪潮與實踐
隨著自然壟斷理論和規制理論的發展,以及可競爭市場理論的出現,對自然壟斷行業進行嚴格規制的邏輯出現更多的漏洞。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掀起了政府規制放松的浪潮,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持續的對自然壟斷產業進行放松規制改革。目前,從國際上看,自然壟斷產業放松規制改革的趨勢仍在發展當中。總體而言規制放松的方式是政府弱化對產業的限制,把一些原來屬于自然壟斷的服務部門和領域,諸如運輸、能源、電訊、金融等產業,重新納入市場化軌道。在英國,撒切爾政府將一些部門用經濟規制代替政府所有制,進行自由化改革,建立了新的規制機構和制度,采用了新的規制方法。在電信業改革中,英國采取典型的扶持新進人者的開放政策。在1981年英國分開了郵政業務和電信業務,接著英國政府開放電信增值業務市場,并徹底開放整個電信市場。英國電力體制改革從1987年開始醞釀,1988年通過《電力私營化法案》,自1990年以來,對電力工業從根本上進行了結構改組,在運營方式上也進行了全面改革,將原來發電、輸電、配電統一經營的中央電力局進行了分拆。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政府除了宣布對鐵路公司實行私有化外,還同時降低了國有企業局的地位和作用。這些規制改革客觀上降低了價格,提高了效率并促進服務的多樣化。規制機制轉變為依賴積極鼓勵競爭性進入來實現其政策目標。美國也放松了對電信、航空、鐵路等產業的規制。在電信業,美國一方面采取分拆法方式,迅速形成寡頭競爭格局。競爭帶給美國電信市場極大的繁榮,并給消費者帶來實惠,通話價格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下降了40%。另一方面不斷開放市場,大力培育競爭者。市場放開后,新興電信運營商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通信市場出現了激烈競爭。美國自然壟斷行業放松規制改革提升了消費者福利,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通過創新提高了企業效率、增強了客戶反應敏捷度,對美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其到積極作用。在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不斷放松規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政府規制的放松擴大了民間企業的發展機會,促進了國有企業民營化及經營機制的轉換,適應了經濟、社會新形勢變化的要求,推動了日本經濟的國際化。
四、轉向有效競爭:自然壟斷行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自然壟斷引入競爭是必要的,但壟斷也有其本身的價值,政府規制是必要的,但過于嚴格的政府規制企圖限制競爭,被實踐證明其也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于是就應該將競爭、壟斷和政府規制三者聯系起來,以期能夠找到它們互相協同的焦點與角度,有效競爭的概念就試圖從融合三者的角度去提出解決自然壟斷發展的方向的問題。
1. 有效競爭的內涵與標準
有效競爭理論起源于馬歇爾沖突,即自由競爭與規模經濟之間的矛盾。1940年,克拉克在總結前人的觀點基礎上,提出了有效競爭的概念。他認為有效競爭就是指將競爭活力及規模經濟合理、有效地進行協調,以促成長期均衡競爭格局的形成,并認為如果存在一種競爭在經濟上是有益的,且根據市場的現實條件又是可實現的,那么這種競爭就是有效競爭。索斯尼克認為有效競爭是一個揭示市場實際運作狀態的概念,如果產業市場的一些特定的、可得到的競爭性特征是為了滿足合理的公共利益的要求所必須且充分的,并且這些特征更好的實現代表了更大的公共利益,如果說該產業市場的這些特征得到了最大程度實現,那么可以認為該產業是處于有效競爭狀態的。索斯尼克認為的有效競爭是導致經濟效率最高的競爭格局。筆者認為有效競爭的基本含義是基于效率展開的競爭,既不是過度競爭和競爭結構嚴重失衡,也不是保護壟斷,而是強調競爭、壟斷和規制三者之間的有機平衡,以追求總社會交易成本最小。梅森對有效競爭的條件和標準問題進行了研究,將有效競爭歸結為市場結構標準和市場績效標準。后來的經濟學家發展成了三分法標準,即市場結構標準、市場行為標準、市場績效標準。王俊豪認為,通過3個方面來體現有效競爭:一是競爭成本不超過競爭收益,這是有效競爭的最基本要求;二是作為一種適度競爭,既不能競爭過度也不能競爭不足;三是應符合規模經濟要求。
2. 自然壟斷行業有效競爭的實質
自然壟斷的有效競爭實質是促使競爭、壟斷和規制三者之間的有機平衡,以追求壟斷企業自身成本和社會交易成本最小化。從競爭與體現壟斷特征的規模經濟上。規模經濟要求企業規模隨著產量的擴大而單位產品成本逐步降低,從而使企業收益增加。競爭表現為利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從而提高經濟效率。規模經濟與競爭都能夠實現社會資源優化使用,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手段和途徑。但是,競爭與規模經濟又存在著相對性的矛盾,因為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就會引起生產集中,而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走到壟斷。很明顯壟斷則是對市場競爭的否定,它會扼殺競爭的經濟活力。有效競爭是在競爭活力及規模經濟之間尋找的合理的度量,以讓兩者能夠達到相互協調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從競爭與規制者的關系上,相對于競爭,規制的作用是彌補市場的失靈,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對市場行為主體資格、行為、權益的干預和管理,從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而在自然壟斷行業競爭的引入,是由于政府規制存在的失效性,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因為規制失效而導致的低效率和社會福利的損失。規制與競爭是從針對對方各自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式,從而它們具有針鋒相對性。在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不受規制的完全競爭是具有很大成本的,同時完全放棄競爭因素的引入在自然壟斷行業實行高度的規制,被實踐所證明也是存在很大的問題和缺陷的。因此,有效競爭就是在自然壟斷企業中根據成本和效率的要求,合理適度地引入競爭機制,放松規制,在競爭和規制的相互協同中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達到交易成本和壟斷企業自身成本的最優化。
3. 自然壟斷行業轉向有效競爭的必然
在自然壟斷實行有效競爭是自然壟斷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理論上,自然壟斷行業維持其壟斷性有其合理的要求,壟斷的維持能夠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有助于優化資源的配置,并維護社會和經濟安全。但是,壟斷的維持也存在損害社會福利、效率低下、引發政治尋租活動和由于其規模的過大而引起的不經濟等問題。因此,維持自然壟斷企業的高度壟斷地位并非是一種最優的選擇。對于競爭的引入,一方面,從壟斷企業內部,競爭加大了企業在競爭環境中改進效率的動力,優化了成本條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適應了產品間替代及技術革新帶來的挑戰壓力,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等外部環境的發展要求。再則,從經濟學研究的理論上,鮑莫爾及夏基等的可競爭市場理論,為在自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提供了理論的佐證。因此,競爭引入自然壟斷行業對行業的發展具有優化功能。從而在壟斷與競爭的維度上,找到能夠促使其有機平衡的度量,即有效競爭是一種優化的選擇。從壟斷與政府的規制上,壟斷的特性及其對存在的問題解決帶來了政府規制的必要。但是,政府規制由于技術進步、信息不對稱、規制企業的復雜性及政治尋租活動帶來的損失等導致的規制的失效。由此可以推論出,維持高強度的政府規制并非自然壟斷行業發展的合理導向,那就必然需要尋求對政府規制規則的改革,在高度實行政府規制的部位上,實行規制的放松。這樣,尋求競爭引入和政府規制協同與有機平衡的有效競爭就成為了實現優化的一種合理的選擇。在現實的經濟發展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出現了政府規制放松及國有企業私有化浪潮的。以美國、英國、日本等代表的發達國家在運輸、能源、電信、電力等諸多自然壟斷的服務部門和產業領域進行了以弱化政府限制的規制放松,將其納入市場化軌道。西方世界的這場運動給與當事國在之后的多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相當正面的影響,優化了社會及經濟資源的配置。政府在自然壟斷行業用競爭機制的引入放松規制,從事實上優化了壟斷企業的發展,提升其效率減低其成本,是自然壟斷行業轉向有效競爭有力實證。
五、有效競爭的實現:思路與對策
有效競爭的實現應該從對政府規制的優化,自然壟斷業務與非自然壟斷業務分離及兩種業務的規模性與競爭性的協同當中去尋找解題的對策與思路。
1. 優化政府對自然壟斷行業的規制
自然壟斷產業規制改革的目標是構建可競爭市場,形成有效競爭。技術創新促使自然壟斷中的一些行業的壟斷性質有了根本的改變,這就要求在該行業中引入競爭以適應其發展,由此,建立在傳統模式上的政府對自然壟斷行業的規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都應該適應這樣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政府規制的優化,從準入的規制上,需要對政府行政審批規制進行改革,削減行政審批機構的權力。政府放松準入規制,應該趨向于有選擇的對自然壟斷的業務減低準入的門檻,將競爭機制引入到自然壟斷行業,以競爭機制優化壟斷企業的選擇及其進入和退出。從價格規制上,政府規制的優化應該促進自然壟斷行業的規制價格以合理成為基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 實現自然壟斷業務與非自然壟斷業務的分離
自然壟斷行業中,有的屬于自然壟斷性業務,有些屬于非自然壟斷性業務。根據自然壟斷的性質,屬于固定網絡性的操作業務是自然壟斷行業的自然壟斷性業務,例如電信行業中的有線通訊網絡業務和鐵路運輸行業中的鐵軌網絡業務,而網絡生產以外的環節不屬于自然壟斷業務。自然壟斷性質的固定網絡業務和其他的非自然壟斷業務聯系緊密,傳統上將兩者結合一起在該產業中進行捆綁式發展。不容忽視的是,將非自然壟斷的部分與自然壟斷部分混合在一起,容易產生交叉補貼行為,同時助長自然壟斷企業借助自然壟斷業務的壟斷性強行推銷某些非自然壟斷業務,損害消費者利益。要通過對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的區分,并實行區別對待的規制政策,促進有效競爭在行業內的實現。對于自然壟斷性業務,投資巨大并形成巨量的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業進行重復投資,會產生資源的浪費,其應該由進行政府規制嚴格控制新企業進入這些企業領域。對于非自然壟斷性業務,政府應該放松規制,降低甚至取消進入壁壘,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允許多家新企業進人競爭,但仍要控制進人企業數量,以達到能夠滿足最小經濟規模的要求,防止低水平競爭和過度競爭的出現。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政府應對經營自然壟斷性業務和經營非自然壟性業務這兩類業務實行企業經營權的分離。當然,如果自然壟斷性業務與非自然壟斷性業務之間范圍經濟性相當顯著,若對這兩類業務實行經營權分離,就會增加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此時政府可允許企業實行垂直一體化經營,但要求企業對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分別實行財務上的獨立化。
3. 實現自然壟斷企業業務規模性和競爭性的協調
在傳統上,自然壟斷行業中通過獨家壟斷的格局能夠較好地致使平均成本維持相對而言較低的狀態,但是,如果需求足夠大,超過成本劣加性的區間生產,就應該允許兩家或兩家以上企業共同經營,實行直接競爭。同時,替代技術的出現使固定網絡業務之間出現競爭。從自然壟斷行業的固定網絡本身來看其業務性質是自然壟斷性質的,但是固定網絡系統可能在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中被新的技術生產出來的新產品和創造的新生產方式所替代,這樣在自然壟斷業務中就產生了競爭性。雖然自然壟斷性業務隨著時代的發展展現出了一定的競爭性,但是作為固定網絡業務等自然壟斷性業務,其仍具有強的自然壟斷性,從而保證其規模經濟效應是其最主要的任務。因此,總體上,就自然壟斷業務而言,對于競爭活力和規模經濟的關系處理中,應該把有效競爭的打造建立在傾向于維護規模經濟的基礎之上,并在此基礎之上實現行業與具體企業在競爭性和規模性的有效協調。
非自然壟斷業務與自然壟斷業務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其仍然具有基礎產業的特征,其生產往往需要通過網絡型的自然壟斷業務來幫助實現,其所生產的產品也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如果對這類業務實行完全的放任方式發展,不對規模進行必要的限制,這樣過度競爭的情況將由于企業對利潤的追逐而出現,這可能引致較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的產生,從而對生產該類業務的企業維持適度規模對于資源合理配置更加有利。然而,非自然壟斷業務已不具有自然壟斷性,其產品在市場上呈現可競爭的狀況,在市場上可以找到相當多的與之同類或相似的競爭性產品,從事該類業務的企業也處于有限競爭的狀態。因此,從總體上,對于非自然壟斷業務而言,在對于其競爭活力和規模經濟的關系處理中,應該把有效競爭的打造建立在傾向于維護競爭活力的基礎之上,并在此基礎之上實現行業與具體企業在競爭性和規模性的有效協調。
[參考文獻]
[1] 侯杰.自然壟斷理論研究綜述[J].財務與金融,2009(3):77-80.
[2] 胡德寶.經濟轉軌背景下改革的路徑和模式選擇:以中國自然壟斷行業為例[J].蘭州學刊,2010(1):44-49.
[3] 李春海.規制改革與競爭:自然壟斷產業的治理[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3(6):13-16.
[4] 呂榮,勝駱毅,陳劍,姚穎.可競爭市場理論與我國自然壟斷行業規制[J].經濟學動態,2009(9):49-52.
[5] 王俊豪.論自然壟斷產業的有效競爭[J].經濟研究,1998(8):42-46.
[6] 楊波.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與競爭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7] 于良春.論自然壟斷與自然壟斷產業的政府規制[J].中國工業經濟,2004(2):27-33.
[8] 余化良.自然壟斷產業的規制變遷與有效競爭:以電力工業為例[D].武漢:武漢大學,2005.
[9] 張暉,曲延芬.經濟轉軌中自然壟斷行業規制改革:競爭、所有制與激勵機制選擇[J].財經科學,2006(9):44-51.
onopoly; effective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