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磨出了老繭,就會成為好的莊稼把式;當刀磨出了利刃,就會省去許多砍柴的工夫;當課一磨再磨,就會磨出更多的精彩。”這是特級教師王崧舟的精彩言論。2012年10月,我們有幸參加黑龍江省第四屆網絡教研合作體教學素養展示會,作為森工系統的唯一代表隊,我們首次參加,心情異常激動。從接到通知到參加比賽,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第一次參加這種類型的賽事,真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要使一堂課成為高效課、精品課,就須要不斷研磨,不斷切磋,不斷修正,在切磋與修正中產生課堂的精彩。因此我們團隊在領導的指導下,在網友的支持與幫助下,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斷反思,共同改進。最終經過幾番研磨之后,為大家呈現了一堂精彩的數學課。
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反思再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看到書中的情境圖,我們想,聯系生活由分月餅導入新課,學生應該能夠很感興趣。于是我們設計了“把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個人,該怎樣分”這個問題。課后,鄭原玉校長指出:“雖然學生們也能夠明確提出,每人分得一半,課堂教學也能順利進行。但是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積極性沒有被完全調動起來,應該變換一種導入方法。”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富有藝術性與趣味性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激活課堂教學,為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導入部分我們采用了一位網友的意見,改變了第一次試教中的說教式的導入,我們設計了如下導入方式:
課堂紀實片段一:
師:羊村的中秋節似乎來的晚了些,你看,村長慢羊羊正在給喜羊羊和懶羊羊分月餅呢。第一天慢羊羊給兩只小羊帶來了4塊月餅,懶羊羊說:“我要吃3塊。”喜羊羊說:“不行,我們應該吃的一樣多。”你說它們應該怎么分?
生:每只羊分得兩塊。
師:每只羊分得兩塊,說明每份分得同樣多,數學中叫做“平均分”。
師:第二天,慢羊羊給兩只小羊帶來了2塊月餅,每只小羊可以平均分得幾塊?
生:每只羊平均分得一塊。
師:第三天,慢羊羊只給兩只小羊帶來了一塊月餅,兩只小羊傻眼了,應該怎么分呢?同學們請你們想想辦法幫幫它們好嗎?
生:每只羊分半塊。
師:分半塊?怎樣說能更準確些?誰來說說?
生:每只羊平均分半塊。
師:半塊怎么表示?同學們,你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塊月餅的一半嗎?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展示表示方法?
反思:
我們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用數字、文字、圖示、折紙等表示分數,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在試教中,王萍主任指出:“如果課前安排了預習作業,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正確地使用二分之一來表示一塊月餅的一半。覺得針對本節課如果安排了課前預習,就失去了探究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二分之一的實際意義。”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隨機生成的過程,期間學生表現出來的許多新的想法、新的問題是我們無法預料的,而這些無法預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課堂的教學契機,乃至整節課的一個精彩亮點,所以我們也覺得課堂上的精彩生成無須“預約”。同時我們也發現,組織三年級的孩子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確定詳實的要求,不然就如同第一次試教時出現的熱鬧卻沒有實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于是我們針對每個環節的小組合作學習都制訂了詳細的要求。在“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塊月餅的一半”時我們確定了如下要求:1.小組內討論可以用幾種方法來表示這塊月餅的一半。2. 記錄員將幾種方法進行記錄。3. 探究結束后,組員全部坐好。4. 組長指定一名學生進行匯報展示。
二、組織交流,理解分數形成過程
課堂紀實片段二:
師: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紙折出你們喜歡的表示幾分之一的分數。小組探究交流后到黑板展示。
反思 :
讓學生創造幾分之一,在折完正方形紙,涂色之后,我們采納了一位網友的建議,給學生出示一個語言范本,用這樣一個句式(把XX平均分成了X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用X分之一表示。)說一說。這樣的設計降低了學生表述的難度,達到了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同時也符合概念教學輕表達重理解的要求,在后面試教中學生無論表述■、■、■、■都比較自然。在第一次試教時,由于分工不夠明確,學生在學具袋內取學具時,課堂顯得十分混亂。在之后的試教中,我們針對本環節制訂了以下具體合作要求:1.組長負責將裝有黃色圖形的袋子打開,將其中的圖形分給組員每人至少一個。2.同一圖形可以有不同折法。其中的一個二分之一用陰影表示出來。(簡單畫幾條線即可。)3.折好后,組內成員互相檢查折法是否正確。4.互檢無誤后,組內成員全部坐好。5.組內至少有3人參與匯報交流。
四、鞏固應用,體驗生活中應用數學
課堂紀實片段四:
第一次試講時,我們為學生設計了3個層次的習題:
1.基本練習.
小組合作賽一賽(以題卡的方式,將習題發給各小組)。
2.提高練習。
生活中的哪些物體讓你聯想到幾分之一,請你動手畫一畫。
3.拓展練習。
下列圖形分別占了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
在試講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做練習時興趣不高,而且習題設計缺少層次性。于是我們又請教了我校的鄭原玉校長和王萍主任,她們都熱情地給予了指導。王主任還熱心地建議我們課件中的題目能否再引用一些輕松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語言。我們聽從了她們的建議,對練習設計進行了最后的修改完善,于是產生了以下的設計:
1.聰明而又用心會學習的每一個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初步認識了分數,相信下面的練習肯定輕松過關。
2.來!睜大雙眼到生活中看一看。下面的畫面讓你想到幾分之一?
3.想:千變萬化的魔術箱里又給大家帶來了什么呢?
4.估一估,李老師的頭部大約占整個身體的幾分之一?
反思 :
這次網友們都認為練習題形式由簡到難,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生活性、研究性和參與性,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既獲得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又加深對分數的認識,并且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為伊消得人憔悴”,幾經修改的教案又在不同的班級進行了試教,終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通過此次比賽,我們成長了許多。我們的每一段“快速成長期”都是在磨課中形成的。這個成長來源于自己對教材、對課堂、對學生的不斷思考,來源于網友們的幫助,大家的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大家一起討論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學效果是否明顯,教學目標能否達到……甚至細到一個課件怎樣出示更加美觀,一個問題如何提問更加有效,怎樣板書簡潔明了……在各位領導的幫助下,在網友的支持與鼓勵下,我們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評析
綜觀“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以下三個特點比較突出:
一、關注已有知識,找準新知的切入點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 “數學學習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能否找出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就顯得非常重要。分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在第一次接觸時難免會有些陌生,心情會有些緊張。而且前面又沒有相關的知識為這個單元做鋪墊,所以在上新課之前李老師用學生非常熟悉的、非常喜歡的卡通人物來創設一個學習情境。情境的創設達到了3個目的:1.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不知不覺地進入新課;2.通過這個情境引入這節課中的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平均分”;3.在平均分的過程中產生沖突:當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個人時,每人半個,那半塊月餅在數學中該用哪個數來表示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鼓勵探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鼓勵學生探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這一節課的主要特點之一。設計時花的時間用的筆墨最多,可謂是濃墨重彩并貫穿全課的始末。在課的引入階段,設計了讓學生想辦法表示“一半”的環節;在學生初步認識后,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寫一寫;當學生認識了、后,教師提出“剛才我們認識了、這兩個分數,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涂一涂,創造出其他分數。引導學生自主創造分數。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都是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經驗和各自的愛好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創造,之后展開合作交流。這樣不僅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了比較理想的空間,又讓學生經歷了“再創造”的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和培養。
三、在練習中夯實基礎,提升應用能力
李老師的課上得很扎實,除了體現在新知的學習中,在課堂的練習中體現得也是淋漓盡致。首先是看圖寫分數的正向思維題,很好地考查了學生對分數含義的理解;接下來是看一看,下面的畫面讓你想到幾分之一?進一步鞏固了對分數的理解;緊接著是判斷哪條彩帶長,從另一個角度考查了學生對分數含義理解;最后是估一估,李老師的頭部大約占整個身體的幾分之一?不失時機地滲透了估計和應用意識。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此次網絡教研中,3位老師在反思磨課中成長了許多。這個成長來源于她們對教材、對課堂、對學生的不斷思考,來源于網友們的幫助。論壇上,有很多在教學方面有獨到見解、理論和實踐水平都非常高的網友。他們有的指出問題,有的提出修改建議,3位老師一次次地研究反思,調整修改教學設計,幾易其稿才形成了本課的教案。
(指導及評析者 海林林業局子弟小學 鄭原玉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