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教研員對我說過,評課有三難:
一、好課難評。我們在看課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很好的課,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執行,都顯得無可挑剔。在評這類課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用盡溢美之辭,你若從眾很難突出個性。另外,任何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即使再優秀也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缺憾,你若直奔要害,又顯得妄自尊大。
二、壞課難評。跟以上的情況相同。
三、無個性的課難評。如果一節課上得沒有任何“滋味”,這樣的課也很難評。說成這樣也行,說成那樣也行,反而也為難上之難!
今天,《黑龍江教育》編輯給我發來兩篇教學設計:分別是鶴崗市新南小學徐丹老師和七臺河市第六小學王淑玲老師的“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我認為兩位老師對教材的理解各有千秋,在教學執行上也各具特色。如何評這兩節課呢?在我的面前擺著評課的“新三難”:
一、同課異構難評
兩位老師的教學內容都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口算除法”。從教學設計當中,我看得出兩位老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學設計的水平。比如,徐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合理的改編,使教學更加貼近教學實際。她結合學校的“紅領巾種植園”種西紅柿、黃瓜、辣椒、菠菜4種蔬菜的情境展開教學。這情境就發生在學生們身邊,種植活動即將開始,關于“西紅柿籽60粒,黃瓜籽600粒,辣椒籽240粒,菠菜種子124粒,如何分配”的數學問題,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發現數學規律進行數學學習。王老師在學生當堂檢測上大下工夫。王老師除了利用了書中的基本練習,還設計了“限時算”這一練習內容,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進行知識內化,及時反饋利于學生形成基本技能。而且這一練習里的習題既有對比練習,又有深化練習,還有變式練習。區區12道題看似簡單,細細品味可謂深刻。“同課異構,各領風騷!”兩位老師特色突出,而且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用足心思,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二、關注點不同難評
王老師和徐老師的教學設計是迥然不同的兩種風格:王老師的教學設計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學案式教學設計。王老師課前布置學生進行預習。新課伊始,教師引導全體學生進行預習反思:在預習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困惑?學生們進行交流,突顯出問題所在。學生們反思后的困惑均在“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也就是“算理”。師生明晰之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學習,這種“釋疑式”的學習方式大大地增加了學習的效率。徐老師在教學設計中著力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理解算理。在教學設計中,徐老師配合多媒體課件和學生的動手實踐使學生掌握其算理,使學生明白:“幾個十或幾個百除以幾”的道理。另外,徐老師還在課中進行了“數學文化”的滲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王老師采用的是“學案式”教學,徐老師采用的是“情境式”教學;王老師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釋疑能力的培訓,徐老師關注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文化的熏陶……殊途同歸,學生在課上對算理的理解都很深刻,都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程度不同難評
我們常說:“課如其人!”從兩個教學設計中我們不難發現:王老師是一個聰明睿智的老師。她長期研究學生如何進行“自主學習”的課題。課堂上,王老師看似退到了后面,一切活動交給學生,但是,這正是王老師的智慧。從預習到學習這些過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師儼然成為了幕后人,但這一切也均在教師的掌握中,這無疑是一種大智慧的表現。這種做法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徐老師則是一個治學嚴謹的老師。課堂上,我們發現問題從學生生活實際中來,問題是由學生發揮聰明才智來解決,在比較和分享之中學生們體會算理,老師就像一個航標。她總會在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適時地進行點撥,總能夠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發現的樂趣,總能夠讓學生在知識的增長點上進行實踐和思考。這種科學嚴謹的探究過程大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想兩位老師的地域不同、學生的情況不同、各方面的程度不同,兩位老師的做法均是比較合理的,也是符合當時當地的情況的。老師們在課堂上從不同的角度來發展學生的能力,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會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