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題目預測
師:這節課要和老師一起學習一篇課文,名字叫做《扁鵲治病》。伸出小手和老師板書課題。
師:能不能根據這個課題,來預測一下這個扁鵲是誰呀?
生:他可能會是一個醫生。
師:為什么呀?
生:因為他說治病。
生:我覺得扁鵲應該是只鳥。
師:從名字看出他是只鳥,是嗎?還有嗎?你說。
生:我從治病這個詞,預測他可能醫術非常棒。
師:會治病的人,醫術非常好,這是你的想法,是吧。想知道他是誰嗎?
生:想。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就是扁鵲。扁鵲是戰國時的一位醫學家,首先否定你,他不是只鳥。他姓秦,名越人。扁鵲是我國傳統醫學的創始人。對中醫藥學有著特殊的貢獻,所以我們后人就稱他為什么——
生:神醫。
師:那好了,孩子們,這個題目——《扁鵲治病》,你能根據這個題目預測一下,這篇課文會寫什么?
生:會寫扁鵲是怎么治病的。
師:我要出示的是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我們一起看看課文究竟寫的是什么。誰愿意給同學們讀一讀?
(生讀文,蔡桓公的“桓”字音不準。)
師:和老師一起讀讀“蔡桓公”。
生:蔡桓公。
師:讀得真不錯,再強調一遍這個人名,叫“蔡桓公”。這個蔡桓公可了不起,他呀,是齊國的一位君王啊,所以他的名字千萬別叫錯了。
根據提示,預測結果
師:看看這是課文的一、二自然段,我發現了,確實是扁鵲給人治病的事,這是你們預測對的,但是看了這兩段文字,有很多的地方你沒預測到。什么是你沒預測到的?
生:我預測的是他能治好,但他沒有治好。我預測他得了一種怪病,他能治好,但他沒有治。
師:他為什么沒治,你給同學們說說。
生:因為蔡桓公并沒有覺得自己有病,所以讓扁鵲離開了。
師:那你能不能把你找到的那段文字給同學們讀讀?
(生讀文。)
師:好了,孩子們,這是扁鵲對蔡桓公說的話,這是咱們沒預測到的,他看病看得這么好,你們說,這時候扁鵲對蔡桓公說話的時候,他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面對的是他的君王呀!
生:我覺得會非常的著急。
師:那你讀讀。
(生讀課文。)
師:這就是扁鵲現在的一種心情,對嗎?你說,扁鵲和蔡桓公說話的時候,他會做什么樣的動作?誰上前面來,為同學們做個動作試試。來,你離得近,你來。你覺得他會做什么樣的動作?
生:我覺得他會這樣——(生雙膝跪倒)。
師:免禮平身,除了這種跪拜的禮節之外,還會做什么樣的動作?電視里常演。知道是什么嗎?
生:屈膝禮。
生:做單手置于胸前,彎腰行禮的動作。
師:這不是中國古代的禮儀,是英式宮廷的禮儀。電視里常演,幫幫他,誰來?
生:做彎腰鞠躬的動作。
師:那你說扁鵲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動作?
生:因為蔡桓公是一位君王,他對蔡桓公不能像對平民百姓那樣。
師:表示出了扁鵲對蔡桓公的尊重,又有尊重在里面,又有擔心在里面,那你就做著這樣的動作,讀讀這段話。
(生帶動作讀課文。)
師:讀得真不錯,讀出了對蔡桓公的擔心,也讀出了對蔡桓公的尊重。孩子請回。扁鵲有尊重,有擔心。另外王老師告訴你,古代人說話,和咱們說話是不一樣的,他們講究的是慢條斯理。有人能讀出扁鵲的語氣和心情嗎?帶著動作試試。
(生做動作讀文。)
師:現在扁鵲的心情我們都體會到了。可是之前,我們并沒有預測到,那么,你就可以把扁鵲的心情作為預測下文的依據。再看看還有哪兒是咱們沒預測到的。
生:我們預測到的是一種怪病,而扁鵲說的是皮膚小病。
師:而且扁鵲還說這種病會——
生:向體內發展。
師:而且還會發展下去,所以,蔡桓公的病也可以作為下文預測的依據和線索。我覺得你們特別棒,找到更多的線索,能為我們閱讀下文提供幫助。(師板書:尋找線索。)
師:剛才找到了3條線索,你們說,這個扁鵲和蔡桓公還會不會再見面了。
生:會。
師:會見面,會發生什么樣的事呢?根據咱們剛才找到的依據,扁鵲的心情、蔡桓公的態度和他的病來預測一下。
生:我覺得蔡桓公的病會再嚴重。扁鵲會更著急為蔡桓公治病。
師:她說的是扁鵲的心情,你說說。
生:扁鵲還會找蔡桓公治病,而這次蔡桓公更生氣了,因為上一次蔡桓公已經讓扁鵲別再來了,而他現在還來,蔡桓公一定會非常地生氣,特生氣。
師:剛才預測到的是扁鵲的心情,蔡桓公的態度還有他的病,能不能預測一下,扁鵲會和蔡桓公說什么樣的話?如果這個你都能預測到,那你真的太了不起了。
生:大王,您現在的病非常危急,如果再不治的話,可能會危急生命。
師:說這話的時候,蔡桓公的心情是太不舒服了,想不想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一起來看。誰來讀?
(生讀文。)
師:這是扁鵲和蔡桓公的第二次見面,他們還會再見面嗎?
生:會。
師:還會見面,那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我們來演一演,行嗎?一個人當解說,一個人演扁鵲,一個人演蔡桓公,在下面練一練,開始吧。會發生什么事?把你的預測演出來,自己找伙伴。
(生表演。)
師:看出來了,這一次扁鵲真的著急了,怕軍心動搖。這個蔡桓公是特別的生氣,看,依照咱們尋找到的線索,進行了預測,究竟預測的準不準?想看嗎?
生:想!
(師出示課文,生讀文。)
師:和你們的預測一樣嗎?
生:一樣!
師:不僅一樣,而且,還演得特別好。那好,同學們,這是第三次見面了。還會見面嗎?
生:會。
師:再見面會發生什么事?
生:我覺得,是蔡桓公找扁鵲來給他治病。
生:這次是蔡桓公主動找扁鵲給他治病。扁鵲卻趕緊離開了。因為他的病治不了了。如果治不好,他就會受到罪責。
師: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蔡桓公會來找扁鵲。
生:我給他補充,蔡桓公找扁鵲,扁鵲不給他治,我前幾次沒有聽你的話,我要知道你說的話是對的。我早就讓你治了。
生:我覺得還會和前文一樣。
師:這么多預測,誰預測的對?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師出示課文。)
師:在這兒,情節就發生了一個轉變。所以預測呀,不僅僅要尋找到線索,還要關注到故事的情節。(師板書:關注情節。)接下來你能不能預測一下扁鵲為什么會跑?老師有個提示,想知道跑的原因,你應該把前面的課文,連起來看一看。
師:是病的原因,誰能把預測再充實補充一下,為什么扁鵲會掉頭就跑?
生:因為前幾次去蔡桓公那里的時候,都沒得到蔡桓公的信任。
師:除了蔡桓公的原因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生:扁鵲在逃跑的時候心里可能在想,既然你不配合我。你再來找我,我也不會理你了。
師:所以就跑了,是嗎?那想不想知道扁鵲為什么會跑?
生:想。
師:(出示課文)這就是扁鵲的解釋——“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請求給他醫治!”
師:你的預測對了嗎?
生:對了。
師:告訴同學們,怎么預測對的?
生:扁鵲在解釋的時候說了,前幾次大王不配合他,但他有辦法治好大王,但是這回大王來找他,他已經治不好他的病了,所以我認為我預測是對的。
師:你根據什么預測對的?
生:根據前幾次看蔡桓公的態度和扁鵲說的行動和語言。
師:就是根據前面的課文,就能預測正確了,是嗎?看來這個小伙子的方法真的特別好。就是回顧前文,能幫助我們預測,是這樣嗎?好方法,我把它記到黑板上,行嗎?預測的好方法,就是回顧前文。3條預測的方法都是我們找到的。那結局會是什么樣的?
生:我覺得蔡桓公很后悔扁鵲沒有給他治病。
生:有可能是蔡桓公駕崩了。
師:預測蔡桓公駕崩的,舉手我看。你不這么認為,那你說說吧。
生:蔡桓公病得要死的時候,扁鵲又把他救活了。
師:這是你的預測,那咱們看看結局。一起讀讀。
(生齊讀。)
揭示結局,闡明道理
師:如同學們所料,這個蔡桓公駕崩了。孩子們,從開始呀,蔡桓公得的是皮膚小病,通過讀書,我們慢慢地預測到了,這個蔡桓公到最后一定是必死無疑。為什么會這樣,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師:蔡桓公開始得的是小病,后來變成了大病,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和我們的學習是一樣的,小時候好好學習,長大了就有好工作,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沒有好工作。
師:還有嗎?
生:我們要信任別人,不要別人說什么都不相信。最后我們錯了,我們后悔了。
生:雖然有些人說的話是忠言逆耳,你應該聽取他的意見,因為他的意見有時候是對的。
師:像剛才那個同學說的,一個小問題,任其發展就會變成大問題。其實在生活中有一個詞語,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這個詞語叫做“防微杜漸”。小事任其發展,就會變成大事。聯系一下自己的實際生活有沒有什么事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答。)
師:是呀,可千萬別不重視小事。看來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就這樣一邊讀書,一邊預測;一邊預測,一邊明白了這篇課文的道理。看來預測的這種方法,對咱們的讀書真的特別有幫助。所以以后再讀書的時候就可以用這種預測的方法。王老師相信以后再讀書的時候,一定會越讀越多,閱讀越好。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