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頻現幼兒園教師虐待兒童事件。浙江溫嶺一幼兒園教師在該園活動室里強行揪住一名幼童雙耳向上提起,被揪耳幼童雙腳離地近20厘米,表情痛苦,嚎啕不止;一山西女童被老師“打了70多個巴掌”;一長春幼兒園教師連續4次突然從幼兒背后猛抽其座椅,致使幼兒面部多處磕傷,并受驚嚇不已……一張張令人揪心的照片、一段段令人痛心的視頻,無論網友還是媒體,均對“虐童”教師口誅筆伐,究竟什么原因,使“虐童”事件一再出現?本刊于近期特約了一些相關教育人士,他們對此事從不同角度談了各自的看法:
編輯約稿:
郝春東(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副教授,教育學碩士生導師):
從“女教師虐待幼童的案件”反思中國教師教育。從大的中國教育政策背景來看,這是多年來輕視學前教育發展的必然惡果。我國的教育政策一向是首先重視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次之,再次是學前教育,而且相關學前教育的政策模糊。只有政府機關、部分事業單位的幼兒園算是最正規的,還有國家財政投入。廣大農村則大部分為民辦幼兒園,沒有政府財政支持,教師工資待遇低、工作壓力大,幼兒教師工作已經成為一個失去了個人尊嚴的工作,容易導致其對教育對象缺乏耐心和愛心。可喜的是,這兩年國家已經開始實施對學前教育的政策傾斜了。
浙江省應是我國經濟、社會、教育發展先進省份,據浙江教育廳調查,溫嶺農村幼兒園中60%的老師沒有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包括這個虐待孩子的老師在內。推及不發達省份,這樣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教師教育工作備受社會詬病直接原因是教師的教育培訓出了大問題:
1.至今全國沒有統一的教師資格證書考試。全國沒有統一標準。律師、會計師都有資格證書統一考試,唯獨教師沒有。師范院校畢業生不經過資格考試可直接獲得各省頒發的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偶爾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教師職業資格考試。這就造成了教師職業資格證書緊缺的問題長期存在,特別是農村教育、學前教育更甚。
2.大部分師范生在校期間都沒有學習過《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教師職業資格考試中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缺乏法制教育,是教師教育中的重要的環節缺失,教師職業操守因此會沒有底線,甚至把教育當兒戲。
3.我國的師范生基本上沒有進行過真正的教師教育技能與師德培訓,僅僅是通過上公共課《教育學》《心理學》,上點教法課,就算是教師教育了,課時少,內容泛泛,沒有實際操作性和實際技能訓練。美國教師教育是在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后,再進行專門的教師教育一年,還要通過一年的實習,再通過考試獲得教師職業資格證書。相當于讀過教育學專業本科一樣。特別是其教師教育技能訓練是非常嚴格的,培訓內容涉及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詳盡備至,教師教育教學的每一個技能都有相應的訓練。國內以北京師大顧明遠教授組織翻譯出版的《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譯叢》系列教材中大部分是美國教師教育培訓教材。而在教育實習一年中,每周都要有指導老師的評價與指導。而我們的學生實習基本是走過場,有的學生根本沒有實習,到實習單位蓋一個章就算實習,師范生的大學實習時間也大大壓縮。
4.教師在職教育效率低下,對民辦教育教師的培訓更是缺失。教育行政部門現在流行搞教師繼續教育的網上培訓,但是缺乏有效的監督與評估手段,基本流于形式。有些農村地方的教師也要在網絡上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其實當地根本沒有電腦,也沒有網絡,其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5.當前的一些教師缺乏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育理論知識準備不足。不少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教育觀念與方法還是傳統的,與時代發展完全不合拍。打罵學生就是傳統教育手段的基本方式,而虐待兒童更是基于兒童不是公民的理念出發的。當代國際教育中師生關系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尊重平等的教育觀念。教育中的民主化、平等化、主體化是基本要素。
基于以上的反思分析,針對我國教師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教育行政部門應立即改革教師職業資格制度,統一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教師資格考試中單獨加入《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內容;面向社會開放教師的遴選;堅決杜絕無證上崗現象發生;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改變教育資源地區間的不平衡。
第二,教育部應徹底改革師范教育,改變師范生重視知識教育輕視師范技能教育的現狀。在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能力、加大現代教育理論培訓、加強師德教育、加強師范生實習指導、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質量方面進行改革。
第三,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真正做到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現代教育需要有現代教師承擔,必須把科學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培訓給每一個教師。
第四,我國應為虐待兒童立法,不僅是面對學校,也是針對家庭和社會,讓全社會形成保護兒童、尊重兒童的正義理論。必要情況下成立保護兒童相關組織,把虐待兒童立法為犯罪行為,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
關文麗(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教師)
一念之間相差多遠。“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多少次,當學校上空一片陰霾,泰戈爾的詩總讓我化郁為喜;很多回,當糙利的魔爪抓扯,伊頓公學“給予學生牧師般的關懷”,都讓我心得安息。若將這光暖與眾多虐童事件的冷暗對照起來看,愛產生于善念,惡萌生于錯念,不過一念之間,但相差卻如從地到天——天堂總隱藏在云緲間,而地獄又總近在眼前!
如果教育實質已為大小、類別不同的虐童,那么結論必將是:教育在教育之外!所以,若還津津“樂道”于某男女老師具體的行為,是扇耳光、拎起來、粘住嘴或是倒扣垃圾桶,我便覺有“看客”獵奇之嫌。還是全力關心那發動虐童行為的源頭吧——
什么是施虐者的動機?誰使她成為這樣?誰該負總責!
我猜,她是真不明白錯與對。她應該是不認為自己是錯的,至少,也覺得這事兒“沒有什么大不了”。
這跟一個歷史時刻很像:“非洲之父”李文斯頓第一次深入 “黑暗大陸”,就被食人族震駭了,緬悠瑪族居然掘食連鬣狗都不吃的死尸,動機居然是:不希望那些去世的人肚餓!而且相信,死者的靈魂會附在他們身上,這樣,只要他們有飯吃,那些靈魂也就不餓了!你看,就是觀念出了問題!如同虐童的幼兒園老師,如果有人告訴她你全部的目的就是為小孩子服務、好好愛他們,因為他們是上帝的眼珠子,她絕不敢那樣造次!
我猜,她是真不懂得愛與罪。她真有可能沒有得到過愛也沒有學會愛,至少,她是沒有正常意義上的“愛力”,愛不萌的地方罪生,也在常理中。
這跟一個地區形成對比:1979年前后印度的加爾各答,特麗莎修女只身一人走在異教背景下,在麻風、蒼蠅、腐爛和嘔吐物間,她給瀕死者以關懷和尊嚴,“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你看,這強大的愛力也是一念之間那么簡單——她看到的,竟是這窮乏人身體里躺著的受難耶穌,她聽到的,竟是主在呻喚“我渴”!自幼的信仰開成了愛之花。我敢說,沒有這種信徒般的熱誠和委身,在中國染缸里絕對無法做有愛心的“好教育”,儒家早說過,“無恒產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士”格外多出來的是什么,是信念!
我猜,她是真不懂得敬與畏。她肯定不怎么在乎生命,至少,她不知道包括她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她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小孩的童年敬畏。
這讓我想起一段經歷:那年夏天旅游到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瑞士,正看到凌晨上學的小學生。當天色還沒有那么明亮,幼小的孩子手拉手地過道,遠遠地,連我也能清楚地看到他們衣服上的熒光條。所有的車輛都自動停下讓路,那場面神圣而溫暖。你看,毫無疑問,這些孩子被愛著。所以被柔軟地“管教”著。我想,用柔軟教育是對的,“心軟能夠救世界”。心軟,至少可以治療弱肉強食“叢林原則”帶來的心剛硬。
其實,魯迅早對此種現象有過精警之斷:“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不就這么回事嗎!“在社會的整體淪陷環境下,弱者可以抵御淪陷的資源更少,他們墮落得更快,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會揮刀向更弱者!”
要之,我們正在一種可怕的文化當中,如果不問真理、不敬生命、沒有愛力、沒有信力、活力和文明力就如同走在倒退里!
總之,急需“正本清源”,還學生以生命和尊嚴,還教師真理、愛力和尊嚴。保衛童年,保衛教者和被教者所有人的童年,因為,保衛童年,就是保住了孩子終生身心的康健,保衛童年,就是保住了人類“愛和自由”太陽般的福源!
何曉萍(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心理教研員):
情緒管理——教師的必修課。“虐童”事件為何頻發?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師德的問題,也與教師心理問題有關。現在的年輕老師,多數作為獨生子女長大,備受家長呵護和以自我為中心是他們的普遍成長標簽,個性的張揚以及社會化屬性差,導致他們被內在的“情緒魔鬼”支配。涉案教師做出此類舉動,便因沒有很好地管理自我情緒。平時無序的或超常規的向外釋放情緒,才會做出超常規的行為。作為教師,如何有效管理自我的情緒已經成為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及教師個體亟待重視的問題。
再者,情緒管理不是簡單地壓抑、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要在正確理解情緒、體察接納自身真實情緒的基礎上,掌握調適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與技巧,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作為教師,有必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情緒類型,這樣才有助于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積極發展主導情緒,調適不良情緒。同時要有意識地去體察學生的情緒,去理解一些孩子看似異常的情緒和行為表現背后的真實需要和感受。只有了解了這些深層次原因,才會改善師生溝通和教學的效果,才能對學生身心成長產生正面而積極的影響。
沒有心理健康的教師群體,就不會有心理健康的學生;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希望我們的社會都來關注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希望教師用無私的愛心、專業的知識、健康的心理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周艷霞(哈爾濱市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市家長總校、全國家庭教育實驗基地負責人,兒童心理咨詢和家庭教育專家):
加強幼師師德教育。對一個幼兒園的寶寶來說,老師當著這么多孩子的面,硬生生地拎起他的耳朵至半空,這肯定會對這個孩子以及旁觀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作為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咨詢工作者,我非常痛心,不忍看,這種野蠻無理的傷害讓有良知的人揪心。孩子那么信任的老師,溫馨的師生情感鏈條就這樣在孩子童話般的世界里被撕裂了,我無法預測這種傷害會持續多久。我要質疑的是這位教師職業道德何在?人性和良知何在?我要呼吁的是孩子的情感教育至關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堪摧殘。聯合國官員皮涅羅曾說:“針對兒童的暴力無一正當,皆可預防,不應該對此再找借口。”要讓孩子免于暴力恐懼,就要補全幼教短板。對此,我建議要加強對幼師師德的教育,具備最起碼的愛心與良知,讓“精神皮鞭”發揮約束作用,還要進行行業整飭,填補兒童保護的法律虧空,最終讓丑象畫上句號。
邱霜(哈爾濱工業大學幼兒園教師):
管理到位是前提。從事幼教一線工作多年,我看到的多是蘭心蕙質、純真質樸的幼兒教師。當然,因為現在工作壓力大,她們也會因倦怠而產生一些“小伎倆”。但幼兒園硬性制度的管理和柔性溝通的引導,會激起她們最起碼的善良與自控,會重建她們的職業道德感與責任感。所以,若管理到位,是不會出現如此惡劣問題的。事件中的幼師是個例,她的人性中有缺失,面對無任何反抗能力的幼兒做出那樣的事,讓人震怒;管理者對入職者沒有全面的考核,甚或為了利益,不顧一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與技巧急須培養和提高,許多幼兒園管理者不敢管、不會管,這是許多幼兒園的現實情況,急須解決。
編輯視線:
教育不能失去了愛。如何減少“虐童”現象發生?首要的當然是靠法治和監管。而更重要的一點是要靠“愛”。法治與管理只能維護教育的底線。缺失了愛,會給更多孩子帶來什么樣的精神傷害,又會給未來的中國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想起來就不寒而栗。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不是奢談理念,而是找回那份最基本的愛與尊重。
——《人民日報》
加大幼兒教育投入。切實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和師資,才能為幼兒的成長和每個教師的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國務院曾針對學前教育的發展,提出十條意見,但學前教育的投入和師資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這應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建議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使學前教育投入成為政府的強制義務,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人民網
呼吁“虐童”罪立法。當前,我國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最主要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在《民法通則》《婚姻法》《教育法》等法律中也有相應的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如果發生這種行為,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處分。隨著“廣州幼兒園教師狠摔女童事件”,“太原幼兒園老師狂扇女童耳光事件”的集中披露,設置“虐童”罪的呼聲高漲。我們應該借此時機增加“虐童”罪,以加大保護兒童的力度。
——法制網
加大教師職業道德考核。幼兒教師所從事的并不是簡單“保姆式”的看管小孩,而應是引導幼兒心靈成長,塑造兒童靈魂的高尚職業,從事這個職業特別需要以愛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有之,教師則會自覺地約束自己,關愛兒童;失之,教師則會任意地放縱自己,傷害兒童。從幼兒教育職業的特性和當前有些教師缺乏愛心的現實出發,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刻不容緩。這既須要在崗前的專業教育中加大職業道德的培養力度,使幼教從業者愛崗敬業,具備最基本的善惡是非判斷能力,堅持做人的基本倫理道德底線,同時也須要在上崗后的平時考核中加大職業道德的權重。
—— 《中國教育報》
政府履責辦好幼兒園。要擋住扇向孩子的巴掌,首先要把不合格的幼兒園、不合格的教師擋在門外。雖然幼兒教育還不屬于義務教育,但政府部門的責任一點都不能少。開辦幼兒園需要民間資本投入,可也不是想開就能開,政府部門就要把好第一道關;辦園過程中,也要嚴格監管,不僅要管硬件,更要管軟件,管師資質量。
——《新民晚報》
編輯鏈接:
澳大利亞在兒童保護的法律執行上有令各國矚目的獨特模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頒布的《1975年家庭法法案》和《兒童和青少年法案》使澳大利亞的兒童權利保護趨于成熟。為保障兒童各項權益進一步得到落實,新南威爾士州還專門制定了《兒童和青少年委員會法》,組建了兒童和青少年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推進和監督社區兒童的整體安全、福利和幸福狀況,監控由兒童提出或代表兒童提出的投訴趨向,對影響兒童的事項組織專門調查等。
——《山東商報》
美國通過立法明確虐待行為、規定懲戒措施。《兒童虐待防止和處罰法》(CAPTA)作為最重要聯邦立法為各州規定了虐待與忽視的最低界定的指導準則,指出“作為最低標準,‘兒童虐待與忽視’是指父母或照管人所實施的任何造成兒童死亡、嚴重肉體或精神傷害、性虐待或剝削的作為或不作為,或者可能給兒童造成嚴重傷害的任何危險”,包括身體虐待和情感虐待。所有州都對身體上的虐待予以較寬泛或較狹隘但都明確的界定并區分了體罰和虐待,22個州給情感虐待以具體定義。在美國大部分的州,“虐童”都被視為一項重罪,處罰的措施則是根據各州的規定以及案情的情節嚴重與否來決定,最嚴重者可能會面臨終身監禁的處罰。
——中國教育新聞網
法國人將教師視為社會工作者,對教師資質的控制十分嚴格,各級學校的教師均是公務員身份,即使是私立學校也是如此。教師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保護未成年人,如果教師虐待學生,或者發現有學生受虐后沒有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反映,不僅會被開除教師資格,而且會遭到法律加重處罰。法國每個學校,包括幼兒園、托兒所還設有社會輔助機構,有專人負責、直接向學校校長和上一級社會輔助機構負責。各級學校還必須張貼保護未成年人熱線的免費電話號碼,讓有問題的孩子可以自己及時反映情況,即使是幼兒園孩子也有權使用這樣的電話。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