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課題調研,筆者以貴陽護理職業學院為例,引薦學院從教學理念、專業建設、校園環境、學生活動、學生干部教育五大平臺推行傳統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列舉取得的實效,以期加強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教育推廣。
關鍵詞: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途徑;意義
中圖分類號:R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13)03-0013-04
Introduction to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roduction to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pathways and significancee
For example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Xie Yuzhu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yang,550081,China)
Abstractt:Through the research,the author takes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introduce college from teaching philosophy,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campus environment,student activities,student cadre education five big platform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CM)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in order to strengthen TCM education promotion.
Key word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education,pathways,significance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以及同疾病斗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內涵,是我國醫藥衛生行業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中醫藥文化,不僅蘊含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智慧結晶,而且體現了中華醫者重視實踐、勤奮治學、尊重經典、勇于革新、崇尚醫德的優秀傳統,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行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旨在培養當代醫藥衛生行業人員“辨析至理”、“審諦覃思”、“思理精密”的治學態度,“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博學多才的文化素養,“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熱愛專業,獻身醫學的奉獻精神。
筆者以“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研”課題中貴陽護理職業學院為例,從下列五個方面探討推行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的途徑和現實意義。
1.傳統中醫藥文化貫穿教育理念
貴陽護理職業學院秉承72年的辦學歷史和行業文化特點,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結合衛生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與特點,始終將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精髓“醫乃仁術,非仁德者不為醫”作為醫藥衛生行業的職業準則。晉·楊泉在《物理論》中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諄良,不可信也”,學院將其融入具體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形成了“三仁”教育理念,即“仁德、仁術、仁人”。
1.1“仁德”:是指培養醫藥行業學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
古人云“民無德不立,政無德不威”,“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學院汲取傳統中醫藥文化精粹,始終堅持以德立人,樹立學生“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大慈惻隱”、“普救含靈”的仁德之性,警示不能起“邀射名譽”、“經略財物”的私貪之念。這既體現了學院70多年積淀下來的仁愛奉獻、嚴謹敬業的優良傳統,也反映了傳統中醫藥文化“以仁存心”、“清廉正派”的道德追求,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應樹立的崇高理想信念,更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有效途徑。
1.2“仁術”:是指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知識、精湛的技能。
《孟子·梁惠王上》首次提出了“仁術”一詞,是指儒家所倡導的仁義行為,但賦予醫學內涵則在北宋之后。“醫乃仁術”是儒家思想與醫學本質的完美結合,是淳樸善良的中華民族敬畏生命的精煉體現,也是中醫藥學得以在悠悠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科技與經濟的大力發展,學院繼承傳統中醫藥文化,不僅培養學生具備“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知識技能,更要有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才能濟世救人,服務社會。
1.3“仁人”:是“仁德”與“仁術”的高度統一,正體現了著名醫家孫思邈“仁愛救人”的醫德準則。
學院立足“明德至善鑄學院精神,業精技高育衛技人才”的辦學思想,側重于對學生仁善之性的養成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互助友愛、善良真誠、樂于奉獻的優秀品格,務實道德、素質與才能的全面發展。
“三仁”教育理念既體現了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又融會貫通了黨的教育方針,是對醫藥衛生類人才“以仁存心”、“大醫精誠”道德追求的集中反映。
2.傳統中醫藥文化融入專業建設
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學校教育將系統化、理論化的傳統文化知識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實際上是一種灌輸方式,這種方式全面且具體的歸納了大學生應該理解并應該掌握的內容,是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知識領域最為有力的傳承方式〔1〕。學院根據傳統中醫藥文化的“三仁”教育理念,凝練出“鑄衛生仁愛之魂,立衛生行業之德”的教育工作思路,并從專業建設上加強對中醫藥學知識的普及和教育。
2.1課程設置普及中醫藥學知識。
學院根據專業特點,將中醫藥學知識納入醫藥衛生行業人才培養中,開設有《中醫護理學》、《中醫學基礎》、《中醫美容護理》、《中藥學》等課程,平均學時為54個/學期。課程內容中不僅有理論講解,還有實際操作訓練。正如學生在《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表(一)》中認為“提高傳統中醫藥文化在高校學子中的影響最有效的方法”是“中醫傳統技術的演示”、“中醫專題講座”。
如傳授經絡針灸知識時,通過經絡操的練習,幫助學生記住12條正經的循行路線,并掌握腧穴的治療范疇,從而正確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對癥治療。在針刺腧穴的訓練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動腦動手的積極性,而且增強了學生對傳統中醫藥知識的興趣和愛好。
又如在傳授中醫四診內容的過程中,設置互動環節,如讓學生來實訓“問診”、“望診”,以收集病證的癥候,從而提高中醫藥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以推動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普及。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穿插、灌輸中醫藥學的相關文化知識,如“杏林春暖”、“懸壺濟世”、“起死回生”、“病入膏肓”、“子午流注”、“烙臍餅子”等典故,以及中醫藥專家的醫案佳話等,不斷普及傳統中醫藥文化
2.2根據專業特點,打造具有衛生仁愛文化特色的行業文化。
學院各系部在弘揚衛生仁愛文化的主旋律下,開展行業文化講座,凝練專業特色系訓,如衛生管理系是“公平明德,共同協作,衛民健康、生命重任”;醫學檢驗系是“醫以為先,學以致用,檢以求證,驗以求實”;藥學系是“厚德興藥,精業濟群”。此外,各系部還布置了具有專業特色、衛生行業性質、職業特點的走廊文化,如護理系以“仁愛和服務”為主線,衛生管理系圍繞“預防和健康”主題,醫學檢驗系力爭“求證和求實”,醫學基礎部建立生命科學館等,以圖文、標語展板、主題講座宣傳學院的衛生仁愛文化,讓學生
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醫者仁愛的素養。
2.3立足成才教育,倡導優秀的職業文化。
學院構建了“四結合”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即學校、家庭、社區、實習基地的有機結合,形成以學校為主體、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實習基地為關鍵的教育格局。在第一年以“職業生涯設計”為主線,建立職業與就業指導體系,通過入學教育、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學生介紹醫藥衛生行業的的內涵、特色、前景,灌輸“三仁”教育理念,進而樹立服務大眾健康的職業理想。第二年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行業文化的教育,強化職業特性,塑造仁愛、關懷、勤懇的行業人格,并利用如醫藥“三下鄉”、衛生保健進社區、反哺關懷離退休教職工、社會調查下基層等醫療實踐服務活動,強化仁愛理念,提高主人翁的社會責任感。最后一年根據學生進入實踐崗位的教學安排,加強行業文化教育來塑造職業行為。從而在學生的職業指導、專業教育、實訓操作、頂崗實習的職業教育全過程中貫穿“三仁”教育理念,樹立“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2.4加強中醫藥學專業師資培養。
根據《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表(二)》中的數據顯示:學院目前有中醫、中藥專業專職教師15名,80%為本科以上學歷。在專業技能方面,學院每年組織教師參加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鑒定,開展青年教師技能大賽,新進教師教學管理培訓,并且到實訓基地參加學習鍛煉等,督導教師嚴守教育教學紀律和學術規范。在思政教育方面,根據《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13〕12號)等文件的要求,通過專題講座,參觀學院校史館,組織外出學習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進而引導廣大高校教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3.校園環境渲染傳統中醫藥文化
學院重視發揮環境育人功能,通過修廣場、筑長廊、塑雕像、立榜樣、掛展板、建校史館、名言佳句上墻等,營造衛生仁愛氛圍的生活學習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的所見所言所想。
加強班級、宿舍文化建設,構建具有醫藥衛生行業特色的學習生活環境。學院以班級教室、宿舍為單位,從確立班訓、制定公約、布置環境,設計教室學習園地、宣傳欄,規劃宿舍衛生區、收納角等,到開展主題班會、青春論壇、參加征文比賽、運動競技等集體活動,多渠道灌注衛生仁愛的育人文化,以養成健康的行為規范,提升優雅的審美情趣,形成團結互愛的合作精神,樹立仁愛服務的醫學信仰。
4.學生活動展現傳統中醫藥文化。
傳統中醫藥文化蘊涵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思想,尤其是推崇高尚的醫德,包括“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忠于醫業的獻身精神,尊重同道的謙虛品德等。如孫思邈在《大醫精誠》篇中指出醫者之間“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因此,為了提升道德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促進全面發展,學院舉辦了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學生活動,如護生授帽活動、12·9紀念活動、春季運動會、太極拳健身活動、關愛福利院、“我愛我家”宿舍文化節等活動,將專業知識、課外拓展、前沿科技、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合,牢固內化醫藥衛生仁愛的職業道德標準。尤其是學院舉辦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講座,開展如《論語》、《弟子規》、《醫德十二箴》、《中國醫學生誓詞》等誦讀經典活動,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正如《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表(一)》中73.33%的學生認為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教育能“豐富發展校園人文底蘊”,33.33%認為能“堅持特色辦學理念”,13.33%認為對“凝聚師生人心”有作用。
5.傳統中醫藥文化引領學生干部。
學生干部是一支思想、能力、學習都很優秀的學生隊伍。對學生干部加強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教育、引導,鞏固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能夠影響、帶動、提升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認識,形成具有民族醫藥特色的班風、學風、校風。因此,在各種思潮、文化沖擊影響青少年學生思想領域的當下,推行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傳播正能量,踐行中國夢,進而促進行業發展、人民幸福、國家繁榮。
學院通過構建五大平臺,多渠道、多形式開展以“鑄衛生仁愛之魂,立衛生行業之德”為核心的傳統中醫藥學文化宣傳教育,使全院師生時時受感染,處處受熏陶,人人受教育,并在社會各界、實訓單位、畢業生就業單位等得到了一致好評和贊譽,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在90%以上。因此,在《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表(一)》中,63.33%的學生認為在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傳統中醫藥學文化的宣傳、教育很重要,并且46.67%的學生認為“中醫藥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很喜歡很熱愛,覺得應該把它發揚光大”,并且具有“修身養性”、“傳承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及“培養愛國熱情”的作用。對此46.67%的學生認為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重點“在學校基層教育中開設關于學習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課程”,“在教科書中加入傳統中醫藥文化知識”,以及成立一些專門組織對其進行保護等。
由此可見,通過推行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教育,傳承了優秀的民族文化,促進了醫藥衛生行業育人質量的全面提升,初步彰顯了衛生仁愛文化教育的成果。
參考文獻:
〔1〕付媛媛.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大學生的途徑和層次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