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美整合電商
來源:成功營銷雜志編輯 記者朱珊
2012年12月3日,國美集團正式宣布,整合旗下國美電器網上商城和庫巴網兩大電商平臺,實現后臺統一管理和資源共享。整合后,國美網上商城將正式更名為“國美在線”,把原本兩家重合的家電、3C類業務歸到國美在線,而庫巴則轉型成一個專注于百貨的平臺,借助國美已有的8000萬注冊會員,迅速地在庫巴上“復制”新業務。
《中國經營報》:國美要出售庫巴,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新的競爭對手或強化已有的競爭對手,一起不成功的收購也會給國美商譽帶來嚴重損害。國美通過整合策略進行過渡,一方面,庫巴平臺模式一旦成功,有助于降低其銷售成本,并實現物流系統的最大化效益;若不能快速盈利,或將淡出市場,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
韓德鵬(國美在線CEO):如果說蘇寧是一列火車,那么蘇寧易購就是加上去的一節車廂,而我們國美就是一艘獨立的航母,很多新業務都可以直接嫁接上來。一個簡單的理解就是蘇寧消化紅孩子需要1到2年的時間,而我們很快就可以完成,整個后臺大打通,讓我們可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地運營新業務。
梁振鵬(產業經濟觀察者):蘇寧、國美的發展戰略并不相同。國美目前進入調整階段,未來在門店領域仍舊較為保守;蘇寧在傳統門店以升級改造為主,將在超級店、樂購仕等新興業態領域進行重點開拓,加快引入高毛利率家居、手表等百貨元素產品,蘇寧以自主式經營為主,開放平臺式為輔。
爆炸力:★★★☆☆
影響力:★★★☆☆
傳播力:★★★☆☆
總 評:★★★☆☆
三星手機巨額營銷值不值?
來源:成功營銷雜志編輯 記者劉乃嘉
近日,有國外的科技博客分析稱,三星的營銷投入遠高于其他科技公司,這種做法侵蝕了其智能手機的利潤空間。但是市場事實證明,單就市場營銷的角度,三星大幅支出營銷費用,雖然犧牲了部分利潤率,使三星的投資回報率高于除蘋果之外的任何對手。那么,三星手機的巨額營銷到底值還是不值?
搜狐IT分析師孫永杰:三星在2012年僅廣告開支就達到40億美元,為微軟的兩倍多,蘋果的四倍。就目前智能手機的盈利狀況看,僅在高投入這方面,三星就已經樹起了相當高的門檻。這么高的投入當然需要好的創意、營銷的市場定位、時機的把握等多種因素結合。而因為強大的營銷,三星移動的運營收入近乎谷歌所有業務運營收入的2倍。三星稱霸Android陣營,巨額營銷很值得。
市場研究公司Asymco分析師Horace Dedieu霍勒斯·德迪埃:盡管三星的利潤率為17%,但依然低于其他知名的手機廠商。比如,RIM同類產品的利潤率為30%,諾基亞的利潤率為25%,而三星利潤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其營銷費用。
虎嗅網:盡管三星營銷費用不菲,但卻換來了數倍于對手的出貨量,進而抵消利潤率差距,獲得總體利潤增長。在微軟新近發布的Bing搜索2012年報告中,三星Galaxy S III在消費電子類的搜索年度排名中,僅次于蘋果iPhone5和iPad,位列第三,而在排名前十的產品中,除蘋果、三星外,沒有其他對手的手機產品。這些與三星的巨額營銷都密不可分。
爆炸力:★★★☆☆
影響力:★★★★☆
傳播力:★★★☆☆
總 評:★★★☆☆
HTC換帥CMO營銷?營銷!
來源:成功營銷雜志編輯 記者馮莉芳
以Quietly Brilliant為廣告語的臺灣手機廠商HTC持續低迷:11月營收為7.29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約三分之一,這是它連續第13個月出現營收下滑。
公司高層在近期對HTC策略的反思中,都提到了“營銷”二字,HTC董事長王雪紅近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現在最弱的還是宣傳,尤其需要加強品牌和市場渠道力度,宣傳力度一定要加倍。”和這一反思對應,11月28日,HTC就宣布將任命何永生擔任公司首席營銷官,取代先前擔任這一職位的王景弘。
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2011年的市場領導者HTC呈現出如此頹勢?原因有以下兩點:營銷投入不足,2011年,該公司擁有超過13%的不俗利潤率,HTC本應承受得起大舉營銷;遷就運營商的“獨家手機”策略,決定針對每家運營商單獨推出一款獨家手機,而沒有像iPhone那樣統一品牌,或許也是一大錯誤。
魏武揮:營銷和運營還不是HTC(低迷的)最主要原因。手機這個行業,雖然和移動互聯網密切相關,但本質上還是制造業。這個行業有兩個和其它行業(特別是互聯網)不太一樣的地方:專利和產業布局。這兩點沒做好,幾乎就是公司的死穴。
《成功營銷》:這早已經是“A Good Product Speaks for Itself”時代了,不管是產業布局不力難以推出高性價比手機,還是機海戰術使其缺乏明星產品,HTC反思營銷,第一步應該還是反思產品。
爆炸力:★★★★☆
影響力:★★★★☆
傳播力:★★★★☆
總 評:★★★★☆
Surface“想太多”
來源:成功營銷雜志編輯 記者朱珊
2012年10月底,微軟的創新產品Windows 8和Surface同時面世,并為此砸出至少10億美元的推廣費。時隔幾個月,微軟并未等來令人興奮的消息。直至目前,微軟官方也未透露任何有關Surface銷售數據,而微軟CEO Steve Ballme在接受法國媒體LeParisien采訪時使用了“一般”來總結RT版Surface的銷售業績。另一個來自臺灣的消息,是微軟已將Surface2012年的訂單削減到了200萬臺,而原先預定的是400萬臺。
消費者為何不為Surface買單?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微軟的野心——想要兼顧平板與PC。
新浪科技:微軟Surface和Windows的問題源于一個考慮不周的移動戰略。微軟將平板視為PC的延伸,但觸摸應用和非觸摸應用之間的差異,導致這一邏輯無法成立。同時不幸的是,替換PC似乎已經不再是必然要求。
《廣州日報》:Surface本身有“定位不準“的先天不足,微軟希望把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融合,但作為商務應用,Surface無法與市場上的超級本抗衡。而作為娛樂終端,目前Surface又受到蘋果iPad的強力打壓。
《第一財經周刊》:雖然Surface沒有大賣,但PC和平板電腦融合的趨勢也許是對的。問題在于,微軟并非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做事情。微軟是在同時做微軟、蘋果、谷歌加在一起應該做的事,而在這個領域里,微軟還是后發者的角色。
爆炸力:★★★☆☆
影響力:★★★★☆
傳播力:★★★★☆
總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