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審計中發現,有些單位為逃避財政、審計等經濟部門監督,將一些不好開支的費用以虛假內容發票形式報賬,由于這些單位取得的發票大多為稅務部門統一印制的正式發票,具有分散性廣、隱蔽性強、危害性大等特點,因此給經濟監督部門的檢查帶來一定的難度,如果審計人員不創新審計工作方法、強化審計措施,很難發現和查處虛假內容發票。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總結發現以下幾種審計鑒別虛假內容發票的方法,以供參考。
{1}分析對比法。審計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對被審計單位提供的原始發票內容與被審計單位財務收支和業務數據進行認真對比,分析被審計單位支出總額增減變化和結構變化情況,分析變化原因是否合理,如果發現單位財務收支和業務活動數據出現異常變動,或發現疑點,一定要順藤摸瓜,一查到底,找準假內容發票突破口,查找審計線索。如我局在對某企業進行審計時發現,該單位取得農產品自產自銷發票一張,品名為茶葉、數量300斤、金額1.05萬元,對此審計人員通過對該企業以前年度和本年度各月份同類費用開支進行了分析對比,認為該企業一次性購買300斤茶葉用于單位日常接待可能性極小,有可能存在虛開假內容發票套取現金行為,因此找準審計切入點,通過進一步調查核實,發現該發票為假內容發票,套取現金1.05萬元用于職工獎勵。
{2}盤點核實法。審計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對被審計單位提供的原始發票內容所購資產物資進行突擊盤點核實,核對是否有實物存在,包括核對實物品名、規格、數量、單價及新舊程度,根據購買量與實際需要進行分析,判斷發票真偽;通過對購買合同及相關資料的核對,判斷業務的真偽性,從而斷定發票的真偽。如我局在對某單位審計時發現,該單位取得商業零售發票一張,品名為電器、數量2臺,金額為0.9萬余元,對此審計人員采取突擊盤點方法,發現該單位并未購買有關電器。經進一步調查核實,發現該發票系該單位向有關商場取得的假內容發票,套取現金0.9萬余元用于請客送禮等開支。
{3}調查詢問法。審計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對單位所報銷的大額費用發票、大額支出現金發票的真實性,進行調查核實,從中發現審計疑點。重點抽查餐飲、住宿、會議、物品、設備、小車維修等費用事項,特別是對金額較大,多次使用同一單位發票的現象,要同銀行、工商、稅務部門聯系,核對該單位是否在工商注冊,是否將資金打入開票單位,并向有關單位及個人進行座談走訪,從中發現線索,核實發票的真偽。如我局在對某單位審計時一張以住宿費名義報賬提現,金額達4.83萬元的稅務局通用發票引起審計人員的注意,經調查走訪出具發票企業及經辦人員,查證此發票內容是不真實的,并由此發現該單位虛開發票套取現金發放職工獎金補貼的問題。
{4}核對發票使用范圍法。審計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對被審計單位所報銷發票的經濟事項與發票使用的合理性進行分析,檢查報銷的票據與印鑒單位所經營的產品有無關聯,是否按票據版面的性質內容填寫所購置的商品,票據的使用范圍、所售商品與經營項目有無抵觸,從而鑒別發票真偽。
{5}核對發票使用時效法。審計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對被審計單位所報銷發票的經濟事項發生時間、出票日期與發票使用時效進行核對,看有無使用稅務機關已公告終止使用的過期無效發票,確定審計疑點,進行跟蹤審計調查,從而鑒別發票真偽。
{6}筆跡鑒別法。審計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對單位所報銷發票的字跡的一致性要認真檢查核對,看發票的臺頭、日期、品名、數量、大小寫金額的字跡、筆體、筆劃粗細、復寫紙壓痕是否一致,有無人為涂改、橡皮擦、小刀刮的痕跡,如發現疑點要跟蹤調查,從中發現線索。如我局在對某鄉鎮醫院進行財務收支審計時,一張填寫筆跡不同的發票引起審計人員的重視,通過內查外調,最終查實該單位經辦人員通過填改票據金額方式貪污公款0.5萬元的事實。
{7}聯號發票使用核對法。審計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對被審計單位所報銷的聯號發票的真實性要進行認真甄別核對,如同一月份或不同月份反復出現聯號發票,審計人員應引起重視,對聯號發票的使用進行重點跟蹤審計調查,從中發現疑點,鑒別發票真偽。
查證發票的真偽,不能單一地使用一種方法,要將幾種方法結合運用,嚴格查證,內查外調。任何弄虛作假行為都不可能做得天衣無縫,必然會留下半點蜘絲馬跡,審計人員只有掌握好查證假發票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審計質量與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信豐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