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近海古代沉船遺物的不斷發掘,海底陶瓷器的出水已成為人們的熱點話題:在國內的一些古玩市場,出水陶瓷器交易火爆,且價格節節攀升,這也導致了市面上有人仿制出水陶瓷器去銷售獲利,如何正確識別這些出水陶瓷器的真偽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本文根據海南省博物館館藏的萬余件“華光礁工號”出水陶瓷器的特征,對出水陶瓷器的識別進行了簡要描述,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沉船文物發掘的新聞報道近幾年屢見不鮮,從發掘的古沉船情況看,“海上陶瓷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極其重要的區段,中國古代有相當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沒海洋,形成了不可計數的水下文化遺產,這些沉沒在海洋的遺物成為“海上陶瓷之路”線狀分布的一處處遺珍,是中國與世界貿易交往的歷史見證。1998年開始發掘的海南西沙群島“華光礁1號”出水文物中古陶瓷產品比例較高,萬余件瓷器中大部分是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生產的,按照釉色分類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幾種,器形主要為碗、盤、碟、盒、壺、盞、瓶、罐、甕等,目前存放在海南省博物館。
一、出水陶瓷器的特征
古陶瓷鑒定專家葉佩蘭強調:陶瓷器傳統經驗鑒定強調“五大要素”,即古陶瓷的胎(包括制作工藝)、釉、造型、紋飾、款識。每件瓷器斷定年代時,都要通過眼睛的觀察、用手撫摸的感覺,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的特點,才能進行判斷。
鑒定出水陶瓷器基本上與鑒定出土陶瓷器相同,察看胎釉、造型、紋飾、釉彩、款識,比重量、聽聲音、看器物的老化狀況,都是傳統鑒定古陶瓷的必要手段。但是,出水陶瓷器有別于陸地出土瓷和傳世瓷的獨特之處:一不會有土銹;二是經海水長達數百年的浸泡,會發生與瓷器新品絕然不同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正是我們鑒定真偽的突破口之一。出水陶瓷器有以下幾個不同特征:
1.海洋寄生物
在淺海和珊瑚礁的附近出水的古陶瓷,由于裸露于洋流緩慢的海底表面,會有海生貝類和牡蠣大量生長繁殖并附著于瓷器外側或內部,但因時間久遠已完全鈣化,有的已呈化石狀,沒有新鮮感(圖1)。掰開個別海生物殘留體觀察,會發現里外物鈣化程度相同,色澤基本一致,一些較大的殘留體清除十分困難,如圖1右下方的出水瓷器,因為長滿了珊瑚,十分難清除。同時,古陶瓷表面有些貝殼生長的地方的釉比沒有貝殼的地方厚。不過,很多海撈瓷并沒有貝殼海生物,這是因為一般貝殼只長在淺海和珊瑚礁的附近,而沉船一般是在遠離海岸線的較深的海里運行,所以出水古陶瓷應該大部分是沒有貝類的。
2.釉面腐蝕
出水古陶瓷由于在海底中浸泡幾百上千年,被海水和暗流腐蝕沖刷,如南海西沙、南沙海域出水的瓷器,由于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會受到每天兩次高潮、低潮的海水沖擊,器物與海沙不斷摩擦沖擊,表面釉層受到磨損,出現無數細小坑凹,最后完全失去光澤,手撫摸沒有出土或傳世器物那么滑潤(圖2),但和酸性做舊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3.胎釉黑點
出水的器物被海水浸泡了千百年之久,形成了胎釉連成一體的自然包漿,釉光暗淡;用20—30倍的放大鏡還可觀察到器物胎、釉表面形成自然均勻的下凹小黑點(圖3),這些小黑點狀是因海水的化學作用所形成的,這些下凹小黑點,即使用草酸水浸泡都無法洗掉。
4.冰裂紋
出水古陶瓷的一個常見的現象便是瓷器釉層會出現細碎的冰裂紋(圖4)與黑斑。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水下溫度的變化引起的釉面與胎土的膨脹系數不同而導致收縮不一致,釉面起裂。黑斑可能是沉船中存在著大量炭化木質和鐵制品,連同海泥在漫長的歲月中,通過裂紋漸漸滲進器表。
5.表面凝結物
瓷器來源于瓷土,與碳酸鈣類礦物質有很好的物理親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鈣類礦物質,海流運動和海底溫度變化會使海水中鹽類物質逐漸集結在瓷器表面并沉積下來(圖5)。有些瓷器表面釉層堅硬光滑,附著在瓷釉上的一些沉積物并不牢固,出水后用指甲就可以刮掉部分;部分陶瓷器表面形成堅硬致密難以去除的石灰質、石膏質凝結物,用機械方法和化學方法相結合清洗處理,一般都可清理干凈。
二、真假出水陶瓷器對比
近年來,隨著裝載有大量陶瓷器的古沉船的發現,如廣東陽江“南海1號”、福建“碗礁1號”、海南西沙“華光礁1號”,加上2005年嘉德拍賣公司“海撈瓷”的成功拍賣,使出水陶瓷器大受人們的追捧,隨之而來的出水陶瓷器贗品也大量出現在古玩市場。但怎么造假仿制,也無法達到“古瓷”的樣貌。
1.海洋寄生物識別
真品出水陶瓷器沉在海底幾百上千年,器身上沾的貝殼等海洋寄生物有大有小,多種多樣,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看上去“干”“老”,寄生物殘留體已完全鈣化,有的已呈化石狀,嗅之無異味,且基本沒有銳角及特別突出的部位(圖6a);早期贗品出水陶瓷器器身上沾的貝殼、海洋寄生物幾乎一模一樣,同一類型,大多為膠水粘上的,通過放大鏡就可以看出。而如今的贗品瓷器直接從江西景德鎮定制,如各式各樣的元、明(早期)時期的青花器、釉里紅器等,然后把器物運到外海有珊瑚礁的地方沉下海底,貝殼在瓷器的內外釉面自然生長附著,短期浸泡的瓷器上附著的海底生物殘留體看上去“濕”“新”,有的貝類好像是剛“喬遷新居”,有的附著物還有新鮮感,掰開個別螺殼觀察,里外色澤相差明顯,外面陳舊,里面卻很新鮮,有的還能嗅到明顯的腥味(圖6b,來自網絡資料)。
2.釉面識別
真品出水陶瓷器沉人海底后被海里的鹽和雜質腐蝕后胎釉的表層都會出現下凹的小坑,用放大鏡看有很多下凹的小黑點,而且因沉人海底幾百一千年,形成一層干燥狀的自然包漿(圖7);一些陶瓷器因溫度改變使內部可溶性鹽體積發生變化和海水腐蝕導致釉層部分脫落(圖8)。而贗品出水陶瓷器釉表光潔如新,釉面沒有因咸水腐蝕而脫皮的狀況,且沉下海底的時間才有一年半載,根本無法體現下凹的小坑小黑點狀,其胎無包漿,呈濕狀,無法形成胎釉一體的感覺。
3.表面凝結物識別
出水陶瓷器由于處于珊瑚、軟體動物和鈣質生物沙的環境中,常年受海水浸泡和生物影響,部分陶瓷器表面形成堅硬致密難以去除的石灰質、石膏質凝結物,有些表面還有鐵質凝結物。贗品的出水陶瓷器是把瓷器直接放置馬桶或尿液中生成污垢,干燥后雖然表面和真品凝結物并無兩樣,但只要放置入沸水中,就會聞到一股尿臊味。
4.胎土、底足識別
真品出水陶瓷器的胎土因為是人工粉碎,不會太精細,眼看手摸都能感到有砂粒,呈硬的狀況,同時能看到竹刀修胎腳的紋路(圖9)。而贗品出水陶瓷器的胎土是機械粉碎,其胎精細密結,眼看手摸感到平滑,呈軟的狀況,而且所修胎腳圓而平滑(看不到竹刀修胎的狀況)。而各個時期瓷器底足露胎處的痕跡也各不相同,如:南宋瓷器有旋紋;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雞心點;明代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較少;清代官窯瓷幾乎看不到什么痕跡。由此可大略判斷出年代,贗品出水陶瓷器不會精細于此。
三、結語
出水陶瓷器的鑒定識別,應以瓷器本身的相關要素為基本著眼點,同出土古陶瓷的鑒別一樣,要從器物造型、胎質胎色、釉質釉色、彩料色質、紋飾繪畫、制燒工藝、款識書寫等傳統鑒定方面入手,也可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加以辨別,如用碳14測定法和熱釋光檢定法測定陶瓷的時代;用電子顯微鏡和金相顯微鏡,檢定陶瓷的質地和結構;用制陶瓷的模擬實驗,斷定燒制溫度等等。不要被繪聲繪色的打撈故事和流傳來源所迷惑,更不要被瓷器表面有海洋附著物的假象所迷惑,以免陷入各類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