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釉陶是表面施釉的陶器。釉陶的著色劑,綠色是銅,黃色是鐵,助熔劑是鉛,燒成溫度在800度左右。綜觀釉陶在世界范圍內的產生歷史,在陶器上施加低溫釉并非最早出現在中國。葉喆民《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一書認為:“這種堿金屬硅酸釉埃及早已發明,但長時期沒有傳到埃及國外。自從混入含鉛物質變成容易熔化的釉后,再逐漸擴散到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西亞一帶”。日本三上次男認為:“考慮到在中國制造出這一類的陶器時,那時以印度洋作為中繼站的西方羅馬領地和東方中國之間已經有了通商關系,中國綠褐釉的技術可能是由羅馬領地傳入的結果。”中國釉陶的起源仍存在一定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國釉陶技藝的產生和發展與絲綢之路的開通有某種程度的關聯。
始于西漢武帝時期的鉛釉陶器,最早出現在關中地區,其工藝后來向甘肅、山西、河南等地區傳播,并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至隋唐,釉陶高度發展,創燒出蜚聲世界的唐三彩。中原釉陶研究較多,甚至日本、高麗釉陶都有一定研究,而川滇釉陶一直鮮為人知。
我國歷史上有兩條絲綢之路,一條從西安出新疆至西亞,可稱北絲綢之路。另一條起于成都,經云南出緬甸至印度,可稱南絲綢之路。琉璃釉陶均產生于這兩條絲綢之路區域。其實南絲綢之路琉璃釉陶產生更早,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夏所見“邛竹杖、蜀布”就是通過這條路出去的。古蜀國、古滇國時期墓葬就出土有琉璃釉陶器。
川滇釉陶分兩個主要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漢代。馮先銘先生著《中國陶瓷》指出:“四川、云南漢墓曾出土類似中原地區的陶壺,也有鉛綠釉陶器。”漢代,川滇和平穩定,經濟繁榮,南絲綢之路暢通,琉璃釉陶生產蓬勃發展。器形上主要有壺、豆、井、灶、房屋等,特別是紋飾復雜的搖錢樹座和神秘的釉陶俑,稀少而珍貴,如圖1、圖2所示。
漢代釉陶生產以四川為中心,云南釉陶基本模仿四川,質量較為遜色。川滇釉陶燒成溫度普遍較高,加之地質條件不同,泛鉛者不多,鑒定時應各種條件綜合考察,不能以是否泛鉛一票定之。
川滇釉陶經歷漢代的繁榮后,進入黑暗期。從兩晉至唐末,釉陶在川滇極少出土,中原的唐三彩在川滇也不見蹤跡。或是由于云南地方勢力割據,導致絲綢之路中斷;或是由于流行薄葬,致使這一時期物品難以流傳下來。
唐末五代,釉陶在川滇再度興盛。南詔國統一云南,使絲綢之路暢通無阻。由于南詔盛行佛教,流行火葬,各種精美的釉陶火葬罐大量出土,有的一個墓地就出土上百個(見圖3)。由火葬罐的帶動,建筑構件,生活日常用品也開始使用釉陶,如圖4所示。
同一時期,四川產生了著名的“宋三彩”釉陶。北宋中期是宋三彩生產的鼎盛期,數量大,品種多,制作精美,市井人物、文武百官無一不有(見圖5、圖6)。有些品種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如饕餮獨腳俑、獸首人身俑(見圖7)。宋三彩多為冥器,也有少量實用器,如圖8所示。進入南宋,戰亂不斷,四川經濟受到很大影響,釉陶生產也受到沖擊,產品質量嚴重下降,釉色稀薄,個頭矮小,紋飾模糊不清。入元以后,宋三彩基本消失。
宋代釉陶川滇兩地各有特色。南詔、大理國時期,云南盛行佛教,故釉陶紋飾大多與佛教相關,如蓮瓣紋、寶相花等;而宋代四川民眾普遍篤信道教,驅魔除邪風氣盛行,這些風俗習慣充分反映在宋三彩上,如造型奇特的十二生肖俑。從造型上看,云南釉陶器以罐為主,四川以俑為主,且都數量較大,云南一個墓區可出幾十個罐,而四川宋墓有時一個墓就出土幾十上百件,一般平民墓也有幾件十幾件,可見釉陶制品作為冥器已成時尚。從工藝看,云南釉陶流行刻、劃花和貼塑工藝,風格與西域較接近;四川宋三彩一般為模制生產,以造型見長,不重紋飾。從產地看,四川宋三彩主要集中在成都及周邊地區,燒造地點以成都琉璃廠窯和邛崍窯為主;云南琉璃釉陶散落在絲綢之路沿線,如保山、大理、楚雄等地,從工藝水平看,應該不止一個窯口生產。
入明以后,紙質冥器逐漸代替陶質冥器。低溫釉陶由于堅固性差、吸水性強等原因,不太適合作實用器而逐漸淘汰。從明中期開始,川滇釉陶向高溫發展。使用同樣的陶土,同樣的釉料(綠色使用氧化銅,褐黃色使用氧化鐵),但不加入助熔劑鉛,在1100度左右溫度中燒成,其堅固性、吸水性大為改善。圖9是著名的四川會理窯綠陶,使用本地陶土和高含銅的孔雀石燒成。器形眾多,基本上包括了所有實用器,單是燈具就有許多種。圖10是云南華寧窯在同一器物上同時使用氧化銅和氧化鐵,加上白釉底,構成三彩器。這是與唐三彩完全不同的高溫三彩。華寧窯以各種陳設器為上品,如香爐、花瓶,各種神像,也生產普通實用器。
釉陶在川滇有悠久的生產歷史,與中原釉陶同出一源,但又有很強的地方特色,是值得收藏、研究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