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彩瓷器的生產始于清康熙年間,它因外銷而產生,在我國外銷瓷貿易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通過對廣彩的顏料、繪畫裝飾藝術、器形的變化等問題就西方文化元素對其影響進行探討,以便我們去了解和認識廣彩的精粹,揭示勇于吸收創新、敢為人先的嶺南廣府文化底蘊。
據資料統計,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輸入西方的瓷器數量最保守估計也有6000萬件以上。由《堆金積玉》引言可知:“廣彩、青花及粉彩是清代三大出口外銷瓷器,在出口數量中廣彩占了63%。而廣彩瓷器由于它的器形、裝飾風格、紋飾的多樣化,風靡世界,不僅是我國外銷陶瓷的主要品種之一,更是享譽中外的一種瓷藝。迄今為止,歐洲、美洲、亞洲等許多國家的博物館或民間私人手中都收藏有大量的廣彩瓷器,廣彩瓷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歷史見證。
一、廣彩瓷器的特點
1.廣彩的概念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指廣州燒制的織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亦稱“廣東彩”或“廣州織金彩瓷”。它是先在景德鎮買來的白瓷器上用很淡的墨線勾勒出圖案、畫面的輪廓,再填上各種所需的顏色,然后描地、封邊和斗彩封金,最后用700-750℃低溫焙燒而成。
2.各時期廣彩的特點
廣彩最早出現于康熙時期,雍正時已初具風貌。此時的廣彩多按景德鎮彩瓷紋樣繪制,其繪畫風格與景德鎮五彩和粉彩相當接近,人物臉部不填色,廣彩自身的特色還不太明顯,仍帶有景德鎮彩瓷的痕跡,故較難區分,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圖1)。到了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器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一方面,廣彩瓷器使用西方進口和廣州本地所調制的彩料,如西洋紅、鶴春色、麻色、粉綠等,顯得絢麗多彩;另一方面,題材豐富多彩,除傳統花鳥紋,有西方大量訂做的徽章紋、人物紋、風景紋、花鳥紋、動物紋等(圖2)。而道光至光緒時期是廣彩瓷器的輝煌時期,由于其主要外銷對象從歐洲轉向美洲特別是美國,故出現了以顏色對比強烈的大紅、大綠、大金為主的裝飾風格,特別是金彩的運用更為空前突出,并作為樣式延續至今。此時期的廣彩瓷器絢彩華麗、金碧輝煌、熱烈清新、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的“織金彩瓷”(圖3、圖4)。
盤板沿,淺平底,臥足。口沿飾麻色卷草紋,板沿為玻璃白堆繪纏枝花卉,盤內心主題紋飾為廣州珠江風景圖。該盤有中國畫的構圖和用筆的風格,既有粉筆的特點,又有廣彩風貌,為早期廣彩作品。
盤橢圓形,淺腹,淺圈足。盤內沿繪藍綠彩錦帶紋,盤心繪徽章紋圖,施麻色、墨、金彩,是外商來樣加工或訂購的產品。
盤敞口,淺腹,圈足,通體施豆青釉,口沿飾金邊,盤內滿繪五彩花鳥蝴蝶。畫面繁復飽滿,色彩鮮艷明麗,為典型的滿地式廣彩作品。底有青花篆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
盤敞口,折腰,淺圈足。盤內繪十字開光,內繪人物、花鳥、蝴蝶等。紋飾繁密,色彩艷麗,是典型的晚清廣彩裝飾風格,對后來的廣彩影響很大。
二、廣彩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1.廣彩與進口琺瑯料的關系
從歐洲進口的琺瑯彩,其化學成分中含有大量的硼、砷,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而在廣彩瓷器上使用的琺瑯顏料是經過廣州藝人配制的,中國工藝大師趙國垣在他撰寫的《顏料的發展》一文中曾說:“至清中時,廣彩采用琺瑯料配制而成的自有顏料,逐漸發展成赤紅色類、紫紅色類、綠色類等好幾個色系。”陶瓷中常見著色劑有三氧化二鐵、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錳、二氧化鈦等,經過高溫燒煉而成后,分別呈現紅、綠、籃、紫、黃等色,色澤耐久不變。“而廣彩的顏料是先在三彩、五彩的透明顏料加上不透明的琺瑯白色(含鉛、硅、鉀、砷等成分),成為‘乳濁性顏料’。然后產生了由藍、綠、白三色混合而成的被稱為‘鶴春色’的乳濁性顏料——綠色。接著有了由白、黃、綠三色配成的粉綠,由紅、藍二色混合成的紫色(廣彩行業稱為‘茄色’),還有仿進口顏料玫瑰紅色的‘西洋紅’等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調配出的色料與進口琺瑯顏料的融會貫通,形成了大紅、西紅、水青、大綠等多種廣彩固有顏料,使廣彩色彩變得絢麗華彩,比景德鎮的五彩和粉彩顏料更豐富,形成廣彩獨特的色彩風格(圖5—圖7)。
盤呈八角形,折沿口,淺腹,圈足。口沿用紅、綠、黃、藍、金彩繪花卉一周,中間主題紋飾為洋人戲羊圖,洋人打扮基本上采用琺瑯料配成的自有顏料。
瓶直口,溜肩,鼓腹,圈足。帽形蓋,蓋頂為一立獅鈕,蓋面堆貼葡萄花卉紋,瓶身堆貼葡萄、松鼠紋,寓意多子多福。腹部主題紋飾開光內繪西式花卉蝴蝶紋。造型優美,大量使用琺瑯彩顏料,有干大紅、玫瑰紅、茄色、大綠等,色彩斑斕,裝飾華麗,是中西合璧的杰作。
瓶花瓣口,長頸微束,扁腹,菱形足。頸部設對稱開光,內繪花卉紋,腹部開光主題紋飾人物風景圖,人物衣服以西洋紅(玫瑰紅)、大綠、水青等進口顏色繪制,其余空間以干大紅為地、黑彩描金人字錦地紋滿貫全瓶。
2.廣彩的西洋繪畫風格
由于廣彩瓷器大部分都是出口外銷瓷,必須按照外商的需求繪制圖案,必然受到西方藝術風格影響,表現西方題材多以西方人物、西方的風情、風景為主,故有“式多奇巧,歲無定樣”的時代特征。它的紋飾上更多地模仿西洋版畫、油畫、素描和其他多種繪畫。繪畫技法上除了延續中國傳統畫法外,也引入西洋繪畫明暗層次的對比、色彩變化多端及冷暖色調運用的技法。當時訂做紋飾題材豐富,有徽章紋、人物紋、花鳥紋、風景紋、動物紋等(圖8—圖10)。
碗畫面似是西方傳教士傳教場面,人物面部表情生動,人物衣紋有明暗變化,遠山近水的亭臺樓閣也按西洋畫技法近大遠小來表現,凹凸陰影、透視結構。畫面用料淡雅,色彩豐富,有麻色、西紅(景德鎮稱胭脂紅)、茄紫、湖水綠、大綠、黃彩、亮黑、干大紅等。繪畫精細,既有西方陰陽透視技法,又結合中國傳統國畫的皴染、設色技法,立體感效果明顯。
盤板沿,淺腹,圈足,盤沿繪玫瑰、郁金香等花卉組成的八角形花紋邊飾,花卉具有濃厚的洛可可歐洲風格。盤內心主題紋飾為摩根家族徽章,盾內飾釉上琺瑯彩圖案,由獅子和白鴿烘托,并附上家族箴言的彩帶。整個盤清新脫俗,色彩淡雅。這種飾有花卉紋帶的徽章紋瓷器在18世紀的歐洲受到廣泛的歡迎和使用,成為一種習慣和炫耀的風氣,而這種風氣一直延續至18世紀末期。
碗敞口,深腹,圈足。碗外口沿飾藍、紅、金彩帶一周,腹部開光繪徽章紋,襯以小朵花卉,碗內沿繪赭彩瓔絡紋一周,碗心繪花卉一朵。
3.廣彩受歐洲商人訂做器形的影響
廣彩是外銷的產品,除了迎合西方人的習慣來繪制瓷器上的紋飾外,還有一些器物的器形也是按歐洲商人訂做,他們首先拿著模子到景德鎮訂做,然后在廣州加彩。曾有“式多奇巧,歲無定樣”(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二》)的記載,說明當時訂做產品種類的繁多及器形變化多端。“據資料顯示在1635年,荷蘭商人第一次把歐洲市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餐具如碟、水罐、芥末罐、洗臉盆等做成木制的模型,帶到廣州,讓商行交給景德鎮瓷器師傅模仿生產,試制出首批樣品運往荷蘭。”這批樣品在荷蘭銷售大獲成功,產品供不應求后,開辟了歐洲器皿來華訂做先河。歐洲商人訂做的器皿包括日用瓷及特制瓷等,如喝啤酒的馬克杯、剃胡子的剃須盤、咖啡用具、奶壺、獎杯等(圖11—圖14)。
馬克杯是從英文mug音譯來的,mug指的就是有柄的杯子,是西方家庭常用杯子的一種,一般用于飲用牛奶、咖啡、茶類熱飲等。杯直口,圓柱形杯身,平底,杯身一側帶有半環形把手。杯口上端繪錦帶紋一周,杯下沿處繪連云紋一周,杯身為珍珠地,襯以花蝶紋,腹部開光用紅、紫、藍、綠,金彩繪花卉紋圖案。構圖清雅,工藝精湛。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稍高。腹部繪通景式人物山水圖,施紅、綠、紫等色。色彩艷麗,白釉明凈。當時歐洲人曾大量從景德鎮和廣州訂燒這類大碗,用于調制雞尾酒或果酒,歐洲人稱之為“punch bowl”(華人稱之為賓治碗或潘趣碗)。廣彩大碗的紋飾通常有“滿大人”(即清裝人物)、明裝人物、西洋人、中國風景和西洋風景、花卉等。
扇貝形,圈足外撇。盤連有一小杯,杯口呈花形,并飾有四個缺口,杯內壁鏤空多處,托碟繪金彩如意紋一周,內用紅、綠、金彩繪花卉紋飾,中間用紅彩線條分隔。花卉絢麗多彩,造型獨特,是外商來樣加工或訂購的產品,多為餐飲器具。
這是一組具有中國傳統圖案的西方餐具,雖然不是一套完整的西方餐具,但也顯示出清乾隆年間來華訂做器形這一時代特征。有湯盆、大小尺寸不一的盤子、碟子、奶杯等不同用途的餐具,雖然每個餐具的圖案以《西廂記》內的張生、紅娘、崔鶯鶯三位人物為主題紋飾,但每一幅的畫法也有所不同,估計是不同的廣彩加彩藝人所畫。但也進一步說明廣彩瓷器具有中國元素的圖案深受西方人的喜愛,并作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來使用和欣賞。
縱觀以上廣彩瓷器是外銷產品,是適應外銷而出現的,其產生及發展都是隨著市場需求而變化,西方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其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彩瓷。廣彩流傳至今,歷經時代的變遷而不斷進取,顯現敢于探索、嘗試的開拓精神和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的嶺南廣府人文特征。并以華麗的色彩和精美的紋飾登上世界歷史舞臺,成為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