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興紫砂陶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工藝品,它以其精湛絕倫的制作工藝、豐富多彩的造型藝術、古樸雅致的素面色澤而聞名于世,并集詩書畫印為一體,是茶文化、陶文化與壺文化的最佳結合。
中華民國從1912年至1949年,前后總共不過38年,而且民國戰火頻繁,社會動亂。宜興紫砂這株藝術奇葩在民國戰亂的幾十年里,如雪后的臘梅、巖中的竹筍茁壯地生長。傳世的民國壺如滿天星辰,照耀著我國陶瓷歷史的星河。民國壺藝諸家畢智窮工技藝精妙,以紫砂文化特有的氣韻,昭示著紫砂民國壺的輝煌。
筆者研究紫砂民國壺多年,現從各地所藏民國諸家的壺藝珍品中精選10把茗壺,與廣大壺友共同玩賞。
1.《鼓腹壺》(圖1),清末民初壺藝大師黃玉麟與海派書畫家吳昌碩合制的作品,壺蓋內鈐陽文篆印“玉麟”,色澤紫紅。
壺的主面由吳昌碩銘刻楷書:“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癸卯夏,昌碩銘,玉麟制”。癸卯年是1903年。鼓腹壺以清曼生壺式為基型,制工圓潤高雅,包漿溫潤凝重,全壺充滿濃烈的文人氣息,是黃玉麟晚年的壺藝珍品。
古人泡茶講究用水,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把水分成三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另外還有用“天泉”泡茶的,“天泉”即雨水和雪水。古人泡茶煮水必須用活火明爐,蘇軾《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煎”。因此鼓腹壺上的銘文“梅梢春雪活火煎”,意思是用活火來煎梅樹上的雪水泡茶。“山中人兮仙乎仙”,這里的“山中人”是指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自稱“山人”。其人善飲佳茗,飄然欲仙。此段銘文講的是歷代文人雅士以梅雪甘泉,活水煎泡,品茗暢談,遠離世俗,快活似神仙。
吳昌碩(1844-1927年),清末民初海派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吳俊,字昌碩,又字倉石,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吳昌碩工詩文書法,精金石篆刻,風格雄渾蒼勁自創一派,曾任杭州西泠印社社長。
吳昌碩喜愛紫砂壺藝,他曾與黃玉麟合作制作傳世茗壺《觚棱壺》。壺的主面刻:“誦秋水篇,試中泠泉,青山白云吾周旋”,下方鈐“吳昌石”篆印,副面刻:“庚子九秋,昌碩為詠臺八兄銘,寶齋特贈,耕云刻”,壺底鈐“黃玉麟作”陽文篆印。
黃玉麟(1842-1914年),原名玉林,宜興蜀山人,師從宜興“邵家壺”名師邵湘甫。出師后因制作魚化龍壺工藝出眾,被譽為“玉麒麟出世”,世人以“玉麒麟”直呼其名,于是玉林改名玉麟。
據《宜興縣志》記載,黃玉麟的作品“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黃玉麟身材高大,性格落拓不羈,無子女,僅老妻相伴。晚年中風手抖只能靠制假山謀生,1914年,病逝于豫豐陶器廠的廠房中。
黃玉麟是繼清中邵大亨楊彭年之后清末紫砂界的又一位大師級的名家,因他于民初去世,故定為民國壺藝大師。
其傳器有供春壺、雪花斗方壺、雪花提梁壺、魚化龍壺等。
2.《光明提梁壺》(圖2),清末民初壺藝名家陳光明的作品,壺蓋內鈐圓形陽文篆印“陳”及方形陽文篆印“光明”,壺底鈐陽文篆印“陳光明制”,色澤紫紅。
光明提梁壺是以佛教的缽盂為基型,配以壺嘴與提梁,圓渾精致光滑如玉,是陳光明的代表作。此壺式為陳光明首創,后代藝人多有仿制。壺藝泰斗顧景舟的入室弟子高級工藝師吳群祥就仿制過,但無論何人仿制,這類定型的壺式就叫《光明提梁壺》。
陳光明(1859-1930年),字匡廬,名潤寶,原籍金陵,自幼居宜興蜀山,中年后,依女寓上海,其從藝經歷待考。陳光明藝成后,所制壺具渾樸古茂高雅別致,并善制紫砂玩具果品,如靈芝、核桃、菱角、栗、柿、桔等,所制果品細巧玲瓏色彩逼真,形象生動幾可亂真。故陳光明與陳鳴遠被清末民初紫砂界譽為清代二陳:“清初陳鳴遠,清末陳光明。”
其傳器有印包壺、光明提梁壺、四方竹節提梁壺等。
3.《掇球壺》(圖3),宜興紫砂工藝廠藏清末民初壺藝大師程壽珍的作品,壺蓋內鈐陽文篆印:“壽珍”,壺底鈐陽文篆印“冰心道人”,鐵砂制作,色澤紫中泛青。
該壺球形鈕,球形蓋,配以球形壺身,三球重疊,形制完美,圓渾質樸,精致豐滿,是程壽珍的代表作。
程壽珍(1865-1939年),號冰心道人,宜興上袁人,師從其繼父“邵家壺”名師邵有廷。他師出名門,功底扎實,作品于1910年南洋勸業會、19158拿馬國際賽會、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1930年比利時世界博覽會均獲得金獎或銀獎。程壽珍是民國制作宜興紫砂光貨的杰出代表,他所制掇球、仿古、漢扁三式壺,造型穩健骨肉亭勻,得時人稱頌。他還是1921年“利永陶工傳習所”六名師之一,其他五位是邵云如、俞國良、范大生、范福奎、江案卿,在民初這六位名師為宜興紫砂業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37年,日本占領宜興,兇惡的日寇向程壽珍強索壺具,程不允被打成重傷,他于重病臥床之時,教會了當時已50多歲的兒子程盤根制壺,盤根后來也用“冰心道人”為底款制壺,但技藝與其父相差甚遠。
其傳器有掇球壺、仿古壺、漢扁壺、壽桃壺等。
4.《線云壺》(圖4),清末民初壺藝大師俞國良的作品,壺蓋內鈐二方印:一方陽文篆印“國良”,一方陽文篆印“鐘競成贈”,壺底鈐陽文篆印“錫山俞制”。
這把線云壺是1937年當時的民國宜興縣縣長鐘竟成定制的茗壺,泥料是鐘竟成提供的優質紅泥,故燒成后色澤朱紅,明朗不俗。
紫砂線云壺壺體呈扁圓形,中部的腰線環繞全壺,使壺體線條挺括生動。該壺式為紫砂光貨中傳統器形,民間壺藝名家汪寶根、近現代壺藝大師吳云根都曾有制作,而俞國良的這把線云壺肌理滋潤,制工不凡,是線云壺中的傳世杰作。
俞國良(1874-1939年),字祖琳,江蘇無錫人。俞國良年輕時就表現出制壺的非凡技藝,他制作的壺具端莊秀麗氣韻渾成,為時人所重。俞國良因1894年為蘇州書畫家吳大澄制“愙齋壺”及1900年為兩江總督端方制“陶齋壺”而名垂紫砂青史。俞國良一生漂泊,晚年定居蜀山木石村,與邵氏寡婦結為夫婦,并傳藝于邵氏后人邵陸大(1904-1967年)與邵寶琴(1913-1984年),其高足為民國壺藝家李寶珍。
其傳器有四方傳爐壺、梅花周盤壺、魚化龍壺等。
5.《漢君壺》(圖5),清末民初壺藝大師范大生的作品,壺蓋內鈐陽文楷印“大生”,壺底鈐陽文篆印“大生”。本山綠泥制作,色澤朱黃,高雅華貴。
漢君壺是由清代曼生壺式中的扁石壺衍變而來,后來成為紫砂光貨中的經典器形,而這把漢君壺是客戶仰慕范大生的威名定制的茗壺,制作于己酉年(1909年)。
壺的主面是由吳德盛公司老板吳漢文(號跛陶)親自篆刻的詩句:“魚眼初遇蟹眼生,貪泉不潔廉泉清”,刀法瀟灑,茗壺名刻相得益彰。這把定制的漢君壺是范大生光貨中的力作。
范大生(1874-1942年),字繩武,號承甫,宜興西望圩人,師從宜興“范家壺”名師范鼎甫。范大生學藝時勤奮好學刻苦鉆研,長年五更人睡黎明即起,日積月累壺藝大進,終成紫砂界的一代宗師、民國“范家壺”的領軍人物。他所制“大生”款的范家壺名噪一時,人們競相爭購。
范大生長期擔任吳德盛公司與利永陶工傳習所技師,其高足為民國壺藝名家馮桂林。
其傳器有合菱壺、合梅壺、竹鼓壺、雪桃壺等。
(未完待續)
廣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