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界常常聽人說“古玩不打假”,交易憑眼力,吃虧上當都是自己的事情。民間古玩交易中“交學費”的行規,也使人的“誠信”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退貨這在其他商業交易中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在民間古玩市場卻行不通。一般堅決要求退貨的,也只能獲得購買價的50%—80%的退款,美其名曰交了學費長了眼。購買者不慎買入了假貨,也只能打了牙往肚里吞,或者由賣家隨便給你退換了貨,其實還是你吃虧倒霉。所以,朋友之間絕不可做交流或者買賣。
那么藏友之間應該怎么互通有無,實行誠信交流呢?
首先杜絕贗品、出價合理是關鍵。一般較熟悉的藏友之間,或者有中介朋友介紹的,進行交易時都有個君子協定:如果是贗品或者不想要的,不管什么理由,在約定的時間里財物互相退還,兩不相欠,無任何手續費。不過話說的好,做起來卻非常難。所以,最好是在買前認真辨識,合理還價。其次,不和沒有好口碑的人做買賣,尤其要防止坑蒙拐騙做掮客的。有些人專門“殺熟”,尋一些四處出沒的游商,以出售好東西為名,專找一些熟人做買賣。這些游商設局下套欺騙購買者,無店無鋪居無定所,一旦得手,你找掮客,掮客推說人走了也不知道,就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再者就是謹慎。目前我國尚沒有大家都認可的鑒定機構,所以在交易時一定要慎之又慎。私下交易時,賣家中有不少人并不是出于收藏或投資為目的的以藏養藏,而是沒有店面的生意人,在和這樣的且不熟悉的賣家做買賣時需謹慎,必須對仿品或者那些魚目混珠的賣家以否決的態度對待,輕易不交易。
收藏是件很奇妙的事,即使是朋友之間也有想買個便宜或者賣個好價的想法。常常被人稱為花錢無底洞的收藏,多少錢都能投進去。所以,藏友之間的還價方法也有竅門。一般急著出手的都喊不上價,只要基本合理就會成交。還價的時候不妨說大實話,互相交個底,也就沒有什么大的價差水分了。由于每個人的學識、經歷不同,所以看藏品的眼光也不同,對價值的認識也會產生很大的差距。因此洞察到潛在價值的時候,好眼光的人常常不出聲,問個價,來上一句“好貨不便宜”呀。這個信號就是說,東西好應該貴點,但緊接著他會說出這個藏品的不足,常常令賣家感嘆,不得不讓價幾分,成交后還會像趙本山的“賣拐”,說幾句謝謝你的好話,因為你給他長了見識了。
交流有益,但要得法、守法。藏友問交換藏品,不能明知東西來路不正還買下,那樣只能給自己添麻煩。調余補缺,做到互惠互利。雙方藏品的價值大體相當者為佳。作為互惠當事者,要在清楚自己藏品的價值同時,也更知道對方對自己的藏品期待值,凡是缺乏成熟的思考階段,都容易造成“自己的是最好的”的后果,那樣就不如談好價格買賣反來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