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博物館藏有后世青銅器近千件,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在全國博物院館中并不多見。它們中有實用器,也有觀賞品。盡管它們制作年代較晚,已非青銅藝術最輝煌時期的產物,沒有太高的史料價值,但不少作品設計之巧妙,制藝之精湛,還是值得稱道的。前些年,我們曾用這類銅器舉辦專題展,受到觀眾歡迎。現在,這些別具一格的后世銅器隨著收藏熱的興起,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從中選出七件動物形的銅器加以介紹,后世銅器之精彩,由此可見一斑。
銅麒麟(圖1)
這是一件大型擺件,高49厘米,長68厘米,重30.6千克,其頭如龍,身如獅,四蹄如馬,呈前腿支撐后腿屈曲的坐姿,它回首張口吼叫的樣子,顯得很威猛。它的腦后生雙角,身上密布鱗甲,背脊凸起如齒,豎起的尾巴后端散開如花,胸部和后腿處還裝飾著火焰狀的云紋。整個麒麟不但姿態生動,而且刻畫細膩,鑄工精良。其上唇、前額、角及鱗片部位都帶有熟滑的光澤,似乎是長期的摩挲所致。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麒麟之名出現很早。《禮記·禮運》:“鳳凰麒麟,皆在郊椒。”漢代的未央宮內,有以“麒麟”命名的麒麟殿和麒麟閣。古人把麒麟看作是一種靈瑞之獸,晉人王嘉《拾遺記》說,孔子誕生之夜,有麒麟降臨,口吐玉書,上書“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大意是孔子不是凡人,而是素王,也就是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后來民間從這個典故衍生“麒麟送子”的說法。正因麒麟是瑞獸,所以古人創作了不少麒麟題材的作品,漆器、瓷器、玉器、剪紙及木版年畫上,都可見到麒麟的形象。然而如此精美的大型圓雕銅麒麟,則十分罕見,值得珍視。
銅象(圖2)
象高16.5厘米,長26.5厘米,重3740克。作行走狀,造型寫實,全身各個部位比例相當準確,象體表面因肌肉和骨骼而造成的凸起和凹下把握得恰到好處,連眼睫毛、腳趾甲這些易被忽略的部位也作了生動的刻畫。毫無疑問,銅象的作者在創作它之前一定對真象有過一番精心的觀察。從頭和身軀的比例以及象牙的長度看,這是一只年齡不大的象,似乎處于象的青少年時期。以這一時期的象作為模仿對象,做成的銅象自然更加生動,更具活力。
立雕的銅象,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銅器上就已出現,如巴黎集美藝術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都藏有我國商代晚期的象尊,后者還是子母象。1975年,湖南醴陵出土一件商代晚期的象尊,同年,陜西寶雞茹家莊出土了西周早期的象尊。商周的銅象,都是和容器結合,據考是用于祭祀的特制器,背上開口,腹內納酒,口中吐之,以灌于地。而這件銅象,則不具實用功能,雖然通體素樸無紋,但造型更加寫實,和商周的銅象風格迥異。
象是地球陸地上形體最大的群居性的哺乳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陸和亞洲的印度、泰國及我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其外部特征是體型龐大,并有長長的具有纏卷功能的鼻子,能攝取食物與水送入口中,也是象自衛的有力工具。象在古代很早就被馴化,它力量很大,性情溫和,可用來駕輦或馱物,幫助人們完成人力難以完成的工作。由于象形貌獨特,力量非凡,名字含好景象之意,故古人把它看作是吉祥獸,并以它為題材制作了不少工藝品,而這件銅象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三足蟾蜍銅水盂(圖3)
水盂是古代文人寫字作畫時用來涮筆或給硯池添水的一種文房用具,一般做成斂口鼓腹的形狀,以瓷、玉質地的較為多見。這件銅水盂把文房用具和蟾蜍的造型巧妙地結合起來,高6厘米,通長13厘米。雖然作蟾蜍形,但并非對自然界的蟾蜍作簡單的摹寫,而是加以變化,做成奇怪的三足狀。蟾蜍又名癩蛤蟆,是兩棲動物,皮膚表面多疣狀突起,內含毒腺,樣子較丑陋,然而它卻與古代神話中關麗的嫦娥聯系在一起。據《初學記》引古本《淮南子》:后羿從西王母處請來長生不死之藥,其妻嫦娥偷食成仙,飛往月宮,后來化作月精蟾蜍。所以蟾蜍又象征著月亮,月宮便稱“蟾宮”。在科舉時代,又有“蟾宮折桂”的說法,比喻讀書人科場得意。把文房的水盂做成蟾蜍的形狀,寄托了對使用它的讀書人能夠金榜題名的美好期盼。蟾蜍本為四足動物,民間有劉海戲金蟾的傳說,那只金蟾口中能吐金錢,代表著財富,但只有三條腿。把水盂做成三足蟾蜍的形狀,或反映了民間把三足的蟾蜍看作是吉祥靈物的觀念。
銅赑屃(圖4)
高6.5厘米,首至尾長23.5厘米。形狀像龜,作四足撐地狀,但頭部有雙耳,口中有牙,看上去不似龜首而像龍頭,此外背甲16片,只有椎盾、肋盾而無緣盾,與龜也有差異。中國古代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其中一子日赑屃,形狀似龜,喜好負重。這種龍頭狀的龜應當就是傳說中龍之九子中形貌似龜的赑屃。赑屃一名出現很早,漢·張衡《西京賦》:“巨靈赑屃,高掌遠跖,以流河曲,厥跡猶存。”但那時的赑屃,未必是龍首形的,將龍首和龜身結合起來,可能是唐宋以后的事。赑屃的特點是力氣大,喜負重,古時殿堂、陵墓馱載石碑的龜就取自它的形象,故又名龜趺。因系龍子,所以在古代是一種吉祥物,其形似龜,也有象征長壽的含義。
銅鴨薰(圖5)
造型為一只鴨子半蹲在蓮蓬上,正伸長脖頸作鳴叫狀。通高36厘米,長43.5厘米,重7500克。黃銅質。鴨體由上下兩部分組成,頭頸、背部的雙翅和尾羽用作尊蓋,下腹、帶蹼的雙足為尊的下部,上下腹之間有橢圓形的子母口可以開合。蹼足下的座為蓮蓬形,表面凸起數粒蓮子,周圍環繞一周覆蓮瓣。鴨子張開的嘴通過長長的脖頸和腹內相通,頸背相接處兩側還各有一個月牙形小孔,這都是用來散溢香氣的,從這些特征看,這件器物可能是作薰用的。
銅螃蟹(圖6)
這只銅螃蟹造型逼真。背殼棕褐,大致呈前寬后窄的方形,殼面凹凸不平,紋理與真蟹幾無二致。兩眼自殼前向外凸出,顯得很有活力。實測左足至右足長17.5厘米,大小與成年真蟹相當。尤為難得的是,前面一對粗大的螯足,鉗口可以開合,鉗內還鑄出小齒;兩螯后面用來行走的八條腿,不僅與蟹殼之間設計成可以活動的狀態,而且八條腿中間的關節也像真蟹那樣可以活動。此外,八條腿的外端細長而尖利,亦與真蟹酷肖。從形狀看,這只銅螃蟹仿的是河蟹的形狀,因為外殼兩端比較平直,不像海蟹那樣呈帶央的形狀,另外最后一對腿也不像海蟹那樣作便于劃水的槳狀。該蟹腹部下面的肚臍蓋呈三角形而非圓形,表明是雄蟹的特征。由于它制作得十分寫實,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把它扔到水產市場的螃蟹簍子里,恐怕就找不著了。
雙魚銅花插(圖7)
花插作雙魚形,高33.5厘米,口長9.5厘米,寬3厘米。口上尾下,以魚頭和魚肚部位橫向并聯為一體,上部合為一口,腹內互相連通,尾部一前一后分開,尾鰭著地,遂為花插兩足。魚身鱗片密布,眼睛、背鰭、胸鰭、腹鰭一一鑄出。挺立的背鰭,一道道縱向條紋整齊清晰,胸鰭腹鰭自魚身凸出,呈彎鉤狀,頗具動感,上面也鑄出條紋。整個花插造型生動,結構對稱,立于案頭,不僅美觀,而且十分平穩。魚是古人喜愛的美食,其名與“余”諧音,故古人常常用魚來比喻富余。將花插設計成雙魚之形,寄予了古人好事成雙、連年有余的美好愿塑。
后世的銅器,由于制作年代較晚,已非青銅藝術最輝煌時期的產物,也不是當時生產技術最高水平的代表,在當時文化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也遠不能和商周時期相比,因而過去在一些博物院館往往得不到像商周青銅器那樣的重視,但其存世量大,種類繁多,涉及到民俗、宗教、戰爭、鑄造工藝以及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它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價值日益凸顯。目前,這類銅器在報刊的發表上還不算豐富,在分類、分期等方面的研究上也不夠深入,這些都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