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是一個歷史的拐點,緣起美國的1929年經濟大危機與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相互激蕩,使30年代成了風云變幻的十年,是“極端的年代”,也是“災難的年代”,更是關系國家與個人命運的年代。身在象牙塔里的劍橋大學生們在這樣的年代里選擇了共產主義,選擇了共產黨,他們投身于政治與學術運動,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紅色劍橋”時代。
30年代二戰爆發的前夕,資本主義社會遭遇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全球范圍內的各個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不同的手段。美國在羅斯福總統的領導下實行“新政”,取得成效。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為應對經濟危機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實行戰時經濟體制,最終形成了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與此同時,英國、法國等國家卻陷入手足無措等境地,在外交方面一味地遵循綏靖政策,間接地助長了法西斯集團的囂張氣焰。30年代是一個充滿戰爭的時代,局部戰爭接連不斷,從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再到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吞并奧地利和占領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到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二戰正式爆發,世界歷史進入到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相比資本主義國家深受經濟危機之困而言,蘇聯實行了社會主義五年計劃建設,30年代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如火如荼地開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蘇聯的成就讓人們看到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吸引了那個時代的大批知識分子信仰社會主義。
國內外的局勢影響到了劍橋大學的生活,大學象牙塔在國際風云變幻的年代也不能平靜。熱血青年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反法西斯的活動。20世紀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親身經歷了“紅色劍橋”的重要活動和事件。霍布斯鮑姆追憶道:“我所屬的時代,是這所大學有史以來最‘左傾’也最激進的一代,而我正好躬逢其盛。與此同時,即使把該校出過牛頓、達爾文、麥克斯韋等人的時代一并列入考慮,我抵達的時候很可能正值該校歷史上的鼎盛期。”[1]在如此不同尋常的年代——劍橋的“盛世”與世界的亂世——探察劍橋的“知識精英”們的活動,有助于我們了解30年代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霍布斯鮑姆于1936年進入劍橋大學,是30年代后半期劍橋大學的共產黨學生主角之一。他早在1932年時已經成為共產主義者,1936年加入英國共產黨。在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戰爭的時代背景下,劍橋大學的共產主義者隊伍迅速壯大,英國共產黨成員激增,吸引了那個時代許許多多最優秀的學子。30年代劍橋學生激進化的原因在于,“在希特勒掌權以前,當時還不嚴重的學生激進化現象,幾乎必定衍生自世界經濟危機、1929至1931年之間工黨政府的悲慘崩潰,以及不再冒煙并死寂無聲的工業地區所進行的各種激情示威行動——大規模失業與貧困已讓它們具有‘饑餓游行’的性質。1933年以后,學生激進化的現象日益演變成一種運動,旨在對抗法西斯專制政權的崛起,以及其崛起所必將導致的下一場世界大戰。換言之,該運動所抗拒的對象就是膽怯的懦夫、資本主義者與帝國主義者,以及未曾做出努力來防堵法西斯主義和戰爭的歷任英國政府”。[2]
劍橋大學的學生為了反抗法西斯主義和阻止戰爭的發生而發起成立眾多組織,其中劍橋大學社會主義俱樂部是最主要的一個。霍布斯鮑姆回憶道:“絕大多數情況下,劍橋大學社會主義俱樂部意味著20世紀30年代的‘紅色劍橋’。” [3]那么,什么人組成了“紅色劍橋”呢?霍氏告訴我們,從人數較少的共產黨員那邊找答案會比從社會主義俱樂部找答案更容易。在多數情況下,成員來自生活寬裕的專業人士家庭,也有小部分人士來自商業家族和上層中產階級。這樣的成員組成說明了蘇聯情報部門從劍橋大學招募情報人員的深謀遠慮,因為這些情報人員候選人都出身上流社會,很容易打入英國最重要的機關,可以為蘇聯提供更高層次的機密信息。2003年英國BBC錄制了四集紀錄片《劍橋間諜》,講述的是這些信奉社會主義的劍橋學子身居英國軍事情報機關、外交部門的高位,卻向蘇聯斯大林提供關于美國核武器的數據以及英美大國在談判中的底線等重要情報。這些劍橋學子作為雙料間諜,有力地維護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國家利益,使斯大林能夠在與英美等大國談判時占有主動權,為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等建立提供了條件。
20世紀30年代,左派在劍橋吸引了那個時代智力最發達的學生。劍橋大學社會主義俱樂部充分注意到生活中的社會層面,同時也愛好學問,俱樂部的成員熱愛學習。在政治戰線和學術戰線同時取得勝利,是社會主義俱樂部成員們的目標。盡管20世紀30年代歐洲已陷入大災難之中,從左派的立場來看,更是一連串的災難。然而在劍橋,左派“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危機,宛如足球隊那般組織起來,為了一場接一場的比賽而活下去,必須為每一場比賽做出最佳努力”。世界形勢不容樂觀,象牙塔中的左派則保持樂觀,原因在于:(1)只有一組敵人——法西斯主義以及那些不愿意對抗它的人;(2)當時已有真正的戰場(西班牙),而他們正置身其間;(3)他們自以為已經曉得,一旦舊世界終結之后,新的世界將會是何模樣。故此,在“紅色劍橋”的成員看來,30年代絕不是“低俗與不誠實的十年”,而是崇高事業對抗自己敵人的年代。[4]即使當霍氏進入耄耋之年,回顧在劍橋大學部的歲月,仍禁不住深感驚訝。特別是作為見證1968年學生運動的人,霍布斯鮑姆將親身參與的劍橋社會主義學生運動與60年代的學生運動[5]相比較,認為30年代的學生運動更有成功的希望。
20世紀30年代,戰爭的烏云密布,世界各國使出渾身解數解決本國困境,而身在象牙塔中的學生不忘國事,或主動或被動地卷入世界局勢中。處于鼎盛期的劍橋大學自下而上地完成了政治轉型,轉向“左傾”。“紅色劍橋”的學生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和學術活動。盡管他們的活動已經被歷史塵封,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學生激進活動也許只有“劍橋間諜事件”,但是霍布斯鮑姆這位親身經歷的老人與智者撥開塵封的歷史,為我們講述了這個特殊的30年代的“紅色劍橋”的情況。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
[1][2][3][4][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趣味橫生的時光:我的20世紀人生》,周全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P122、P139、P140、P141—145
[5]關于60年代西方學生運動可參考沈漢、黃鳳祝編著:《反叛的一代: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生運動》,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