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遠離喧囂的城市,隱藏在名山幽谷之中,自然生態清雅,充滿靈性與活力之所。許多著名的道觀寺庵,都選擇了這樣的地方,設壇建庵,營造自己的洞天福地,史籍上記載的十大洞天有:王屋山、委羽山、西城山、西玄山(即西岳華山)、青城山、赤城山、羅浮山、句曲山(即句容茅山)、林屋山、括蒼山。這十大洞天均為仙人居處。另外還有36小洞天,依次為:霍桐山洞、蓬玄洞天、朱陵洞天、總仙洞天、總玄洞天、司馬洞天……凡36處。其實古代并無嚴格評選機制,西北一帶以平涼崆峒山為“第一洞天”,謂黃帝曾在此問道于廣成子,山下問道宮已劈為道場,山上道院興盛,司馬遷亦西游至此;又以中岳嵩山洞為“第六洞天”,實際上是小洞天,廣東南海西樵山白云洞亦自詡為“第一洞天”,至今牌坊尚在。這些大小洞天,均由仙人所管轄:王屋山屬西城王君治之,委羽山為青童君治之,西城山屬上宰王君治之,赤城山屬玄洲仙伯治之,羅浮山屬青精先生治之……七十二福地史籍記載的有:地肺山、蓋竹山、仙磕山、東仙源、西仙源等。其中廣東有三處,即第19清遠山,第34泉源福地在羅浮山、第49抱福山福地在連州,這些是次于洞天一級的地仙的住所,多為真人所管轄;地肺山由謝允真人管治,蓋竹山由施存真人管治,仙蓋山由張重華真人管治,清遠山由陰真人管治,泉源福地由地仙華子期治理……另民間自命的“蓮花福地”為澳門,今澳門區旗亦為蓮花,可見官方認同。
一、神仙信仰與“洞天福地”
道家關于“洞天福地”的學說,源于他們的神仙信仰和無已修為的人本精神。他們認為,在洞天福地里修煉可以長生不老,羽化升仙。人生在世,生命苦短,佛家希望通過修行,功德圓滿,升仙成佛,再創來生;道家不講生死輪回,以養生修煉來延長肉體的生命,實實際際的在人世間幸福延年,當然他們也講“天人感應”,但與佛家的“因果報應”不同,它是通過自身的心靈修煉(煉氣、煉功、煉丹)來實現的。而修心煉氣,最講究環境的縈繞,名山大川靈氣的哺育,那就是他們所鐘愛的氣場。考十大洞天的榜首,不論是典籍記載的王屋山還是坊間流傳的崆峒山,都是充滿了靈氣,氣象萬千的神圣山川,有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為依托。
第一洞天王屋山,在河南濟源縣西北45公里處,山有三重,丘陵環抱,谷深洞幽,其狀若王者之屋,故名。山勢巍峨,山徑險峻,主峰天壇山,聳立于萬山叢中,為太行之脊,相傳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曾于此設壇祭天祈雨,天壇東有日精峰,西 有月華峰,西崖 下有太乙池,潛流地下,至龍潭復出,為濟水西 源,景色宜人,故道觀宮宇星羅棋布,“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那里,現山南尚有愚公村等勝跡,那是道家的“第一洞天”。
坊間排行第一的崆峒山亦見于史籍,謂“黃帝涉經水,登笄頭,以望崆峒”。山上原有古建筑八臺、九宮、十八院,寺觀42處。峰巒秀麗,遙插蒼穹,翡翠開塹,丹霞輝澗,林木蔥蘢,古柏崢嶸。山間有80余米長,370余級的天梯古道,留有蓮花臺、歸云洞、黃龍泉等勝跡。確是一方人間仙境,軒轅黃帝在此問道于廣成子,故令秦皇移玉輦,漢武苦盤桓,胡耀邦同志亦曾到此一游。
如今旅游暢旺的青城山,乃“天下第五名山”,道家稱之為“第五洞天”。那里林木蒼翠,寧靜清幽,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在此設壇布道,引發道觀一百多座,著名的有上清宮、丈人觀、天師洞等,分別留有麻姑溶丹處、張獻忠旗桿石 、慶符王妃梳妝臺,唐玄宗詔書碑及張天師“降魔”石刻等勝跡。
與“青城天下幽”齊名的“峨眉天下秀”如今已是佛事鼎盛的鬧場,特別是那金鼎的佛光,每天招引了成千上萬的信眾去朝圣,期盼佛祖靈光的接引,不惜獻出了生命,須知它最初流行的也是道教,唐宋以后才逐漸皈依佛門的,它的環境也是依道家洞天福地的觀點加以選擇的,它因山勢逶迤,“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因而得名,其雄秀幽奇的氣勢,正是道家“無視無聽,必靜必清”(廣成子語),吸取外氣,“抱元守一”的理想道場,現佛家也在此地建了普賢道場,可見佛教在中國世俗化后,佛道觀念都有許多相通之處。
二、順應天道與神仙信仰
中國古人向以天道、地輿、人文為宇宙的統一體,所謂“人與天地相參與,與日月相應也”(《黃帝內經·靈樞》)、《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要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自身為法度,“天人相類”、“萬物歸一”。這一民俗理念的積淀,便是人們對“洞天福地”的向往。為什么許多地方都自詡為洞天福地呢?就是這一理念的驅動。第一洞天除了王屋山、崆峒之外,我省還有西樵山白云洞,以及外省的許多名勝,都自冠“洞天”之名。第六洞天正版為天臺山,山寨版有中岳嵩山,處于天地之中的登封縣,綿延60余公里,大小72峰,“嵩高峻極”、“峻極于天”,山中名人勝跡遍布,大禹治水于此,啟生于此,太室、少室(禹之后妃)于此,周公在此觀日測影,鮑靚在此修道,武則天在此封禪,少林寺在此揚威,還有禪宗初祖達摩的庵堂,六祖慧能手植的古柏也都在此,真不愧為一代洞天。
神仙信仰是人們崇尚自然,順應天道的心意現象,是一種民俗心理的積淀,是社會發展的心意鏈。自然界的發展講究生物鏈,生物鏈斷了生態就要失衡,人類就要受到懲罰。當前抓環保,保護自然生態,正是為了避免這些禍端,但這只是物質世界的層面,精神世界的心意鏈如何承接呢?從原始信仰到原始宗教,發展到五大宗教,他們的信仰,應該說已擯棄了許多蒙昧的東西,流存至今的大多是經過歷代生活陶冶積淀下來的經驗,年深月久轉化為習俗或形成一種信仰,共同信仰就是社會的一條心意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紐帶。“文革”期間,我們許多群眾的信仰都被斥之為“封建迷信”,加以禁止、封殺,群眾心理受到壓抑,社會就不和諧,就動亂,當然那時還有四人幫的倒行逆施等原因,但群眾心里不順是重要的一條。許多傳統的風俗被取締了,什么生菜會、龍母誕、波羅誕、年晚花街、三月三歌圩,都沒有了。蓮花山歌會也被禁止,民兵拿著槍去把守,依然有30多萬群眾去赴會。不讓拜神,不讓燒香,連拜祭祖宗,禮敬先賢都不可以。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有人強令把西樵山觀音像前的香爐搬開,后來群眾又把它搬回來了。
民間信仰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淵源,有些民俗事象至今還不能以自然科學中實證主義的方法來驗證,不能一概斥之為“封建迷信”或者是“偽科學”。 單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概括的第四項內容而言,“關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就有許多模糊的闡述,有人說它包括“天象、農耕、田獵、游牧、航海、歷算、風水、強身、祖先崇拜及民間禮儀”等,也有人認的它還包括“中醫、針灸、氣功、星相、靈異、巫術、征兆、物候、遙感”等以及宇宙的一切不解之謎。的確,自然界的許多現象,用西方自然科學實證主義的方法是無法解釋的,一道“斯諾命題”:“你是誰,你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即人們通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就把人們問住了,特別是精神層面的心意現象獨特民族心理、民俗信仰等,都沒有解決。
嶺南地區開發較晚,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傳統和絕活,現實生活中仍有許多不解之謎,以今天自然科學實證的手段,還無法解釋,如廣府地區的“問米”、“查家宅”,客家地區的“伏仙姑”、“菜籃神”,粵西地區的“去陰陽街”、“放蠱”,雷州半島的“穿令”等。前幾年社會上刮過一陣“扶乩”風,主流意識認為是“沉渣泛起”,強令制止了。其實這一事象上世紀就有人研究過,許地山先生還出過一本專著《扶乩研究》。沉渣為何這么容易泛起,我們的研究沒有解決問題。去年元宵節,我特地跑到雷州去看“穿令”,在近距離內觀看,體驗當地的“穿令”風俗,那場面確實是震撼人心,一根手指般粗,一尺多長的銀針,從臉頰穿進去,從另一邊拔出來,不流血,沒有一點疤痕。穿刺之時,群眾歡聲雷動,所到之處,萬民頂禮膜拜,路上還看到不少村莊都有這種風俗。我們還與穿令者對話,訪問了他的親屬,村中的長老,都認為是“神”在操縱著這一切,因此人們不敢有半點不恭的行為。這就是神仙信仰的初始。現在自然界還有許多不解之謎,包括我們人類對人體科學的了解,也還不到百分之十,將來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這些謎團也會逐步解開,古代神話中關于千里眼、順風耳、隱形人的傳說,不是為現代科學的雷達、遙感、納米、液晶技術所代替了嗎?難怪人們說,神話不但是宗教的情人,繪畫的母親,也是科學的先導。著名學者馮友蘭說:“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道教的神仙信仰,是人類不甘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和生命的有限,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的反映。陳寅恪先生也認為,“道家與醫家自古不分”,道士所進行的醫藥學的探索,雖然未能實現他們成仙的夢想,但卻推動了醫藥學的發展,他們的業績,使之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仙翁”。黃大仙,葛仙翁,鄭仙誕不就這樣出了名嗎?
三、神仙信仰者之宮觀實是和諧融通的宜居社會
洞天福地實際是修道者營造宮觀環境的符號象征。古人修道的目的是為了長生,它需要一個“有序化”的環境,致使道人更容易進入一個清虛的精神境界,有所感悟,激發他們的幻想,飄飄欲仙,“道法自然”。“洞天”的“洞”,一指“洞室”,一曰“通達”。他們認為這一洞室可以通達上天,居中修道便可成神通天。“福地”意即“得福之地”,身居此地可福壽延年。所以這樣的地方多是山川壯麗,峰巒奇峭,洞壑幽奧,泉源豐盈之所,那就是人間的仙境,計有十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以上名勝,多有實指,并有仙宗、真人轄治。如我省之羅浮山,綿亙250公里的羅浮山,為道教“第七洞天”兼第34泉源福地。羅浮主峰飛云頂堪稱上界三峰,鼎足峭立,層嵐積翠,白云飛霞,變幻無窮,大小各異的432個峰巒,構筑成18個洞天和980多處飛瀑流泉,使得羅浮滿山皆甘:,并有“長生井”等,東晉年間葛洪就在此采藥煉丹,創建了4個道觀。著名的沖虛觀有宋哲宗賜的匾額,觀側有蘇東坡題寫的“雅川丹灶”,呈八角形,按八卦組圖。酥醪庵位于山頂,終日云霧籠罩,山泉滋潤,所種蔬菜特別鮮甜爽口,曬成菜干滑而無渣,可見其環境宜人,確乃人間仙境。原來此“酥醪洞者,安期生觴神女之處”,其山泉“釀成甘露,為酥為醪之味,散于諸天”(《重修醪觀記碑》)。故此得名。
沖虛觀南有一泉水從獅子峰流下,出石洞之中,水量充足,終年不涸。一年天下酷旱,皇帝賜祭,下令各道觀筑高臺祈雨,均無效應,顆粒無收,民不聊生。一對年輕夫婦跑遍羅浮十八洞,找到了泉眼,但被一巨石擋住 ,夫婦倆奮力挖掘,泉水涌出,四季不斷,滋潤大地,成為一方樂土,就是后來的泉源福地。與周邊的朱明洞、桃源洞、蓬萊洞、蝴蝶洞等,連成一片,成為著名的神仙洞府,大名鼎鼎的黃大仙也因葛洪在此收了個道童黃野人,后成為地仙在此為百姓治病濟世,群眾與叱石成羊的黃初平合為一人,故此更加有名。古往今來,神游造訪者絡繹不絕,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韓愈、李賀、劉禹錫、蘇東坡、楊萬里、湯顯祖等,皆留下了贊譽羅浮的詩篇。蘇東坡在《見顧才極談惠州風物之美》中說:“恰從神武來弘景,便問羅浮見稚川”,可見他對羅浮、稚川的仰慕,并題寫了“稚川丹灶”爐名;楊萬里在《舟中望羅浮山》描繪“羅浮山高七萬丈,下視日月地上流。黃金為橋接銀漢,翠琳作闕橫瓊樓”,恰似人間仙境,難怪李白、杜甫也想歸隱其中,以托終老:“余欲羅浮隱,猶懷明主恩。”(李白)“結托老人星,羅浮展衰步。”(杜甫)現代名人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愷、何香凝、陳濟棠、蔣介石等都紛沓而至;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朱德、賀龍、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江澤民等都曾到過羅浮山考察、調研,欲把此地開發為造福于民的洞天福地。反映了人們意欲返璞歸真,打造宜居社會的理想。人們希望在這樣的環境中“積精累氣”,以“測天地之機,曉造化之本”(鬼谷子)。
此外冠以福地之名并得社會認同者,我省著名的有“蓮花福地”——澳門。因明朝時澳門稱“蓮島”,島上有座山稱“蓮峰”,因山形似蓮花而得名,山頂巖石突兀拔起,遠望如觀音端坐于蓮山之上,山前有座蓮花廟,為澳門三大古剎之一。當地人多信佛教,性情溫順友善,華洋雜處,各種宗教并存,信仰自由,互相尊重,洋教徒也著上道袍袈裟,基督教堂里也掛上媽祖的圣像,和尚、道士、牧師、神甫共同為生靈祈禱,中餐西餐交融共進,中式西式婚禮各行其道,民間社團欣榮勃發,春節圣誕共同慶祝,龍舞獅舞土風舞爭先獻藝,更有源發于香山的醉龍舞在此得以傳承,榮登國家“非遺”名錄,一個包容、和諧、共榮的社會 ,形成了一隅“泛香山文化圈”,這就是今天的蓮花福地文化,其本質就是要構建一個繁榮、富康、和諧的社會,首先要從其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抓起,今天的澳門特區上下,也都是這樣認真打造的。
清遠以其山川自然的優勢,躋身72福地中的第19福地,是當年黃帝派其庶子大禺和仲陽來治水的地方,那里群峰疊翠,奇石如畫,72峰依列江邊,一灣三潭,清幽如鏡,大詩人蘇東坡為之寫下了“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的名句。傳說禺陽兄弟來此劈山治水,使得此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成為一方福地,原飛來寺舊址的牌坊上還有記載,稱“第十九福地”。并留有“飛來寺”、“歸猿洞”等許多神奇故事,傳頌至今。今天,當地政府和人民,正以這傳統文化精神為底蘊,以禺陽的精神開基創業,開拓進取,在全省GDP增值連續6年奪冠的基礎上,打造華南休閑之都,優化環境,以綠色環保、低碳,創建全國的宜居城市,成為名符其實的人間洞天福地,是以為盼。
嶺南的神秘民俗事象很多,大都與民間信仰有關,信眾面廣,牽涉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政府順應民意,協調好信仰與民眾的關系,這一方面,香港“嗇色園”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他們把民眾對黃大仙信仰的心意,化為一種善舉,普濟勸善,造福于社會,讓信眾的精神得以釋放,既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還可消解今天社會浮躁,急功近利的風氣。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些研究,打開個小口——嶺南神秘文化與民族民間信仰,從中突破,以利創新。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