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上下共同憧憬美麗“中國夢”的同時,柴達木石油人也在憧憬著無限美好的“石油夢”。柴達木石油勘探事業的發展壯大,千萬噸高原油氣田的早日建成,正是柴達木石油人共同的夢想。
對柴達木盆地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柴達木由昆侖山、祁連山、阿爾金山環繞,是我國四大內陸盆地之一。這塊神奇而富饒的土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曾遭受過千百年的歷史冷遇,呈現著“八百里戈壁無人煙”的荒涼景象。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掀起了進軍柴達木的熱潮,拉開了柴達木開發建設的序幕。就在那時,柴達木人的“石油夢”開始孕育生長。
從鐵人王進喜在氣溫零下30多度,為控制井噴,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充當攪拌機的那一刻開始,為我國石油事業奉獻一切的有志之士層出不窮,他們以高度的敬業奉獻、鞠躬盡瘁的拼搏精神,為我國石油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孫波就是青海油田其中的一位。在孫渡的事跡中有這樣一段話:“28個月,孫波幾乎沒有休過一個周末,坐車、吃飯……所有的時間都拿來工作。他在中亞各國間奔走,創下幾百萬公里的夜間飛行紀錄。深夜起航,凌晨到達,僅有兩三個小時短暫休整,還時常用于談判準備。”是什么支撐著他廢寢忘食?是什么讓他有為祖國爭“氣”。為民族加“油”?那就是心中的“石油夢”。
奮戰在柴達木盆地的柴達木石油人,用他們的行動,戰勝高寒缺氧、干旱少雨、風沙肆虐的惡劣自然環境,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石油夢”,使油田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探索發展的不凡之路。并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創造了以“愛國、創業、奉獻”為核心內容的柴達木石油精神,即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油而戰的奉獻精神。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其內涵,總結出了“三個分不清”、“三講三不講”、“零點一”等具有時代特點的精神內容。同時,也涌現出了阿吉、肖纏琦、木沙、秦文責、王錫軍等先進模范代表。正是在鐵人精神、孫渡精神、柴達木石油精神的引領下,使柴達木“石油夢”越飛越高。
柴達木,蒙古語“鹽澤”。這里,遍布戈壁沙漠,丘陵沼澤,高海拔,低氧量,亙古以來寂寞荒涼。或許正是這塊特殊的土地哺育了特殊的人,使得在柴達木奮斗過的人,都與這片神奇的土地結下了不解情緣,這種柴達木情結總是讓人深感自豪與無尚光榮。很多老同志在退休后都不愿離開留下自己青春記憶、拔涉足跡、血汗傷痛的土地,石油人已把這里當做了自己的故土,深深地熱愛與眷戀。
陳自維,1953年成了光榮的石油地質隊員,那年他20歲。1954年5月,作為柴達木石油地質大隊的先遣人員第一批進入柴達木,后與天津姑娘張秀貞結婚,他倆在柴達木生活、工作了27年。張秀貞因病臨終前,對丈夫說在她死后把骨灰埋在柴達木,陳自維按照妻子生前的遺愿處理了后事。以后陳自維調到華北油田,任測井公司的紀委書記。在他生命垂危之時,給青海石油管理局寫信,稱自己是柴達木的兒子,請求局黨委接收他的骨灰,與妻子張秀貞合葬。肖復華在青海油田工作了28年,后因工作需要調回北京,多次重返柴達木,用他手中的筆記錄了柴達木的變遷和他對柴達木的深情、愛戴與惦念情懷。2011年病重后他留下遺言“如果我走了,請把我的骨灰撒向柴達木”。他去逝后親人和朋友,完成了他的夙愿,把他的骨灰送回他熱愛一生魂牽夢縈的圣地柴達木。像陳自維、張秀貞、肖復華這樣的柴達木的開拓者,在柴達木油田,在整個柴達木盆地,何止成千上萬。正是柴達木熱火朝天的建設事業,把有志于獻身柴達木的熱血兒女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一起,是一批又一批英雄的柴達木人無私奉獻,促使柴達木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煥發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柴達木石油精神、柴達木“石油夢”讓石油人懂得了對祖國的忠誠、對事業的責任;懂得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忘我工作的作風;懂得了同志間的快樂同享、憂愁共擔;懂得了那么一股勁、一股熱情、一種永不懈怠、永不停歇、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難怪當年李若冰在書中這樣贊美石油工人:“野外勘探者具有人類最美的素質,民族最優秀的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講:“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全國廣大工人要發揮聰明才智,勤奮工作,積極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主力軍和生力軍作用。”柴達木盆石油人正是在柴達木石油精神和“石油夢”的引領下不斷勤奮工作,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1955年泉一井獲得工業性油流。1956年至1958年間,又陸續發現了油砂山、開特米里克、花土溝、冷湖、南翼山油田及馬海油氣田。從1955年11月第一口深探井開鉆、1956年進行第一口井采油,到1957年已經有10口井采油,年產原油達1600噸。1957年10月1日建起了第一個煉油廠。這是柴達木盆地在開發建設中以勘探、鉆井、采油,繼而發展到煉油的開端。至此。柴達木石油戰線實現了“一年普查二年鉆,三年出油四年煉”的夢想。1959年2月20日,是柴達木盆地原油首次外運的大喜日子,5年的跋涉,5年的奮戰,5年的艱辛,說不盡的困苦,道不完的艱難,柴達木石油人用血與汗終于換來了累累果實,終于使盆地的原油千里東下出祁連。從1958年8月21日冷湖五號構造高點上的地中四井噴油到1959年冷湖會戰,在短短的時間里,相繼探明了冷湖五號、四號、三號油田,并于1960年試采原油30萬噸,遂使冷湖油田成為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聳立在戈壁上的“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揚”紀念碑,銘記了柴達木石油人奮戰翰海的那段歷史。
1993年青海油田三項工程,即花格輸油管道、百萬噸產能建設、格爾木煉油廠陸續建成,1995年提出“二次創業”,1997年實現了儲量、產量、效益三個翻番,1998年提出了“5355”跨世紀目標。如今油氣管網已輻射到格爾木、敦煌、花土溝、西寧、蘭州等地,并加入了西氣東輸的行列。液化天然氣送到了拉薩。這一切事實證明:只要有夢想,有奮斗,美好愿望都能實現。新時期的石油人,必須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不屈不撓,腳踏實地,踐行“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核心價值觀,披荊斬棘,發奮圖強,在前輩的感召下。逐步實現更高更大更強的“石油夢”!
有奮斗就有犧牲,每一個夢想達成的背后都有血淚凝結的足跡。由于柴達木盆地海拔高(平均海拔3000米),空氣中的含氧量僅相當于平原地區的百分之七十,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日子都是在飛沙走石中度過。瀚海盆地柴達木,沒有柴達木石油精神的支撐,沒有“石油夢”的引領,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
南八仙——秀美的地名背后,是一個感人的傳奇。當年,8名女子測量隊員遇上風沙,迷失方向,獻出生命。如今,南八仙擔負著油田勘探開發主戰場花土溝基地的生產、生活用氣任務。
1954年因山溝里露出各種色彩的地層而命名的花土溝。如今,這里已成為青海油田原油生產的主戰場。荒原上,抽油機歡快地抽汲,把高原戈壁裝扮成一幅壯美的畫卷。花土溝聯合站監控室里,先進的DCS自動化控制系統,可對站區集輸和花土溝油田單井計量進行數據采集和遠程自動控制。
位于盆地西部獅子溝構造的獅20井,海拔高度343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采油井。獅20井1983年10月12日開鉆,1985年試油,日產油250噸至600噸,成為一口高產油井。由于管內鹽結晶堵塞,獅20井一度停產十幾年。如今,通過實施壓裂措施改造,使其生機重現,迄今已累計產油7萬多噸。
昆北斷階帶位于切克里克生油凹陷,勘探面積3000平方公里。切6井的重大發現證明這一地區具有良好的生油條件、儲層條件和成藏條件,它為青海油田的勘探工作開辟了新的領域。相繼建成的馬仙輸氣管道、坪一榆氣管道、切花供水管道等一批重點工程,為原油的穩產上產提供了技術保障。英東石油勘探項目被評為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油氣三級儲量獲得勘探重大發現一等獎;兩個項目分別獲得青海省和中石油科技進步三等獎;X1-250D電動修井機在上海參展,贏得了企業創新獎。
這一系列驕人成績的取得,都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柴達木石油人不懈追求的“石油夢”召喚下得以達成的,雖然前進過程中困難重重,但石油人戰天斗地的意志沒有磨滅,“三老”“四嚴”的作風沒有改變,前行的腳步始終堅定不渝。
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青海油田又吹響了建成千萬噸的沖鋒號。在油田干部大會上,宗貽平總經理號召全體青海石油人苦干三年建成千萬噸級高原油氣田。這一目標的制定,再次定位了“十二五”末的新夢想:緊緊圍繞依靠科學管理,謀求跨越發展,努力建成千萬噸級高原油氣田。也就是必須用二十分之一的時間探明三分之一強的石油儲量和二分之一強的天然氣儲量。用二十分之一的時間增加二分之一的產量。
任務之艱巨、夢想之宏大、時間之緊迫前所未有,但又必須實現。因為建成千萬噸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中石油集團、青海省政府的熱切期望、是提升職工群眾生活水平的途徑。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更是建設和諧油田,創建幸福生活的奠基石。作為柴達木石油人,奉獻石油事業,奉獻柴達木,為地方經濟發展作貢獻,造福廣大職工群眾是義務、是責任、更是夢想。
建成千萬噸級高原油氣田,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建設綠色、國際、可持續中石油的需要,是實現幾代柴達木石油人夙愿的需要。目標已經寫就,夢想已經放飛,油田上下只有牢固樹立使命意識、宗旨意識,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昂揚奮進的斗志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百里油區掀起加快建設千萬噸的熱潮,踏踏實實向著千萬噸目標奮勇前進。才能確保這一新目標、新夢想的實現。
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油田發展的步伐再快一點,貢獻再大一點,承擔責任再多一點,努力再推進一點”的新要求。柴達木石油人決不辜負中石油、全省人民賦予的厚望,勇往直前,不懈努力,用實際行動實現柴達木“石油夢”!
(工作單位:青海油田離退休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