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石窟覆斗頂的考古學觀察(上)

2013-01-01 00:00:00戴春陽
敦煌研究 2013年2期

內容摘要:敦煌石窟中覆斗頂窟是唯一貫穿敦煌石窟營建始終且數量最多的石窟形制。有學者據《釋名》“形如覆斗”的相關記載及有關考古資料提出“覆斗頂窟模仿斗帳”說。本文認為以現代考古學中“覆斗”一詞定義對應《釋名》中“覆斗”釋讀有誤。首先,該詞“覆”乃覆蓋而非倒置;其次漢代沒有口大底小之斗。各類文物資料表明古代不惟斗帳,凡帷帳均無“覆斗頂”,因而“覆斗頂窟模仿斗帳”說不能成立。此外,本文對該說所涉具體問題亦作解析。

關鍵詞:石窟覆斗頂;覆;斗;帷帳;覆斗頂非模仿斗帳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2-0010-18

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現存營造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而覆斗頂窟是唯一歷時千年、貫穿敦煌石窟營建始終的石窟形制;不僅如此,其數量也最多,達366窟,占現存洞窟總數的77.9%①。尤其是伴隨著北魏時期盛極一時融有印度支提孑遺及西域遺風的中心塔柱窟在西魏、北周的日漸式微②,覆斗頂窟則不論窟室功能、布局如何變化,總體比例呈不斷增加的趨勢,由西魏的33.3%至唐代高達91.4%,成為敦煌石窟窟頂的最主要形制。覆斗頂窟在敦煌石窟營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其淵源為學界所關注也就成為必然。

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對敦煌石窟窟室形制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提出覆斗式窟頂對“‘斗帳’的模仿”說(以下簡稱“斗帳說”):“覆斗式窟的窟頂本身,我認為又是對于所謂‘斗帳’的模仿?!盵1]此外,“嘉峪關魏晉墓和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都是覆斗頂”,則墓頂與窟頂“同是對于斗帳的模仿”[1]48 。

“斗帳說”的依據主要有三:一、文獻記載。其文引漢劉熙《釋名》:“小帳曰斗,形如覆斗也”。認為“這種小帳以方形覆斗頂為最普遍”[1]44。二、考古發掘相關文物資料。1.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洛陽曹魏墓出土的金屬帳■[1]46;2.“墓室壁畫中以及顧愷之《女史箴圖》都畫有各式各樣的小帳”[1]46。三、相關石窟形制及石窟壁畫。1.“麥積山許多北朝石窟的形制就是對帳的模仿” [1]44;2.“敦煌隋唐壁畫里也多次畫出了斗帳” [1]46。

覆斗窟頂模仿斗帳說,很快便成為學界的共識。如有學者亦認為:“平面方形覆斗頂的佛殿窟……意在模仿世俗社會生活中流行的帷帳?!叫胃捕讽斈故业男沃?,在空間形式上與帷帳極為近似……兩者的意念是一致的,均為將墓室和洞窟的空間營造成帷帳的形式。因此,我們似乎也可以將方形、覆斗頂窟稱為帳形窟。”[2]也有學者稱“覆斗頂式窟是對宅院式佛寺的模仿,窟頂做倒斗形狀,覆斗頂是對用在尊貴場所的‘斗帳’的模仿”[3]。雖也有學者認為“敦煌覆斗頂窟的直接來源是漢晉的墓葬建筑形式”,但又強調“是在漢晉墓室形式模仿斗帳而形成相對固定的形式之后,直接借鑒了墓室形制的”,因而“敦煌的覆斗頂也可以認為是模仿斗帳形式的產物”[4]??梢娫诙鼗蛯W界對石窟覆斗頂仿自“斗帳”已成不二之說,凡談及覆斗頂者對其“模仿斗帳”說無不景從。

然而,核諸相關史料和考古資料,“斗帳說”與古代名物制度不符且與史實頗多牴牾?,F據相關資料予以辨析,并對敦煌石窟覆斗頂的淵源亦抒管見。舛謬之處,敬祈教正。

一 覆斗頂窟模仿斗帳說辨疑

(一) 關于《釋名》所謂“覆斗”

“斗帳說”引劉熙《釋名》:“小帳曰斗,形如覆斗也?!睂Υ说慕庾x為:“其做法是先立四根帳柱,上面再以水平向和斜向的帳桿構成覆斗頂?!盵1]44

我們知道,考古學中“覆斗”一詞,是以倒置的量器——斗的造型特征對正四棱臺③狀物體的形象概括。其特征為上下底平行、頂面小于底面,棱臺的四個斜面呈等腰四面坡。從上引可知“斗帳說”對“形如覆斗”的小帳的造型認定與現今考古學中“覆斗”一詞涵義完全等同,遂得出石窟“覆斗頂”模仿“斗帳”的結論。僅就《釋名》所云“覆斗”與“斗帳說”所認定的“覆斗”而言,古代名物制度角度存在兩個前提性的問題:

首先,《釋名》中“覆斗”之“覆”,應為“倒置”義;其次,漢代之“斗”造型應為口大底小的方斗。這是“斗帳說”所依據的斗帳形如“覆斗”成立的基本前提。然而,這兩個前提均不存在。

1. 《釋名》“覆斗”之“覆”的涵義

覆,《說文》謂:“覆,覂也。一曰蓋也?!盵5]覆字雖有翻轉、覆蓋二義,但史籍中述及帳、幕之覆,均取覆蓋之義?!吨芏Y注疏》“幕人”條鄭玄注:“幕,帷覆上者。”[6]史游《急就篇》:“蒲蒻藺席帳帷幢?!鳖亷煿抛ぶ^:“自上而下覆,謂之帳,帳者,張也?!?[7]

劉熙《釋名》為以聲訓的方式釋探名物聲義之源的著作。我們可以看到其《釋名》“釋床帳”條釋帷、幕謂:“帷,圍也,所以自障圍也。幕,幕絡也,在表之稱也。小幕曰■張,在人上■■然也”。釋帳曰:“帳,張也……小帳曰斗,形如覆斗?!盵8]此“覆”與前引鄭玄注完全相同,顯取覆蓋之義,以此與帳“張也”呼應。南朝徐陵《玉臺新詠》收東漢建安時人所作《為焦仲卿妻作》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句[9],其中與“垂”對應的動詞“復”,涵義、用法顯與“覆”同。

可見《釋名》所謂“覆斗”之“覆”,意指斗上“張”蓋之帳,“斗”則為帳被覆之物。

2. 漢代無口大底小的方斗

金人王若虛《五經辨惑·下》謂:“ 三代損益不同,制度名物,容有差殊?!盵10]其說可謂鞭辟入里。不同時期名物制度,最忌先入為主望文生義。《釋名》作者劉熙生當漢末桓、靈之世{1},而漢代正是我國度量衡步入規范化和標準化的重要歷史時期,因而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漢代“斗”的造型。

原始社會晚期,由于私有制條件下分配及交換的需要,某些陶器已開始承擔量器的功能??鬃铀^黃帝“設五量”[11]之說,應是對原始社會晚期量器使用的追記。從史籍記載可以知道戰國時期齊、魏、趙、韓、秦已分別使用“斗”做量器,惜目前尚無實物發現。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并形成一整套上下關聯的單位制,但畢竟國祚較短,沒有系統整理成文。

漢襲秦制。西漢末平帝元始中,大學問家劉歆組織學者百余人考證歷代度量衡制度,雖在主觀上是為迎合王莽秉政托古改制的政治需要,但客觀上在度量衡標準的建立、標準器具的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一成就,一方面體現在劉歆領銜歸納的“審度、嘉量、權衡”等文獻[12],建立了完整、系統的度量衡學說,全面規范了度量衡的單位名稱、單位量值、進位關系和相關標準器的制造及管理制度等,成為我國古代首部最為系統、權威的度量衡專著;另一方面由職掌國家財政經濟的大司農監制了一批度量衡標準器頒行全國,為全面推行統一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標準。我們知道,漢代以降留存下來的量器極為罕見。幸運的是,我國發現和保存最多的度量衡遺物,恰正是上述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因而其標準性和權威性為我們準確認識漢代斗的造型提供了可靠條件。

文獻記載和現存歷史遺物表明,漢代斗的造型有楕圓形、圓形及方形三種。

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楊氏銅橢斗,有柄,口橢圓形,長軸22.9cm、短軸14.4cm、連柄長31.8cm高9.3cm,容積1960ml(表1-2)[13] {2}。其造型與秦兩詔銅橢量(容積1980ml,為斗量)基本相同(表1-1)[13]66。

上海博物館所藏“元初三年(116)大司農銅斗”為東漢時期大司農頒發的標準量器,斗呈敞口杯形,環柄,口徑20.3cm、底徑16.7cm、高7.8cm,容積1970ml。柄右側鑄鑲檢封的凸起方框(表1-5) [13]93。1963年山東鄒縣出土秦始皇詔陶斗,斗呈圓臺狀,口徑20.4cm、高9.4cm,容積2000ml(表1-3)[13]71。

上述漢代橢圓斗和圓斗在形制上顯襲秦制。

西漢末始建國元年(9)的新莽嘉量{3},集中體現了劉歆規范量器的設計思想。龠、合、升、斗、斛五級量器具備,名嘉量(圖版5){4}。嘉量五級量器造型均為圓柱體,中央主體近下端有隔,隔上方為斛,下方為斗;左耳為升,器底在下端;右耳中置隔層,上部為合,下部為龠[13]80-83。五量中除2龠為一合外,合至斛均分別為10進制。斛、升、合三量口朝上,斗龠二量口朝下(圖1;表1-4)。與《漢書·律歷志》所載“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完全一致[12]967。器壁刻篆書王莽詔銘81字,各分量亦有銘,記每一分量器的直徑、深、底面積的具體數據和容積。其中斗實測內徑32.56cm{1},深2.27cm,容積2012.5ml。此“嘉量”系劉歆所創。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王莽“始建國銅方斗”,斗身正方柱體,后壁正中上端帶柄。上口橫刻篆書銘文:“律量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積百六十二寸,容十升,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造?!蓖ㄩL(帶柄)23.92cm,口長14.75cm、寬14.77cm,高11cm(圖版6;表1-6)[13]84-85。

此斗正方形,為前代所不見,應為王莽改制新創造型。

敦煌盛唐第445窟和中唐第202、231等窟彌勒經變“收獲圖”中谷物堆前均繪有斗,其造型均為方柱體(表1-7)[14],與上述王莽所創柱體方斗顯系一脈相承。

榆林窟第3窟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其中一手所持的“寶斗”,造型為口大底?。▓D2)[15]{2}。該窟為西夏晚期[16],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口大底小斗的圖像。

近年發現元代“至元八年(1271)尚書省戶部造”鐵方升(圖版7)[17],據此雖可推斷元代的斗亦口大底小,但畢竟未見實物。因而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代“成化兵子銅斗”(上口長28.4cm、下口長16.53cm、高18.6cm,容積9600ml)仍為現存最早的口大底小的斗(圖版8)[13]100。

文獻中可確認與口大底小的斗有關的記載,見于宋人著作。沈括《夢溪筆談》卷18《技藝》載算術求積法,其中:

芻童,謂如覆斗者,四面皆殺。其法倍上長加入下長,以上廣乘之,倍下長加入上長,以下廣乘之,并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18]

古算書求積術中以“芻童”代指棱臺{3},因其上下底為矩形,故現在一些考古著作中常習稱“盝頂”或“長方形覆斗”。沈括此處所稱“如覆斗”的芻童,從其所列求積公式知系正四棱臺,故此“覆斗”系指倒置之斗,殊無疑義。以此可確信宋代已使用口大底小之斗。前述榆林窟第3窟壁畫所繪口大底小之“寶斗”雖已晚至西夏晚期,但考慮其地處僻遠及政權管轄相異等背景,則其口大底小斗的應用,庶可視作宋代使用口大底小之斗的旁證。

五代學者孫光憲《北夢瑣言》卷10載中晚唐時士人李者:

因旅次至江村,宿于民家,見覆斗上安錫佛一軀。[19]

供佛置“覆斗”上,當取倒置之斗底大特有的穩定性而為。如此分析成立,則唐代應已有口大底小之斗。我國史籍雖浩如煙海,但以“覆斗”代指倒置之斗,唯此書最早。需要說明的是,敦煌中唐壁畫中斗仍均為方柱體,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表明,即便唐代中原地區已使用口大底小之斗,但顯應新出而尚未普及。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秦漢以降不同時期斗的造型變化過程(表1)。現雖無確切證據說明口大底小之斗出于何時,但漢代絕無口大底小之斗則是可以肯定的。

3. 《釋名》“覆斗”非倒置之斗

“覆斗”之“覆”取翻轉之義以代指倒置之斗,必然是口大底小的正棱臺體方斗出現以后的產物。如前所述,漢代之斗造型可分為橢圓、圓、方形三種??诓繖E圓形斗的整體形態為不規則的橢圓體,故橢圓形斗可先予排除。圓形斗又可分為如杯的侈口圓形斗和直口圓形斗兩類,前者雖口大底小,但因其作圓臺體故可排除;后者為圓柱體,亦可排除。而新莽銅方斗為正方柱體,其正、倒置形狀沒有區別,因而倒置的正方形斗于形而言,無任何意義。此亦證明劉熙《釋名》中所稱“覆斗”之“覆”,與“斗帳說”所理解的“倒置”無關;“覆斗”一詞的涵義,與“斗帳說”所解讀的以現今考古學中“覆斗”代表口小底大的正四棱臺狀物體造型亦無關系。

當然,正四棱臺/“覆斗”狀形態作為客觀物體造型早在上古三代即已出現{1},對于正四棱臺狀墓葬封土,孔子就曾以“宮”喻之{2}。在漢代,正四棱臺造型甚至成為西漢帝陵的固定封土模式。西漢11帝,除文帝霸陵“因山為藏,不復起墳”[20]外,其余10位皇帝陵寢的地面封土均為規整的“覆斗”狀(圖3)[21]。對此造型,時人或稱“方中”,或謂“方上”。《史記·酷吏列傳》載武帝時張湯為茂陵尉,“治方中”。《史記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方中,陵上土作方也”[22];昭帝崩,杜建為京兆掾,“護作平陵方上?!弊⒁龂鴷r著名學者孟康曰:“壙臧上也?!盵23]漢代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器物形態亦取這一造型。如沂南北寨畫像石墓前室西、南壁橫額畫面中“竹編的方篋”和“漆制的小方篋”(圖4)[24]。成書于東漢早期的《九章算術》將此類形態統稱作“方亭”[25]{3}。 可見漢代因并沒有口大底小之斗,故絕無以倒置之斗——覆斗表示正四棱臺狀物體的概念。劉熙《釋名》中謂小帳“形如覆斗”,本義顯系指小帳之形——正方形,考古出土文物與墓葬壁畫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說詳后);而王莽時期劉歆所創正方形斗,為劉熙作如是形容提供了可能。即“覆斗”之 “覆”,乃斗上“張”蓋之帳;“斗”,成就“小帳”的特定方形。

(二)考古發掘資料所見斗帳及相關問題

“斗帳說”在談及斗帳的結構和形態時說:“其做法是先立四根立帳柱,上而{4}再以水平向和斜向的帳桿構成覆斗頂……根據現有資料,這種小帳以方形覆斗頂為最普遍,但也可能是攢尖頂;同時它的平面并非全都是方形,也可能是長方形。若為長方形平面,除覆斗式頂外,還可能是四注或平頂。”[1]44

“斗帳說”對斗帳結構的描述似本自墓葬出土帳構的形制特點和使用特征,但其“再以水平向和斜向的帳桿構成覆斗頂”和“根據現有資料,這種小帳以方形覆斗頂為最普遍”的結論卻并無證據支持;其對斗帳形狀(方形、長方形)、頂部形式(覆斗頂、攢尖頂、四注或平頂)的概括,則將不同性質的帳混為一談,顯然已將斗帳視作帷帳的代名詞。然而,文獻和考古資料表明歷史事實并非如此。因而,我們有必要首先厘清斗帳的性質和特征。

《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載職官“幕人”“掌帷、幕、幄、■、綬之事”。鄭玄注曰:“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幕皆以布為之。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之帳也。”賈公彥疏:“帷在傍施之,像土壁也;幕則帷上張之,像舍屋也?!盵6]可見,旁帷、頂幕的組合為帳構成的基本要素,帷帳的形制則法于“宮室”、“舍屋”,而非宮、舍等建筑模仿帷帳;幄為帝王用帳的專稱,帷帳為帳的統稱{1} 。

帷帳本為適應室外活動需要所創的便于移動的臨時性設施。據《周禮·天官》記載可知,先秦時期周天子、諸侯凡會盟、軍旅、田獵、祭祀、喪事等大型外出活動均張設帷帳,周天子甚至專設職掌明確的帷帳管理和具體操作的職官{2},以備外出的不時之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帷帳外出之用的特性。“運籌帷幄”[26]之說及“衛侯為虎幄于藉圃”[27]之載,則反映出帷帳外用的普遍性。而帷帳的這一性質對于我們認識、理解其頂部造型具有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的建筑形式特點使得帷帳還進入室內,成為室內的重要設施。河南偃師二里頭F1宮殿遺址表明,“夏后氏世室”即已為“前朝后寢”/前堂后室,從而奠定了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基本建筑格局。由于堂的朝會、聚會的功能需要,前堂三圍為不設前檐墻的開放式敞廳(圖5—6)[28-29]。在這樣的房屋建筑布局條件下,帷帳就成為冬季防寒(尤北方地區此需更甚)、夏季防蚊以及防風的必備設施。文獻表明,起碼秦代室內用帳已經普及{3},漢代以降遂為流俗{4}。此外,由于帳之四圍具有很好的私密功能,便于日常生活之用,故亦用于后寢,相沿成習,遂成模式。

綜合文物考古資料可知:帳實系由支架——帳構所撐張的旁圍織物——帷和頂覆織物——幕這三要素組合而成的生活設施,其內通常還配置日常所用的低形家具(供坐臥之席、床榻及幾、案等)。就帷帳的形制、功能而言,撮其要者可分為三類:一、大型帷帳——“幄”,“王所居之帳”,平面長方形,取法于宮殿建筑——“四合象宮室”,帳頂顯應仿像宮殿之頂,既用于處理政事{1},亦用于祭祀{2}、宴飲{3}、樂舞娛樂活動等{4};二、小帳——斗帳,平面正方形,帳頂亦應本于房屋建筑(像舍屋),其使用范圍較廣,流行于上起帝王下至士民之間,為日常所用坐帳;三、寢帳,平面長方形。

現墓葬出土的帳構遺物可復原為長方形屋殿頂(廡殿“五脊四阿式頂”、單脊人字坡頂)和正方形四角攢尖頂兩類,在墓葬壁畫及傳世畫作中除上述兩類尚見平頂。

1. 幄——廡殿頂、人字坡頂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前室(報告稱“中室”)出土兩套銅帳構[30]。其中前室中部出土的鎏金標本1:4181計大小構件102件,可復原為典型的長方形廡殿頂(五脊四阿式頂)帳架(圖7)[30]174。帷帳長3m、寬2m、通高2.3m[31]。河南密縣打虎亭2號漢墓中室東段北壁上部宴樂圖中的大型長方形帷帳,帳內前端兩人并坐(圖版9)。帷帳頂部狀類歇山頂(“九脊四阿頂”),唯其垂脊傾斜,然與戧脊之轉折是很明顯的(圖8) [32]。

《周禮·冬官考工記》載:“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编嵭⒅^:“四阿,若今四注屋?!盵6]而楊鴻勛先生根據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夏王朝大型宮殿遺跡F1“轉角存有擎檐柱跡”等遺跡現象,認為早在夏代“夏后氏世室”屋蓋已“為四阿式”(圖9)[28]32。所謂“四阿”,“東西南北皆有溜”[33]?!傲铮蓍艿嗡幰?。殿屋四向流水”[34],實即四面坡式屋頂。

“四阿”頂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社會等級規范?!爸苤疲禾熳?、諸侯為……四阿之屋;……大夫已下為……兩下之屋”[33]。劉勝系景帝庶子、第一代中山王;密縣打虎亭2號漢墓為3室墓,有研究者認為墓主人“應是東漢晚期的皇室成員”[35]。因而在劉勝墓及密縣打虎亭2號墓壁畫中出現“四阿五脊”、“四阿九脊”頂這樣“如宮室”的帷帳,就不奇怪了。

當然,“幄”雖稱“王所居之帳”,但由于天子賞賜等原因{5},一般貴族亦有使用廡殿頂大型帷帳的現象(圖10)[36]。而本應為一般貴族所用,本自“兩下之屋”的單脊兩面坡頂長方形大型帷帳,實際上應用范圍更廣。如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南壁佛教史跡畫中曇延為隋文帝講經,即處單脊人字坡頂帷帳內(圖11)[37]。而盛唐第33窟(圖12)[37]圖版142、晚唐第12窟南壁彌勒經變圖中一般社會階層的婚慶,也都使用單脊兩面坡頂帷帳[38]。需要說明的是,敦煌壁畫中以上帷帳帳門均開于山墻處,此系地方特點還是時代流俗,因無關本文主旨,故此不贅言。

2. 斗帳——四角攢尖頂

劉勝墓出土于前室西南部的銅帳構標本1:4320可復原為“四角攢尖式頂的方形帳架”(圖13)[30]176。洛陽澗西曹魏墓前室后部中央出土魏正始八年(247)銘鐵帳構,其帳上部四角四件帳構除了三向相互垂直的三柱外,還向帳頂方向斜伸一柱,與相對的垂柱形成109°角。帳頂則為一件向下四斜的攢尖頂構,鐵構架復原為方形“四面攢尖頂”(圖14)[39]。遼陽上王家村晉墓(圖15)[40] 、朝鮮安岳前燕冬壽墓壁畫(圖16—17)[41]以及鄧縣學莊村南朝彩色畫像磚墓(圖18)[42]中所畫帷帳均方形四角攢尖頂,與上述帳構可說是互為表里。

我們可以看到,以上帳構和墓葬壁畫具有以下三個突出特點:一、帳呈方形;二、小型化{1};三、帳頂均為四角攢尖頂。其中一、二兩點與《釋名》中所強調的“小帳”的特征完全一致,即帳為方形,內僅容一至二人;“斗帳”作為小帳的專用名詞已是晉代以降{1},“斗”字用作形容詞本就有“小”義{2},以“斗帳”作為小帳的專稱可謂名實相符。而特點三則表明在現有文物資料中,無論墓葬出土帳構抑或墓葬壁畫,“斗帳”頂部無一例外均為四角攢尖頂——絕不見一例“覆斗頂”。

“四角攢尖頂”做為一種建筑形式,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史前時期即流行于仰韶文化早期。陜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一期、甘肅秦安大地灣二期的方形半地穴式房屋遺址,房址中部多為平行對稱的四個柱桐,依據房址遺跡特征可復原為“四角攢尖頂”(圖19)[43-45]。此后,歷代祭祀農神的“社”——古史傳說中的黃帝“明堂”雖作干闌式,但頂部均作“四角攢尖頂”。漢武帝欲去泰山封禪“治明堂”,“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期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上有樓”[46]。實即樓閣式四角攢尖之亭[28]16。漢代墓葬出土陶樓院許多樓頂及塢堡四隅角樓多作四角攢尖頂(圖20—21)[47-48]。以此可見,斗帳的四角攢尖頂確亦“像舍屋”,即亦法于房屋建筑。

3. 寢帳——平頂

在文物圖像中可見平頂帷帳。我們知道,房屋建筑由于防雨“溜”水的需要及古代建筑材料的局限,屋頂一般不采用平頂形式。平頂帳不以“像舍屋”為本,應系帷帳入“堂”后防寒、防風、防蚊蟲的應用便利而延入后寢派生變通的產物,即此類帳為張于“后室”的隱奧床笫寢帳的性質所決定。顧愷之《女史箴圖》第五段中夫婦床幃帷帳可謂此類平頂寢帳的典型代表(圖22)[49]。需要注意的是,該帳之平頂已非軟質織物所覆,而是以硬質板材與帳桿直接組合,與前述兩類帷帳有本質不同。

內蒙和林格爾東漢晚期壁畫墓后室正壁(西壁)所繪帷帳,榜題“臥帳”,發掘者稱之為“穹廬頂的‘胡帳’”(圖23)[50]。但壁畫中該帳造型實仍為方形四角攢尖頂,畫面左側兩根帳桿清晰可辨;其次,雖榜題“臥帳”,但畫面中帳內布置、人物活動狀況表明其使用功能與傳統斗帳無異,無非兼具臥帳使用而已。

需要說明的是,洛陽朱村東漢晚期壁畫墓墓主夫婦坐帳圖中,墓主夫婦并坐于帳內榻上,兩側分別侍立二男仆、女婢。此帳功能性質與斗帳相同,唯帳呈長方形,且幕為平頂(圖 24)[51] 。這表明帷帳在室內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頂幕帳構的簡化現象。而這一現象也表明肇始于“像舍屋”的幄、斗帳絕不會逆勢轉趨創制復雜而不實用的正四棱臺/覆斗頂。

4. 小結

可見無論帳構還是畫像石、畫像磚、墓葬壁畫以及傳世畫作等文物考古資料中,并無正棱臺狀/“覆斗”頂的帷帳,更不要說《釋名》中具有特指的“斗帳”。而這一現象應是帷帳使用的源起性質及覆斗造型的平面特點所決定的必然結果。

如前所述,帷帳的最初使用是因外出需要。外用則必然涉及防雨問題,前述可以看出帷帳形制盡管有別,但其造型均“像舍屋”,即均模仿房屋建筑,而不是相反。不論“四角攢尖頂”還是兩面坡頂、“四阿頂”均便溜水。因一般房屋建筑并無覆斗頂,而如帷帳作“覆斗”頂,首先其并無所本;其次“覆斗”之平頂織物承雨后潴兜雨水必然下墜,使用功能上的局限和弊害,決定了古時帷帳必不采用“覆斗”頂。入室后的帷帳雖無防雨之虞,但亦無變革為覆斗頂的功能之需,故帷帳不作覆斗頂勢屬必然(表2)。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不看到:漢代尚無口大底小之斗,故時人并無“斗帳說”所解讀的“覆斗”概念;各類文物考古資料中亦無“覆斗”頂“斗帳”的實物證據,因而石窟、墓室覆斗頂模仿“斗帳”說不能成立。

(三)相關石窟形制及石窟壁畫

如前述,石窟“覆斗頂”模仿“斗帳”說的立論基礎實際并不存在,所謂“皮之不存,毛將安傅”{1}。在上述立論基礎上所引伸的“斗帳”與敦煌北朝至唐代相關石窟及壁畫中“覆斗”的因果關系自系空中樓閣。但“斗帳說”所談涉及的具體問題和研究方法,仍有解析之必要。

1. 關于麥積山仿斗帳窟

麥積山石窟第44、4、26、27、36等西魏、北周四角攢尖頂窟,被認為是“對帳的模仿” [1]44。無庸諱言,四角攢尖頂窟在造型上確與斗帳頗多相似,但如前所述,本于帷帳造型的緣起,則四角攢尖頂窟模仿斗帳在邏輯上是很難說通的{1}。然限于篇幅,姑妄聽之。即便如此,這類所謂模仿斗帳的四角攢尖頂窟與覆斗頂石窟在造型上仍然沒有任何關系,前者并不能代表和包括后者。

還要注意的是,墓葬出土斗帳帳構表明帳桿桿徑均僅2—3cm[30]161-169,圖像資料中的斗帳帳桿亦均較細且均素樸無紋(圖14-18);敦煌石窟壁畫中無論供奉舍利及維摩詰所坐寶帳還是世俗婚慶所用大帳,帳桿亦鮮明地展示了這一特征(圖11-12)[37]圖版63,68,142,155,[38]圖版88,161{2}。而上述麥積山諸窟尤其北周第4窟七佛龕四隅卻著意精雕出“柱”和柱礎(圖25)[52],此外,諸四沿和向心“帳桿”均極粗大并飾以華麗精美的束蓮紋和卷草紋。聯系第4窟整體精心雕鑿的大型仿木構建筑模式{3},可以看出,其客觀反映的顯非“帳桿”而為鮮明的仿木構建筑。即時人庾信《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所云,大都督李允信“梯云鑿道”“為亡父造七佛龕”,乃意在“雕輪月殿,刻鏡花堂……方域芥盡,不變天宮”[53]。

“斗帳說”所舉“長方形覆斗帳”、“方形覆斗帳”的麥積山西魏第127窟、北周第141窟,覆斗頂的上下底邊棱和四披四棱的處理確亦采用夸張的“帳桿”方式,但窟之四隅卻并無“帳桿”或帳柱[52]213。如前分析,“斗帳”并無“覆斗”頂造型,故第127、141等窟的覆斗頂顯與斗帳無關,充其量不過是沿襲麥積山石窟所創并流行的裝飾之俗,在邊棱處予以裝飾處理而已。

2. 關于敦煌“仿斗帳”窟

“斗帳說”以“敦煌的覆斗頂確也是斗帳的模仿”之例所舉莫高窟第60、386窟的“覆斗式帳形窟頂”,依據一是第60窟“壁角明顯是柱形,上下共有六層束蓮,這些應該也都是帳桿、帳柱的表現”;依據二是第386窟“帳柱的頂端有浮塑蓮花一朵,和麥積山的就更相像了”[1]46。

“斗帳說”亦承認莫高窟第60窟“壁角明顯是柱形”,既如此,顯脫“帳”之窠臼。如前所述,不惟漢代以降大量墓葬出土帳構及各類圖像資料表現的帷帳,即便敦煌石窟本身壁畫中所繪大量帷帳,帳構亦均為纖細的棍狀帳桿,并無用柱之例。因而第60窟四隅之“柱”,與其說是仿帳,毋寧說是仿木構建筑裝飾。敦煌地區唐墓中亦常以束蓮柱裝飾墓室。敦煌佛爺廟灣唐墓M123墓室不僅四隅,而且東、西、北三壁正中亦嵌以磚雕束蓮柱(圖26)[54],其功能顯系仿木構建筑裝飾。

莫高窟第386窟壁角頂端飾以蓮花,確與麥積山有關石窟壁角所飾蓮蕾很相像,但第386、60窟為覆斗頂,麥積山所謂仿斗帳窟為四角攢尖頂,無視兩者造型的本質區別僅以壁角、壁隅裝飾的些微“相像”即斷以“敦煌的覆斗頂確也是斗帳的模仿”[1]46。這樣的研究方法和結論顯然沒有絲毫說服力也根本不能成立,其癥結如前分析,乃植根于對文獻中“斗帳”、“覆斗”定義的誤讀。

3. 關于“敦煌壁畫中的斗帳”

“斗帳說”舉莫高窟壁畫隋代第420窟和唐代第323窟相關圖像作為“敦煌隋唐壁畫里也多次畫出了斗帳”之例[1]46。所舉圖例雖似具備“斗帳”小、方的特點,但卻均非四角攢尖頂;也不符合其所舉實意是以兩例“覆斗頂”說明與“斗帳”的因果關系。所舉第420窟“斗帳”圖出自窟頂西披中部,其例圖繪作覆斗頂,與原作明顯有別。原圖法華經變繪佛所坐須彌座四隅立四桿,然并無四帷,上承寶蓋飾寶珠(圖27)[55]?!岸穾ふf”將圖中飾寶珠的寶蓋斷作“覆 斗頂”,僅就圖像本身而言就不成立。退一步講,即便確為“覆斗頂”也與“斗帳”無關,如前所述,不惟斗帳,所有帷帳均無覆斗頂先例。

“斗帳說”所舉唐代第323窟圖像(圖28)亦與斗帳無關,圖中僧人所坐之物乃西晉至唐代所習稱的肩輿,又稱平肩輿{1}。晉代肩輿見于顧愷之《女史箴圖·班婕辭輦圖》,其時肩輿作橫長方形,兩側輿底設輿桿,上張網狀通幰{1},由八名役夫扛抬(俗稱“八扛輿”)(圖29)[49]。北魏司馬金龍夫婦墓出土漆屏風第4幅上繪有同一題材畫面,旁題“漢成帝班捷(■)伃”,肩輿造型與顧愷之所繪相同[56]。以上肩輿造型不脫殷商古車輿窠臼,因以人肩舉,故名肩輿。元明時人概括這類肩輿的特點為“人荷而行”{2}、“肩行之車”{3},可謂得當。第323窟南壁佛教史跡畫中繪一僧人坐肩輿,六名役夫肩舉而行;右側榜題“帝迎法師入朝時”。此系開皇六年(586)隋文帝禮請有“帝師”之號的高僧曇延祈雨故事[57]。唐代屢有帝請高僧、異人“肩輿入宮”之載。如唐玄宗禮請“自云年數百歲”傳“有長年秘術”的異人張果“肩輿入宮”[58]。壁畫繪曇延乘肩輿圖,無非彰顯高僧曇延蒙隋文帝禮遇之隆。

雖“斗帳說”并未例舉,無庸諱言,莫高窟中唐第159窟東壁維摩詰經變中,確繪有覆斗頂寶帳(圖30)[38]圖版,88{4},但由于其已晚至八九世紀,顯然與莫高窟北朝五六世紀肇始的覆斗頂無淵源意義,故對覆斗頂模仿斗帳說沒有任何幫助。如前所述,覆斗頂于帳而言,從功能角度并無實質意義,那么第159窟壁畫中覆斗頂寶帳突兀出現的原因應系實用功能以外的因素所決定。限于篇幅且與本文主旨無關,此問題擬另文討論。

4. 敦煌石窟壁龕與“帳門”

“斗帳說”舉敦煌卷子“帳門兩面畫文殊普賢菩薩并侍從”中“帳門兩面”對應于“龕外兩側”,以證“此時的龕”為對帳的“忠實模寫”[1]49。

P.4638竇夫子《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記》(以下簡稱《功德記》)撰于晚唐文宗開成四年(839),所記之窟被認為是第231窟,其西壁之龕“盝頂”[59]。然而客觀事實是歷史上并無盝頂之帳,何來“忠實模寫”?唯一可以視為與帳有關的似乎是西、南、北三壁所繪“垂幔”[59]91,但“垂幔”并非帷帳獨專。漢代帛畫、畫像石等大量圖像表明日常垂幔不僅懸于廳堂以為裝飾(圖31-32)[60-61],且用于室內梁、枋之下參與室內空間分隔組織[62]。莫高窟北魏時期第257窟南北兩壁釋迦說法所立雙闕夾峙的廡殿頂下及中心柱南側上層壁龕仿木構廡殿頂下亦繪、塑垂幔(圖33—34)[63], 顯系漢代以降殿檐下懸垂幔這一流俗的真實反映。即便把垂幔視作佛帳象征,但“象征”顯然并不能等同于“模仿”。

此外,《功德記》以“帳”代指“龕”并不具有普遍意義。敦煌石窟大量題記中窟、龕頻見,其義相同。如“窟室一千余龕”[64],“復于兩大像中□造龕窟一所”[65]等,與我們今天以“龕”特指于壁所構小型化之穴的細化分類有別。唐代題記中對窟龕或云“室”,“極鑿丹崖鐫龕以千室”[65]98;或謂“屋”,“山巖開劈勢隆崇……佛屋寶塔四望中”[65]8;或稱“宮”,“雕龕造窟,得植蓮宮”[65]29??梢姇r人習將窟龕視作佛所居宮室,故均以宮室等房屋建筑代指而并無稱“帳”之例。即便如《功德記》,言功德亦謂“鑿窟龕”、“營窟洞”。述窟內布置則稱“龕內素(塑)釋迦牟像……帳門兩面畫文殊普賢菩薩并侍從”[66]。言龕內主尊仍云“龕”,述龕外脅侍方言“帳門兩面”。可見即如《功德記》本身也并未將“帳”做為“龕”的專稱。

與之相類,莫高窟第192窟亦開于晚唐,窟內布局和壁畫分布與竇夫子所述之窟相同。該窟東壁門上方《發愿功德贊文》系龍興寺沙門明立所撰,其述及西壁龕外兩側內容則謂“龕兩側畫文殊普賢各一軀并侍從”[67]。需要注意的是,《發愿功德贊文》為沙門所撰且徑自書于窟壁。僧侶相較俗士(竇夫子)之言的準確性及作為第一手資料的石窟題記較轉書的卷子所載的可靠性是不言而喻的。

竇夫子《功德記》中“帳門”之稱,充其量不過比興修辭而已,并不能證明帳是龕的祖型,“忠實模寫”云云顯系言過其實。

(四)結 語

綜上所述,覆斗式窟頂模仿斗帳說是誤釋典籍,混淆不同歷史時期的名物內涵,導致釋讀的“斗帳”概念錯誤,因而其說與各類文物考古資料相悖。有本于此,敦煌石窟覆斗頂模仿斗帳說是不能成立的。

(下篇《敦煌石窟覆斗頂的考古學觀察(下)——覆斗頂淵源管窺》待續)

參考文獻:

[1]蕭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4.

[2]馬世長.中國佛教石窟的類型和形制特征[J].敦煌研究,2006(6):49.

[3]姜莉麗.云岡石窟[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33.

[4]王潔.敦煌早期覆斗頂窟形式初探[J].敦煌研究,2008(3):22.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58.

[6]佚名.周禮注疏[M/CD].鄭玄注.賈公彥疏.四庫全書·經部·禮類·周禮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7]史游.急就篇[M/CD].顏師古,注.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字書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8]劉熙.釋名[M/CD].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訓詁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9]徐陵.玉臺新詠[M/CD].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10]王若虛.滹南集·五經辨惑·下[M/CD].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11]戴德.大戴禮記·五帝德[M/CD].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禮記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12]班固.漢書·律歷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966-971.

[13]國家計量總局.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77.

[14]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23·科學技術畫卷 [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1: 18,56,64.

[15]段文杰. 榆林窟黨項、蒙古政權時期的壁畫藝術[G]//敦煌研究院.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632.

[16]劉玉權.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夏洞窟分期[G]//敦煌研究院.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259,262.

[17]濮惠泉.元代度量衡量器的首次重大發現及其意義[J/OL].[2012-01-18].http://www.kaogu.cn/cn/detail.asp?ProductID=9233

[18]沈括.夢溪筆談·技藝[M/CD].四庫全書·子部·算術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19]孫光憲.北夢瑣言[M/CD].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20]佚名.三輔黃圖·陵墓[M/CD].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宮殿簿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21]劉慶柱.西漢十一陵[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157-161.

[22]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3138.

[23]班固.漢書·趙廣漢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3199.

[24]南京博物院,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M/CD].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13.

[25]佚名.九章算術·商功[M/CD].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算書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26]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59:3312.

[27]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七年[[M/CD].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28]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31,91.

[29]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筑基址發掘簡報[J].文物,1979(10):30.

[3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60-178.

[31]趙衛平.談劉勝墓帷幄的復原[J].文物春秋,2007(1):63-68.

[3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縣打虎亭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297.

[33]李如圭.儀禮集釋·士冠禮第一[M/CD].四庫全書·經部·禮·儀禮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34]李如圭.儀禮集釋·燕禮第六之一[M/CD].四庫全書·經部·禮·儀禮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35]張亞娜.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及相關問題研究[D]. 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院,2005:50-51.

[36]王增新.遼陽市棒臺子二號壁畫墓[J].考古,1960(1):22.

[37]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3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圖版63.

[38]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4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圖版161.

[39]李宗道,趙國璧.洛陽16工區曹魏墓清理[J].考古通訊,1958(7):53.

[40]李慶發.遼陽上王家村晉墓晉代壁畫墓清理簡報[J].文物,1959(7):61.

[41]洪晴玉.關于冬壽墓的發現和研究[J].考古,1959(1):30.

[4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鄧縣彩色畫像磚墓·老萊子娛親[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4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18-20.

[44]半坡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9-20.

[4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82-96.

[46]司馬遷.史記·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9:480.

[47]國立歷史博物館.漢代四川灰陶樓庭院[DB/OL].[2012-01-30]. http://content.teldap.tw/main/dc_detail.php?dc_id=1971224.

[48]漢代陶樓.[DB/OL].[2012-01-30].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tid%3D751912W90H120T9230S2TPjpg.

[49]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DB/OL].[2012-04-25]. http://www.6666sh.com/a/shuhuashangxi/huihua/20110907/1542.html.

[50]蓋山林.和林格爾漢墓壁畫[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39.

[51]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市朱村東漢壁畫墓發掘簡報[J].文物,1992(12):17-18.

[52]天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07,209,213,圖版245.

[53]庾信.庾子山集·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M/CD].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漢至五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

[54]甘肅省博物館.敦煌佛爺廟灣唐代模印磚墓[J].文物,2002(1):44-45.

[55]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2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圖版73.

[56]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等.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J].文物,1972(3):25,圖版13:6.

[57]釋道宣.續高僧傳·曇延傳[M]//大正藏:第50冊.1983:489.

[58]歐陽修,等.新唐書·方伎·張果傳[M]//二十五史: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746.

[59]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內容總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91.

[60]臨沂金雀山漢墓發掘組.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7(11):26-27.

[61]朱錫祿.嘉祥漢畫像石[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50.

[62]翟睿.中國秦漢時期室內空間營造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65-68.

[63]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圖版39,40.

[64]宿白.《武周圣歷李君莫高窟佛龕碑》合校[G]//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66.

[65]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01.

[66]竇夫子.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記[M]//蔣斧,輯.沙州文錄.上虞:羅氏,1924:8.

[67]賀世哲.莫高窟第192窟《發愿功德贊文》重錄及有關問題 [J].敦煌研究,1993:(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性|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一级毛片|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99久久精彩视频|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香蕉|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人妻|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 97在线国产视频|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国产黑丝一区| 91成人免费观看| 熟女视频91|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天天操精品|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国产久操视频|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在线看AV天堂| 午夜影院a级片| 国产啪在线91|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色综合狠狠操|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图区|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拍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韩国福利一区|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58av国产精品|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99热免费在线| 九九香蕉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2020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