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四川博物院收藏著一批敦煌、吐魯番寫經,經整理,共有36卷,編為40個號。這批寫經流傳有序,內容豐富,涉及14種佛經,部分寫經尚存題記、發愿文,其中5件有明確的紀年。
關鍵詞:四川博物院;敦煌;吐魯番;寫經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2-0045-12
20世紀50至70年代,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前身)收集入藏一批從南北朝至宋元明時期的寫經。這批寫經,一部分為成都當地人士捐贈,一部分是從民間征集、收購而來,還有一部分為政府調撥。有的曾經國家文物局鑒定小組專家鑒定;有的曾經本單位老一輩學者和專家鑒定和確認,初步統計有50余件,分別被定為一級、二級、三級等不同等級的文物。我們對這50余件藏品經過仔細篩選和甄別,確認有36件是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寫經。其中卷軸裝33件,蝴蝶裝2件,殘片1件。這批文物入藏我院近60年來,尚無整理和研究報告刊布。2011年4月,敦煌研究院王惠民研究員來川考察,得知本院收藏有一批敦煌、吐魯番寫經,慨然約稿。因此,我們將這批寫經整理出來,編成敘錄,予以刊布,以便專家和學者研究之用。
在整理過程中,我們將這批寫經統一編號為“SCM.D”,“SCM”表示四川博物院(Sichuan Museum);“D”,表示敦煌;“SCM.D”隨后的數字為寫經的館藏流水號。
1. SCM.D. 103877 北魏《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九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433.5、寬25.5cm,白麻紙,已變黃。烏絲欄,欄高19.1、欄寬1.8cm。全卷現存52cm整紙7張,每紙28行,每行17、18字不等。卷前1張紙為30cm,卷后1張紙為37cm。卷首題簽寫有“敦煌寫經”字樣。本院檔案原將其定名為“宋·敦煌寫經殘卷”。卷首背面也寫有“宋人敦煌寫經殘卷”字樣。1989年5月,謝稚柳、劉九庵等專家鑒定認為是“北魏·敦煌寫經殘卷”,從字體和書法風格來看,也較接近北魏。寫經內容為《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九《梵行品》,前后均缺,現存中間一段,起 “誰得安隱眠,所謂諸佛是”句,止“不如一往娑羅雙樹到如來所誠心聽法”。寫卷中部有涂改痕跡和水漬痕。本院檔案記載,該經卷系1979年4月由成都市東城區移交入藏四川博物院。
解題:《大般涅槃經》,簡稱《涅槃經》,亦稱《北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異譯本有東晉法顯譯《大般泥洹經》(為《大般涅槃經》部分異譯)6卷,南朝宋慧嚴等譯《大般涅槃經》36卷(亦稱《南本涅槃經》)等。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寫經中,《大般涅槃經》較常見,北京圖書館藏、英藏、法藏、俄藏、北大藏、甘肅藏、上海圖書館藏敦煌文獻{1}中均有此寫經。
2. SCM.D.115189 南朝劉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殘卷
卷軸裝,木軸,全長327.7、寬25cm,硬黃紙,行楷書寫。烏絲欄,欄高19.5cm,欄寬1.9cm,整紙長46.5cm,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尾寫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字樣,款署“永初二年法善供佛”,經卷首缺尾全,起句“復次,曼殊室利”,止“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句。永初為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年號,永初二年即公元421年。卷首鈐有朱文篆書“如是”葫蘆收藏印,卷尾押有一圖案花印。該經卷系1964年四川博物院從劉杰私人手中收購而來的。
解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簡稱《藥師經》,是佛教凈土信仰的重要經典之一。《藥師經》有五個譯本:東晉帛尸梨密多羅(317—322)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為《大灌頂神咒經》之第12卷,此本也被稱為《藥師琉璃光經》,或俗稱《灌頂經》;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慧簡譯《藥師琉璃光經》,已佚;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達摩笈多(即法行)重譯之《佛說藥師如來本愿經》;唐永徽元年(650)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唐中宗神龍三年(707)義凈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
本院所藏該卷,由于前半部分缺失,無法知道經文的譯本。但從以上五種版本翻譯的時間上來看,此《藥師經》的時間介于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譯本和南朝劉宋慧簡譯本之間,若在此之間無其它版本,那么這件寫經即系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譯本的抄本。事實上,從目前刊布的資料來看,敦煌、吐魯番確實保存了一部分南朝劉宋流入的寫經[1]。
敦煌所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較為常見,北京圖書館藏、英藏、法藏、俄藏、北大藏、甘肅藏、上海圖書館藏敦煌文獻{2}中均有此寫經。
3. SCM.D.37517 隋《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卷軸裝,無軸心,楷書。全長763.8、寬24.3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18.6cm,欄寬2cm。用整紙14張,每紙長51.3cm,每紙29行,每行17字。卷尾一段紙長42cm。原定名“隋人敦煌寫經卷”,經核實,為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大智度論》,首缺尾全,起“道故,供養受學般若波羅蜜”,止 “先行相似法,后得真道”句。卷末寫“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釋第廿九品訖世品”。題記“大業三年(607)三月十五日佛弟子蘇七寶為亡父母敬寫大智度論經一部,以此善根先□國祚用隆,人民興盛,當令七世孝妣棲神凈土,面奉慈尊,見在家室內外眷屬,災殃彌滅,萬善扶疎,逮及法界含生,永離羇鄣,齊成正覺。”卷后有多處破洞,字有缺失。寫經部分有殘破、蟲蛀。此件為1959年本院從張大千夫人曾正蓉處購得,當為張大千從敦煌帶回的。
解題:《大智度論》,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譯《摩訶般若釋論》,后秦鳩摩羅什譯,100卷。北京圖書館藏、英藏、法藏、俄藏、甘肅藏敦煌文獻{1}中均有此經寫本。
4. SCM.d.02411 唐《妙法蓮華經》卷
卷軸裝,存木軸,全長859.6、寬26.3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19.4cm,欄寬1.5cm,每紙31行,每行17、20字不等,用整紙17張及兩個半張。整紙長50cm,半張分別長37cm和24cm。楷書,書法極佳。卷首題“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卷中題“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卷尾寫“妙法蓮華經卷第六”,款署“菩薩戒弟子蕭大嚴敬造,第八百九十八部”,首尾完整。無涂改痕跡,除卷首、卷中略有破損外,其余完好。經首鈐有白文“唐鴻昌印”和“如此至寶存豈多”方印。卷尾背面“川西人民博物館藏品”題簽名稱欄中寫“敦煌石室唐人寫經卷”。此經經啟功先生鑒定為唐代原裝寫經,時間為武周至開元間。
卷后有沈中擇題識:“彰明蘇念祖獲于敦煌怡蘭堂所藏經卷第二法品,沈中擇題”,并押朱文“敦煌縣印□□□□□”方印(左半文字不識),故確定此經是從“敦煌怡蘭堂”流散出來的。沈中擇(1872—1943),祖籍浙江杭州,終生貧窶,以授館、刻印、鬻字為生,精鑒別,曾匯所刻印為《壯泉簃印譜》。卷后還有唐鴻昌題識“經卷丙戌夏至由大邑老友張繼云作緣歸之于公同邑,楊茂如道兄齊中余喜其得同好所珍重矣,鴻昌又并書”,鈐朱文“唐九”方印。
又題“此卷是唐代原造用硬黃紙書唐經中之旱(罕)見者,宜秘籍寶之。后三十五年唐鴻昌重記。”又題“沈題帒乃清光緒時俄國小箋,昌又記。”鈐朱文“唐鴻昌”方印。鈐有朱文“怡蘭堂書畫印”長方印。唐鴻昌,字少坡,家族排行第九,四川大邑縣人,主要活動在清末民國年間,喜收羅古籍字畫,為當時四川著名收藏家、鑒定家。
“如此至寶存豈多”朱文印,為清代鑒藏家孫毓汶的藏書印。孫毓汶(1833—1899),字萊山(亦作來杉),號遲盦,山東濟寧人,咸豐六年(1856)榜眼,善鑒別書、畫,工書法。
解題:《妙法蓮華經》,簡稱《妙法華經》、《法華經》,后秦鳩摩羅什譯,七卷。據研究,此經共有漢譯、藏譯等的全譯本和部分譯本的梵漢對照、梵文改訂本等17種。除后秦鳩摩羅什譯7卷28品為后世廣泛流傳者外,尚有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達摩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7 卷27品等。《妙法蓮華經》在敦煌藏經洞出土寫經中很常見,北京圖書館藏、英藏、法藏、俄藏、北大藏、甘肅藏、上海圖書館藏敦煌文獻{2}中均有此經寫本。
5. SCM.D.02416 唐《妙法蓮華經》殘卷
卷軸裝,缺木軸,有木匣,全長363.3、寬24.3cm。紙本,色黃。用紙6整張、一個半張;整紙長50.4cm,半張長41cm。烏絲欄,欄高20cm,欄寬1.8cm。每紙28行,每行17、20字不等。原定名為“唐人敦煌寫經殘卷”,經查,內容寫《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和《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首尾均殘,起 “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 句,止 “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句。卷首經文上鈐有一朱文長方印,因字印重疊無法辨認。該卷有破補,水漬、霉漬重,托裱成卷,卷首包綾。系1951年成都市文化館移交而來的。
6. SCM.D.02634a 唐 善業泥像拓本
SCM.D.02634b 唐《菩薩瓔珞經》殘卷
SCM.D.02634c 唐《大方廣佛華嚴經》殘卷
蝴蝶裝,楷書,共11頁,無頁碼。縱25.4cm,橫11.1cm。白麻紙。朱絲欄,欄高22.9cm,欄寬2.2cm,用紙9張,每紙5行,每行17字,無刪改痕跡。冊頁封面有“川西人民博物館藏品”標簽,上填寫“金粟山唐人寫經殘本、楊茂如捐贈”,并題“唐人寫經共九頁”。此件寫經由楊茂如于1951年捐贈。該經冊第1、2頁為唐善業泥造像正、被面的拓片,編號為SCM.D. 02634。正面為一佛結降魔印,兩側各有一脅侍菩薩,下有二獅子及一香爐;背面3行陽文“大唐善業/埿壓得真/如妙色身”。
從第3頁開始為寫經內容。經冊原定名為“唐人寫經殘冊”,經查,第3頁至第8頁內容為《菩薩瓔珞經卷第十四 十方法界品第三十九》殘卷。首尾均缺,起“愿說法”句,止 “令各有怨心”句,編號為SCM.D.02634b。
第9頁至第11頁內容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殘頁,首尾均缺,起“十方五趣悉現生”句,止“此滅為最樂”句,編號為SCM.D.02634c。
可能因為《菩薩瓔珞經》與華嚴教有很多地方相合,故收藏者誤將二經合二為一。另,我們在核對該經文內容時,發現《菩薩瓔珞經》經文順序有誤,需按核實后的經文內容重新排列。經中蟲蛀嚴重,有補痕。冊末有清人錢善言題跋一頁,曰:“此金粟山藏經共五頁,前三頁計三十行,海鹽張夕漁先生所贈后頁半計十六行。先君自都中帶歸的是唐人所書,可惜殘缺,不易得也,寶之。”款署“咸豐元年初夏錢善言識,時年七十有一”,側鈐白文篆書“善言私印”、“善言道人”二印。冊中其它頁中另鈐有白文“善言私印”、“大邑楊開松字茂如印”等收藏印章。從鈐有的收藏印來看,此經曾被浙江省海鹽縣西南的金粟寺、錢善言、楊茂如收藏過,后由楊茂如捐贈給四川博物院收藏。錢善言(1781—1853),浙江海鹽人,字善言。曾宦游至川,畫承家學,題句書法,無一不妙。
解題:《菩薩瓔珞經》又稱《菩薩瓔珞本業經》、《瓔珞本業經》,或簡稱《瓔珞經》、《本業經》,后秦釋竺佛念譯,20卷。英藏、法藏、俄藏敦煌文獻{1}中均有此經寫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或稱《雜華經》。漢譯《華嚴經》有3個譯本:一是東晉佛馱跋陀羅譯60卷本,34品,稱《六十華嚴》或《舊譯華嚴經》;二是唐實叉難陀譯80卷本,38品,稱《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經》;三是唐乾元二年(759)至貞元十四年(798)般若譯40卷本,稱《四十華嚴》或《貞元經》,為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別譯。本院藏此《大方廣佛華嚴經》經核實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應是唐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經》的抄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寫本在北京圖書館藏、英藏、法藏、俄藏、北大藏、甘藏、上海藏敦煌文獻{2}中都有發現。
7. SCM.D.115853 唐《大般涅槃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807.5、寬24.5cm。硬黃紙,楷書。烏絲欄,欄高19.7cm,欄寬2cm,用整紙16張及1個半張,整紙長50cm,半張9cm。整紙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題箋上寫“大般若波羅蜜經第百二十卷”。經查,為《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首缺尾全,起“善男子” 句,止 “具足成就第十功德”句)及《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首尾完整)。卷內有朱文勘錯字若干,并有朱筆修改痕跡。卷尾寫“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經卷有蟲蛀、水漬、油漬痕。該卷為上世紀60年代初從張大千夫人曾正蓉處購得,應是張大千從敦煌帶回的。
8. SCM.D.142666 唐《大般涅槃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996.8、高24.3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19.7cm,欄寬1.8cm,用整紙19張,紙長48.5cm,每紙28行,每行17字。經首第1張紙長45.5cm,字26行。經尾1張紙長25cm。無刪改痕跡。內容寫《大般涅槃經■陳如品下》。首尾完整,起 “復有梵志名凈”句,止 “須跋陀羅得阿羅漢果”句。卷首寫“大般涅槃經■陳如品下”。卷尾寫“大般涅槃經卷第卅”;鈐有“凈土寺藏經”長方形墨印,表明此寫經亦為凈土寺藏經;印下書“此經卅六卷成”六字。經卷霉跡、水漬、蟲蛀嚴重。該經卷為上世紀60年代初,四川博物院從張大千夫人曾正蓉處購得的。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部分寫經上有寺院的藏經印。據統計,以三界寺、報恩寺、蓮臺寺、凈土寺等寺藏經印為最多[2]。該寫經卷尾的“凈土寺藏經”印表明其原為敦煌凈土寺藏經。
9. SCM.D.08683 唐《妙法蓮華經》殘卷
蝴蝶裝,縱21.2、橫11cm。黃麻紙。烏絲欄,欄高19.8cm,欄寬1.8cm。楷書。冊封面題簽上寫“唐人經生寫法華經”和“唐經生寫法華經卷三”、“精,1冊13頁,殘本”。卷尾寫“妙法蓮華經卷第三”,是為寫經內容。寫經13頁,每頁6行,每行17字。該經冊首、中缺,尾全,起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句,止“引入于佛慧”句,無刪改痕跡。經冊第1頁上鈐朱文“蕪蔞亭主珍藏”橢圓印一方,卷尾左下角鈐白文篆書“佩珩秘玩”收藏方印。冊末有劉瑞琛(佩珩)跋2頁,曰:“癸亥(1923)展重陽,日曜正休息。偶游廠西門,書肆橫南北。惟有述古齋,縹緗獨奇異。唐人寫佛經,一見目眩惑。書法逼晉魏,用筆善用墨。紙黃性且澀,古香兼古色。回想宣統時,發見在西域。敦煌石室中,幽光難終匿。緘■千百年,荒煙埋荊棘。乃未致毀滅,鬼神呵護力。初泄于人間,鄉愚多不識。精本與畫像,悉被法人得。傳播日既久,搜查始孔亟。學部派專員,輸送車結■。充棟八千卷,一旦聚京國。斷簡與殘篇,半不介胸臆。無款無題志,茫茫莫可測。迨徐為研究,珍重逾唐刻。士夫競搜求,價昂值兆億。適獲此一冊,弗敢稍吝嗇。展玩意殊愜,足為楷法式。蓮華經卷三,殘秩加裝飾。字字如珠璣,朝夕供案側。彝鼎生寶光,風雨勿剝蝕。傳之子與孫,保守牢記憶。 第二行奇異系奇特之誤。”款署“劉瑞琛佩珩跋”,下鈐朱文“劉瑞琛印”長方印。該卷為巫紹修1951年捐贈給四川博物院。巫紹修生平不詳。
從上面題識中我們可知,此卷是在1923年劉瑞琛 “偶游廠西門書肆”時購得的。劉瑞琛(佩珩)生平不詳,據查他曾收藏劉度的《長江萬里圖》卷,其卷上有同代與后世名家的詩詞唱和與鑒賞,如黃賓虹、陸和久、潘齡皋、劉善锜、吳觀等書畫大家的題跋。由此可知劉瑞琛(佩珩)與以上名人是同時代,而且關系密切,喜收藏古玩。“蕪蔞亭主珍藏”,應是劉瑞琛的藏書印。
10. SCM.D.03687 唐《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465.8、寬27.2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21.1cm,欄寬2cm。用長37.5cm整紙12張,每紙22行,每行17字;卷首一段紙長15.5cm。首缺尾全,起“說咒曰”句,止“時諸天大眾聞佛說已歡喜奉行”句。濃墨楷書,字體古整有法度,書手是當時寫經妙手。卷首有“說咒曰”三字,卷尾題“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邊破碎,多污跡,微有蟲蛀,卷首有破洞。
解題:《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簡稱《無垢經》,一卷,天竺三藏彌陀山譯于武周時期。北京圖書館、 英藏、法藏敦煌文獻{1}中均有此經寫本。
11. SCM.D.104238 唐《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硬黃紙,全長49、寬26.4cm。烏絲欄,欄高20.4cm,欄寬1.8cm,整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裱綾上寫“晉人寫經殘卷”。經首鈐有朱文“如是”葫蘆印和“國原”方印;頂上鈐有白文動物花印。經尾寫“卷第卅三”。該卷原定名為“敦煌寫經殘卷 ”,經查,內容為《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首缺尾全,起“眾生悉有佛性”句,止“見于佛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句。文中有朱筆句讀。卷尾裱綾上題寫“抗日戰爭中內江張大千游敦煌歸來所贈與六朝人寫經,共為兩卷。今此卷□存,余成灰燼矣。”款署“寒香館藏”,下鈐朱文“仁泉”方印。
從卷尾上的題識可知,該經曾為寒香館主人王仁泉收藏。王氏行跡,查無載錄。據鄧代昆先生研究,王仁泉與篆刻家、詞人喬大壯有姻親關系[3]。該寫經系上世紀70年代末由成都市東城區移交給本院收藏的。
12. SCM.D.02427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殘卷
卷軸裝,存木軸,硬黃紙,全長778.5、寬26cm。烏絲欄,欄高19.5cm,欄寬2cm。用長51厘米整紙15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尾一段紙長9.3cm。有朱筆圈點。該經卷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一》,首缺尾全(起 “滿清凈眷屬”句,止“不應妄起增上慢心退失所求無上佛果” 句)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二》,首尾均全。該寫卷連接順序有誤,前后有顛倒。卷尾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二”。卷上鈐有楊守敬收藏圖章。楊守敬,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1862)舉人,曾兩次為出使日本大臣的隨員,在日期間致力于搜集國內流散至日本之古籍。此卷蟲傷嚴重,有水漬痕、斷裂和破洞。此卷為1951年張秉升捐贈。張氏行跡,查無載錄。
13. SCM.D.08687 唐《大般涅槃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卷長812、寬26.3cm。繭紙,色黃。烏絲欄,欄高19.7cm,欄寬1.8cm,用整紙16張,紙長48.5cm,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題箋上寫“五代人寫經”,入藏時經我院專家鑒定為唐代。卷尾寫“大般涅槃經第二十二卷”。此卷除經首二行有少許字缺失外,其余較為完整,起“(名為)檀波羅蜜”句,止“是故如來不名有漏”句。卷首和卷末均鈐有白文篆書“大邑楊開松字茂如印”收藏方印。有楊茂如題寫“唐人寫大般涅槃經”、“精、1卷”,款署“楊茂如”,由此可知此經曾被楊茂如收藏。
14. SCM.D.115211 唐《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一》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硬黃紙,全長1402.5、寬24.4cm。烏絲欄,欄高19cm,欄寬2cm。用長52cm整紙26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1段紙長44.5cm,卷尾1段紙長20cm。經查,內容為《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一》,首缺尾全,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句,止“如此品中說”句,卷末寫“卷第六十一”。該寫卷除開頭缺失少許兩三句并略有破爛外,其余基本完整。該卷為1959年從張大千夫人曾正蓉處購得,當是張大千從敦煌帶回的。
15. SCM.D.08688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殘卷
卷軸裝,存木軸,全長178、寬27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20.3cm,欄寬2cm。用長56cm整紙2張,每紙29行,每行17字;卷首1張紙長51cm,卷尾1張紙長14.5cm。原定名為“敦煌寫經卷”。經查,內容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十三》殘卷,首全尾缺,起“■尸迦”句,止 “于離無相無愿解脫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句。卷紙破洞多處,殘破。卷首鈐有白文“哈麐私印”方印,朱文“少夫心賞”長方印;卷尾鈐有朱文篆書“寶鐵硯齋”、“觀津審定”、“麐玉山房珍賞”、白文篆書“江寧哈麐”、朱文“八詠”小長方印等收藏印。卷后有金爾珍、唐光照、楊炎昌、胡璋、胡永昌、陳寅生、汪振聲、吳轂祥、馬文熙、金世和、楊守敬、馬福祥等12人題跋。該卷為1953年由四川省辦公廳移交給四川省博物館收藏的。
從卷上鈐的收藏印可看出,此卷曾被哈麐所收藏。哈麐(1876—?)字少甫,號少夫。業古玩,精金石書畫鑒別。當年,哈麐邀集金爾珍、唐光照、楊炎昌、胡璋、胡永昌、陳寅生、汪振聲、吳轂祥、馬文熙、金世和、楊守敬、馬福祥等文人,展示所藏寫經卷,藝術家們現場同觀并題。此卷尾部題跋較多,這里不能一一列舉,只能選擇其一二來說明此卷的年代和流傳經過。
金爾珍題跋:“壬辰之秋,薄游都門,偶至江建霞太史寓邸,縱橫書史中,獲觀唐宋人寫經卷冊二十余種。余以《散盤銘》拓本及王司農畫易得二卷。一硬黃箋書《神覺經》;一書《灌頂堂圖》,有仁平永久年月,后書賜大法師都行海與元雅等字。用筆勁挺秀潤,雜以梵字,詢堪賞玩。是卷專《■尸迦如來經》三段,楷法整練,與余之硬黃本相伯仲,或系同時人所書未可知也。少夫尊兄數游東瀛,獲此索題,以見吾儕志趣與古為徒,雖異域數百年之文字,護惜備至。彼倭人者,一朝更制,舉一國之典章文物棄之,如遺君子。于此不獨嘆世運之變遷,且將以覘國運也。吁,是可識。已在甲午八月朝吉石金爾珍跋于海上。”側鈐白文“爾珍”、朱文“金氏吉石”二方印。旁又書“覘字下脫一彼字,既日檢”。下鈐朱文“吉金”小方印。
金爾珍(1840-1919),字吉石,號蘇庵、少芝,別署梅花草堂,回族,嘉興人。擅長書畫,兼通金石,與吳昌碩、任伯年等金蘭結拜,人稱少芝四弟。
楊守敬題跋:“余前在日本,得唐人寫經數十卷,其佳者往往與此相伯仲,自是唐人之筆,為日本所赍去。蓋日本遣唐之使不絕于道也,況黃麻堅紉,的是唐代之制。觀中土所存唐人經卷,如《郁單越》、《轉輪王》、《靈飛》、《兜沙》等經,筆法、紙質絕無少異,可知日本當唐代時所造紙系白麻,質亦稍松。空海書法固為日本冠冕,今所遺留者,亦行草為多,以此卷為空海之筆,恐日本有識者未必許也。要之此非宋以下所能動一筆,時代壓之,不論中外也。宣統元年四月廿二日宜都楊守敬,時年七十又二。”下鈐白文“楊守敬印”方印。
胡璋(鐵梅)題跋:“唐時日本空海上人梯航來華,入天臺諸名山三年講求梵典,尤長于書。返國后梵堂多其手筆,至今禪林古剎分藏遺墨。惜少全璧,如神龍莫見頭尾,皆珍若球圖,傳為鎮山之寶。明治維新,各寺寶物均由國家調查典守,間有片鱗寸爪旁落者,盡為豪貴所據,好事維重價莫能致。吾友哈君少夫博識嗜古,久客東瀛,覓得空海上人楷書《■尸迦如來經》三段,骨竦氣充,結體堅古,的系唐人手筆,尚余六朝風格。視其紙色,如菊之始華,古色古香,發人深省。哈君以余諳彼掌故,出是卷互相印證,所見所聞,不期一致,撫掌欣然,爰綴數語并志眼福。”款署“光緒甲午二月寒食前一日,堯城胡璋”,下鈐朱文“胡”“鐵梅”二方印。題識前鈐朱文“安定”小長方印。胡璋(1848—1899),字鐵梅,安徽桐城人。工山水及人物、花卉,與王冶梅并以畫梅得名,鐵梅能腴,冶梅能瘦,并為巢林遺派。久寓滬上,旋游日本,畫名甚噪。
16. SCM.D.02407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六殘卷
卷軸裝,存木軸,有木匣。全長610.5、寬25cm。白麻紙,色已發黃。烏絲欄,欄高19.8cm,欄寬2.3cm。用長57cm整紙11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末一紙長41.4cm,首缺尾全,起 “善現,行住性不可得故”句,止 “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句,有刪改痕跡,通篇有朱筆句讀。卷尾題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六”。卷末有“丙子之歲佛成道日二冊子補寫玉心堂上書烏畢”題識,側押朱文“華林道人”等二印。邊書“寫秦忍麿”。忍麿,為日本僧名。經卷有蟲蛀、補痕多處,并有墨污。該經卷原由川軍將領張毅崛收藏,1951年捐贈給四川博物館收藏的。張毅崛,著名收藏家,原為川軍21軍第4旅旅長,愛國將領,曾率軍抗日,頗喜繪事,收藏甚豐。他收藏宋拓王羲之《圣教序》等名作,建國后曾捐獻所藏宋畫給國家。
唐代(618—907)近300年中,丙子年有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和唐宣宗大中十年(856)。該卷究竟寫成于何年待考。
17. SCM.D.02404 唐《大般涅槃經》殘卷
卷軸裝,全長944、寬24cm,硬黃紙。有木匣,木匣上刻“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一卷壽世”。烏絲欄,欄高19.8cm,欄寬2cm。用整紙18張,紙長49cm。另有卷首一段紙長46cm,卷尾一段紙長15cm。卷首題箋“敦煌寫經”。經查,該寫經為《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之二》的殘卷,首全尾缺,起“善男子”句,止“不退之心不名佛性”句。卷首引首段的中部鈐有朱文“敦煌縣印□□□□”方印。卷首寫“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之二”和“廿八 、(凈)土”。卷首經文有少許字缺失。卷尾寫“大般涅槃經卷第廿八”。卷尾鈐墨印“‘凈土寺藏經’錯印”一方,表明其為敦煌凈土寺藏經,下署“錯印”二字。在對經文內容的核實中,此經前部確有錯誤,將《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之一》的部分內容寫在了《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之二》之前,故該卷后面鈐有“錯印”二字。
18. SCM.D.115903 唐《維摩詰經·弟子品》卷第三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352.4、寬26.3cm。黃麻紙{1}。烏絲欄,欄高20cm,欄寬1.8cm。用長48cm整紙7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一段紙長23cm,卷末一段紙長44.5cm。該經原定名“唐人敦煌寫經殘卷”,經查,經文內容為《維摩詰經·弟子品第三》,前、中、后均殘缺。卷首鈐朱文“三千大千”長印和“□國印信”方印。該卷有蟲蛀、破洞、污跡、水漬、折痕。該經卷是1964年四川博物院從私人收藏家劉杰手中收購的,曾被張大千收藏過。
解題:《維摩詰經》簡稱《維摩經》,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凈名經》。 此經系后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寺譯出。但據《開元釋教錄》,此經在中國早有流傳,從東漢至唐初,除鳩摩羅什譯本外,還有7個譯本:1.東漢嚴佛調譯《古維摩詰經》2卷(已佚),2.吳支謙譯《維摩詰經》2卷,3.西晉竺叔蘭譯《異毗摩羅詰經》3卷(已佚),4.西晉竺法護譯《維摩詰所說法門經》1卷(已佚),5.東晉祇多蜜譯《維摩詰經》4卷(已佚),6.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6卷,7.東晉支敏度還曾將支謙、竺叔蘭和竺法護三譯糅合為一名《合維摩詰經》。
此經在敦煌藏經洞文獻中很常見,北京圖書館藏、英藏、法藏、俄藏、北大藏、甘肅藏、上海圖書館藏敦煌文獻{2}中均有此經寫本。
19. SCM.D.02435 唐《優婆塞戒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118.2、高27.9cm。白麻紙,色舊、發黃。烏絲欄,欄高23.5cm,欄寬2cm。用長46cm整紙2張,每紙25行,每行18字。卷首、尾一段紙長13cm。該卷原定名為“唐人吐魯番寫經殘卷”,經核實內容為《優婆塞戒經第五·業品第二十四》,首尾均殘,起“外識已,還置本處”句,止“是故經中說,七種業有”句。書法奇古,無涂改痕跡。有蟲蛀,邊有傷痕。該經卷于1951年陳益廷先生捐贈給四川博物院收藏。
解題:《優婆塞戒經》,北涼曇無讖譯。又稱《善生經》、《優婆塞戒本》。關于《優婆塞戒經》的版本,《歷代三寶記》卷第九記載有10卷、7卷、6卷3種版本。另《佛光山大辭典》還提到有5卷本。現在傳世《大藏經》本為7卷本。敦煌本《優婆塞戒經》發現之后,使人們認識到曾有11卷本流傳。也就是說敦煌寫本中至少有六朝7卷本、隋代11卷本、10卷本、6卷本(或5卷本)4種版本系統。北京圖書館藏、甘肅藏敦煌文獻{1}中均有此經寫本。
20. SCM.D.115956 唐《大智度論卷第十》
SCM.D.115956V 西夏《圣妙吉祥真實名經》
殘片,全長25.5、寬35cm,白麻紙,紙質較為細薄,殘損處當為年代久遠紙張脆朽所致。大部分文字已經殘缺,唯剩8行文字較為完整,紙局部有受潮變黃的痕跡。有烏絲欄,欄高17.7cm,欄寬1.5cm 。正、反兩面均寫有經文,原定名為“唐人寫經殘頁”,正面經文認定為“北魏時期《尊勝陀羅尼經》”;背面經文認定為“系咒語”。經查,以上兩種定名均有誤。正面為《大智度論卷第十》,對比鳩摩羅什譯本,個別字略有不同,起“是故,言一心敬慎以游(彼界)句”,止“是六通”句。編號為SCM.D.115956。
背面為《圣妙吉祥真實名經》,每句七字,起句“具足(智者解)有無”,止句“是獄王主魔(中王)”。與現存《圣妙吉祥真實名經》釋智譯本文字完全一致。編號為SCM.D.115956V。
該寫經殘片的具體來源時間記錄不詳,估計是五六十年代從社會上收購或征集而來的。1963年,啟功先生鑒定認為“此件甚好,又極重要”,并認同我院當年將其正面定為唐代的鑒定結果。
這次整理過程中,我們對這件寫經的正、反兩面經文墨跡進行了對比,發現背面《圣妙吉祥真實名經》墨跡,比正面《大智度論卷第十》墨跡要新、墨濃,且字跡潦草,應是后人所寫。
解題:《圣妙吉祥真實名經》,通稱《文殊真實名經》。該經是密宗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日本東北大學所印的《西藏大藏經總目錄》中,被列在所有密續的第一部,占有顯著而特殊的地位。
此密續的漢譯本在《大正藏》中有以下4種:1.《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2卷),宋施護譯;2.《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2卷),宋金總持等譯;3.《佛說文殊菩薩最勝真實名義經》 (1卷),元沙羅巴譯;4.《圣妙吉祥真實名經》(1卷),元釋智譯。
以上4種譯文,長短不同,主要的共同部分有170頌,前3譯本的頌文譯成每句5字,后譯本為每句7字。漢文《大藏經》中的釋智譯《圣妙吉祥真實名經》一直被認為是元代的譯本,但卓鴻澤先生認為釋智實為西夏時人,故《圣妙吉祥真實名經》應為西夏時期的譯經{2}。筆者以為這種說法是合理的,因而,我們將四川博物院所藏的《圣妙吉祥真實名經》殘卷的時代定為西夏。
21. SCM.D.21598 唐《大般涅槃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420、寬26.5cm。白麻紙,行楷書。烏絲欄,欄高20cm,欄寬2cm,用長49.5cm的整紙24張,每紙25行,每行17字。卷首一段紙長26cm。該經原定名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后經核實應該為《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三》,首缺尾全,起句“迦葉(菩薩白佛言)”,止句“獲得解脫安隱住”。卷末寫“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卷上有批注文字和朱筆劃圈。此卷背面的前、中、后各有幾段題識,主要是對此佛經的品評,字跡潦草,應是后人所寫,但未署題寫人。經卷引首鈐有白文“楊守敬印”、朱文“惺吾海外訪得秘籍”等收藏印。由此可斷定,此經應曾為楊守敬收藏,可能是從日本帶回的。經卷前部有一大塊缺失,其余部分蟲傷十分嚴重,有水漬痕。該經卷于1956年吳宗邦捐贈給四川省博物館收藏的。
22. SCM.D.02422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殘卷
卷軸裝,玉軸心,全長225.9、寬24.8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20.2cm,欄寬2cm。現存整紙4張,紙長56.5cm,每紙29行,每行17字。該經卷原定名“唐人寫敦煌殘經卷”。經查,寫經內容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五十三》,首尾均缺,起句“羅蜜多,不應住四念住”,止句“不應住空解脫門”。經卷上有補痕,少數字跡脫落。裱紙水跡、霉跡較重。該經卷為1951年成都市文化館移交而來,后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王國源鑒定為真跡。
23. SCM.D.02405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769.2、寬25.4cm。白麻紙,色已發黃。烏絲欄,欄高19.7cm,欄寬2cm。現存長55cm整紙14張,每紙29行,每行17字。卷前一段紙長43.5cm,卷末一段紙長22cm。內容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十五》,首尾均全,經卷前部中間有少部分缺失。卷首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十五”、“第二分帝釋品第廿五之一”、“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卷尾也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十五”。卷首原有少許缺失,蟲蛀、水漬嚴重,后重新裝裱,但殘破痕跡可見。此卷由陳益廷于1951年捐贈給四川博物館收藏的。陳國棟 (1879—1954)原名言保,字益廷,四川郫縣人。北洋政府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將軍府騫威將軍,四川陸軍講武堂、保定軍官學堂畢業,川軍將領。1925年任四川鹽運使。兩年后回成都經商、辦學,并進行慈善活動。解放后,將家藏古董、文物、書籍等上萬件捐獻給國家。
24. SCM.D.29122 唐《大方便佛報恩經》殘卷
卷軸裝,存琉璃軸,錦緞包首,有木匣,全長262、寬24.2cm。白麻紙。烏絲欄,欄高20cm,欄寬1.8cm。現存長50cm整紙5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一段紙長12.3cm,有刪改痕跡。經卷原定名為“唐人敦煌血書蓮花經卷”。經過仔細查看后,確認不是血書,因為用血書寫而成的佛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字跡會發黑,而此經上的字跡顏色淡紅,字色比較鮮亮,只有用朱砂,顏色才會經久不衰,故我們判定是用朱砂寫成的。內容為《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二·對治品第三》,首尾均缺,起句“養諸佛,心不疲惓”,止句“若有所須衣服”。卷首下端鈐“唐鴻昌”白文篆書印一方。該卷有破洞多處、蟲蛀痕、補痕。此經由張成孝于1951年捐贈給四川博物院收藏的。
北京圖書館藏、英藏、法藏、俄藏、甘肅藏敦煌文獻{1}中均有此經的寫本。
25. SCM.D.29126 唐《大般涅槃經》卷第七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809.3、寬26.5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20cm,欄寬1.8cm。現存長48cm整紙16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紙殘破,字有缺失,測其最長處為37cm。經查,內容為《大般涅槃經卷第七》,首缺尾全,起句“種種工巧”,止句“必定當知佛法如是不可思議”。卷尾寫“大般涅槃經卷第七”。全卷皆有蟲蛀孔,有水漬痕。卷首背面題箋上寫“敦煌寫經”、“羅叔達捐贈”。入藏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初。羅叔達生平不詳。
26. SCM.D.21597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1275.5、寬26.5cm。竹紙,色舊、黃,易脆。烏絲欄,欄高19.7cm,欄寬1.8cm。現存整紙7張,紙長47cm,每紙28行,每行17字。除此之外,卷首一段紙長47.7cm,卷尾一段紙長45cm。行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首缺尾全,起句“四凈慮清凈”,止句“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卷首上方鈐朱文“歙許芚父游隴所得”長方印,下端鈐朱文“疑盦”方印。卷尾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一十三”和“第一、第二、第三”。卷首上下均有朱文楊守敬收藏章二方。卷尾款署“索閏寫”和“第一□,第二、第三”,背面有收藏人墨書“六朝人索閏寫”。該經卷殘缺不全,遍體蟲蛀,折裂、斷裂嚴重,有水漬、油漬痕跡。
“歙許芚父游隴所得”、“疑盦”印,是徽州收藏大家許承堯的收藏印。許承堯,曾單名芚,字際唐、芚公,號疑庵、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別圃、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等。安徽歙縣人,方志學家、詩人、書法家、文物鑒賞家。曾隨甘肅督軍張廣建入隴,任甘肅省府秘書長、甘涼道尹、蘭州道尹、省政務廳長等職。一生喜愛收藏古物,在甘肅時,收集唐人寫本藏經較多,以后又陸續收藏了少量珍貴書帖和繪畫作品,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遺囑,將所有藏品和手稿捐獻給了安徽省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北7898(師073)和北8143(位36)二文書的尾題中均有“索閏”[4]。索閏為敦煌大族索氏家族成員。
27. SCM.D.02406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殘卷
卷軸裝,存木軸,有木盒,全長572.3、寬20.2cm。白麻紙,已發霉、發黃。烏絲欄,欄高20.3cm,欄寬1.8cm。用長48cm整紙10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一段紙長45cm,卷尾一段紙長44.7cm。卷首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卌一》,卷首背面題簽上寫“敦煌”二字。經文開頭較多破洞和缺失,卷中亦有少部分經文缺掉,卷尾殘缺,尾句“皆由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得”。蟲蛀補痕多處。卷首鈐收藏印三方,白文“惺吾審定”、“宜都楊氏藏書畫印”,“千卷唐鈔萬卷宋槧人家”,均為楊守敬收藏印。此卷為張毅崛捐贈的。
28. SCM.D.29124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殘卷
卷軸裝,存木軸,全長785、寬26.2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20.5cm,欄寬1.8cm。用48cm整紙15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首一段紙長38cm,卷尾一段紙長40cm。內容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八十》,首缺尾全,起句“一切三摩地門清凈”,卷尾署寫經人“索進昌”。卷上有少許墨色涂改痕。此卷有水漬、霉點。該經卷檔案上寫“甘肅敦煌”四字。該卷是四川博物院于1951年征集入藏的。
此寫經人索進昌另見于S.3287V《吐蕃子年(808)沙洲左二將百姓氾履倩等五戶狀上》{1}。
29. SCM.D.02434 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784.4、寬26.8cm。白麻紙。烏絲欄,欄高20.3cm,欄寬1.8cm。用45.5cm整紙17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尾一張紙長36.5cm。行楷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全文,首尾完整。卷首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初分多問不二品 第六十之十二”、“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卷末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經卷有破損、損傷和蟲蛀痕。卷首背面有“川西人民博物館藏品”題簽,并注明是1951年張成孝捐贈的。張成孝,四川大邑軍閥,生平不詳。
30. SCM.D.29127 唐《妙法蓮華經》
卷軸裝,存木軸,全長870、寬25cm。白麻紙。烏絲欄,欄高20cm,欄寬2cm。水跡、霉跡較重。用48cm整紙17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尾一段紙長18cm。墨寫楷書小字,抄寫《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和《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首尾完整。卷尾末行寫“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后無經文。卷首背面有“川西人民博物館藏品”題簽,其上署名該卷來源為1951年成都“文化館交”。卷首鈐有收藏章三方,其中兩方為朱文“疑盦”、“歙許芚父游隴所得”,另外一方字跡模糊不可辨。卷尾押有“唐式遵印”及“重園珍藏”二篆書白文章。卷首微損,全卷受潮起霉,騎縫多脫節。從收藏印上可知,該經卷曾被徽州收藏大家許承堯和國民黨將領唐式遵收藏過。
31. SCM.D.02409 五代《大般涅槃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有木匣,全長908.5、寬19.5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20cm,欄寬2cm。用48cm長整紙19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尾一段紙長10cm。楷書《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首缺尾全,起句“住菩薩眼見”,止句“欲見如來應當依是二種因緣”)及《大般涅槃經卷第廿八》(首全尾缺,起句“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止句“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兩卷之間沒有過度標題,內容連寫。卷尾雖寫“大般涅槃經卷第廿八”,但經過核對,經文后半部內容沒有寫完,缺一部分。經文卷首有二行文字大部分缺失。該經為陳益廷于1964年捐贈給四川博物院收藏的。
32. SCM.D.02403 五代《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卷軸裝,存玉軸,有木匣。全長740、寬19.5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19.7cm,欄寬1.8cm。用47cm長的整紙15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尾一張紙長37.5cm。引首鈐有“敦煌縣□□□”印一方。卷首寫“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八”,卷尾寫“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五”,首尾完整。卷尾款署“菩薩戒弟子尼智行受持”。有蟲蛀、水漬。該卷為劉叔固于1951年捐贈給四川博物院收藏的。
題解:《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陳月婆首那譯,略稱《勝天王般若經》,七卷。北京圖書館藏、英藏、俄藏、北大藏敦煌文獻{2}中均有此寫經。
33. SCM.D.115758 宋《妙法蓮華經》
卷軸裝,軸心已不存,全長932.2、寬19.9cm。白麻紙。烏絲欄,欄高20cm,欄寬1.8cm。用48.5cm的整紙19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末一段紙長21cm。卷首寫“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經卷內容為《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妙法蓮華經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和《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首尾均全。卷末寫“妙法蓮華經卷第七”,款署“己未八月 日□送真寫”。微殘,破損。20世紀60年代初由四川博物館院征集,具體來源不詳。此卷被張大千的裱畫師劉紹侯鑒定為宋人寫經。
宋代960—1279年共有五個己未年,即:北宋天禧三年(1019),北宋元豐二年(1079),南宋紹興九年(1139),南宋慶元五年(1199),南宋開慶元年(1259)。關于藏經洞封閉的具體年代,雖然目前學術界仍存在分歧,但是基本認為應在曹氏歸義軍晚期。因而,若此《妙法蓮華經》確為宋人寫經,那么尾題“己未”應為曹賢順時期的北宋天禧三年(1019)。
34. SCM.D.116975 宋《妙法蓮華經》殘卷
卷軸裝,缺軸心,全長682.3、寬26.2cm。黃麻紙。烏絲欄,欄高21cm,欄寬1.8cm。用長42.5cm整紙16張,每紙25行,每行17字;卷首一段紙長37.5cm,卷尾一段紙長30cm。內容為宋人寫《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首缺尾全,起句“得無量安隱快樂”,止句“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該經卷殘、破,水跡嚴重。此卷經張大千的裱畫師劉紹侯先生鑒定為宋人寫經。
35. SCM.D.29125 宋《大般涅槃經》
卷軸裝,存石質軸心,全長930、寬24.5cm。硬黃紙。烏絲欄,欄高22.2cm,欄寬2cm。用48.5cm整紙18張,每紙28行,每行17字;卷末一段紙長36.5cm。卷首寫“大般涅槃經壽命品第一”,卷末署“大般涅槃經卷一”。該卷除卷首極少數幾個字被蟲食掉外,其余首尾較完整。卷尾鈐篆書白文“唐式遵印”及“重園珍藏”二印記。有水跡,蟲蛀,邊缺。卷首背面題簽上有收藏人寫“五代日本人寫經”,又在“川西博物館藏品”題簽上寫“敦煌寫經”。該經究竟是中國經生所寫,還是日本人所寫,還需今后有待進一步考證。
從收藏印中我們可知,此經曾被國民黨陸軍上將唐式遵收藏。“重園珍藏”印,尚不知是何人用印。該經卷是1951年成都市文化館移交給四川博物院收藏的。
36. SCM.D.103876a 宋《大宋新譯三藏圣教序》
SCM.D.103876b 宋《毗婆尸佛經》卷上
卷軸裝,存木軸,全長446、寬26.5cm。白麻紙。烏絲欄,欄高20.8cm,欄寬1.8cm。用52cm整紙6張,每紙30行,每行17字;卷首一段紙長48cm;卷尾一段紙長43cm。卷首背面題簽上有后人題寫的“毗婆尸佛經”。卷首寫“大宋新譯三藏圣教□□□□□□御制”,緊接其后有五行字的下半部分字跡有缺失,其余均完好。經查,內容為《大宋新譯三藏圣教序》,編號為SCM.D.103876a。
序后接經名“毗婆尸佛經卷上”一行,次行小字題“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 法天奉 詔譯”。首尾完整。經文尾部寫小字17行,羅列出譯經人員:
較會藏經字學沙門臣 云勝 證義
講法華經因明論賜紫沙門臣 歸者 證義
講法華經百法唯識論正法大師賜紫沙門臣守遵證義
講法華經百法論演教大師賜紫沙門臣 知則 證義
講維摩經百法論演教大師賜紫沙門臣 惠超 證義
應制慧通大師賜紫沙門臣 智遜 證義
講百法論明信大師賜紫沙門臣 守巒 證義
梵學賜紫沙門 臣 惟凈筆校
梵學傳大教明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含遵 筆校
梵學傅大教通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清沼 筆校
講維摩上生經百法論宣教大師賜紫沙門臣 惠達綴文
左街副僧録智照大師賜紫沙門臣 惠溫 證義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傅法大師臣 施護 證梵文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法賢 證梵義
西頭供奉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監譯□臣 張美
殿頭高品宣德郎檢校太子賓客守內侍省內謁者監□侍御史飛騎尉監譯□臣 楊繼詮
中散大夫守石諫議大夫柱國賜紫金魚袋臣 張洎 潤文
大宋淳化二年十月 日進
經卷首尾基本完整,編號為SCM.D.103876b。
卷首鈐有朱文“惺吾海外訪得秘籍”,白文“楊守敬印”、“楊德承印”等三方收藏印。其后寫“毗婆尸佛經卷”,首尾均全。卷首經文中押有朱文“讀杜草堂”方印。該卷首段殘缺十余字,后端邊多殘破,蟲傷較重,有水漬痕。檔案上注明:“此經系楊守敬在日本明治變法時購回者。”該卷卡上注明來源是上世紀70年代末由“成都東城區”移交給四川博物院藏的。“讀杜草堂”印,是日本著名藏書家寺田望南的藏書印。由此可知,此經卷原為日本人寺田望南收藏,后由楊守敬從日本帶回國內。
解題:《大宋新譯三藏圣教序》為宋太宗御撰。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中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寫本{1}。
《毗婆尸佛經》,宋法天譯,共二卷。該經是談過去七佛的經典之一,詳細敘述過去七佛中第一佛毗婆尸佛的傳記。據《大中祥符法寶錄》記載,該經譯于宋淳化元年(990)十月,譯經隊伍與此寫經的記載基本一致。
四川收藏的敦煌藏經洞寫經,之前大多被籠統定名為“敦煌寫經”,沒有確切的定名,本次整理確認寫經有《大般涅槃經》10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9件、《妙法蓮華經》6件、《大智度論經》3件、《大方廣佛華嚴經》1件、《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1件、《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1件、《維摩詰經》1件、《優婆塞戒經》1件、《毗婆尸佛經》1件、《大宋新譯三藏圣教序》1件、《菩薩瓔珞經》1件、《大方便佛報恩經》1件、《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1件、《圣妙吉祥真實名經》1件、唐善業泥像拓本1件。
敦煌文獻,署有寫經人或紀年者為數不多,四川博物院藏經中有紀年的共5件,分別為:SCM.D.115189為“(南朝宋)永初二年(421)法善供佛”;SCM.D.37517為 “(隋)大業三年(607)”;SCM.D.02407為“丙子之歲”;SCM.D.115758為“己未八月日(北宋天禧三年,1109)”;SCM.D.103876 為“大宋淳化二年(991)十月”等。
這批藏經中有寫經人的共9件,分別為SCM.D.115189為“永初二年法善供佛”、SCM.D.37517“大業三年三月十五日佛弟子蘇七寶為亡父母敬寫大智度論經一部……”、SCM.D.02411“菩薩戒弟子蕭大嚴敬造”、SCM.D.02407“丙子之歲佛成道日二冊子補寫玉心堂上書烏畢”、SCM.D.9124“索進昌”、SCM.D.21597“索閏”、SCM.D.02403“菩薩戒弟子尼智行受持”、SCM.D.115758“己未八月日□送真寫”、SCM.D.103876卷尾的僧人和官員等。
此外,SCM.D.02404、SCM.D.142666兩件寫經上有“凈土寺藏經”印,豐富了我們對敦煌凈土寺藏經的認識。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這批敦煌寫經為我們研究敦煌佛教文獻、敦煌佛教史、敦煌大族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同時,這批寫經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增加的鑒藏印、題跋也為我們研究敦煌文物的收藏、流散等問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參考文獻:
[1]馮培紅,白雪.略論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東晉南朝文獻[J].東南文化,2011(2).
[2]方廣錩.敦煌遺書與奈良平安寫經[J].敦煌研究,2006(6).
[3]鄧代昆.喬大壯和寒香館藏《華陽喬大壯先生書札[J].成都文物,2006(1).
[4]敦煌研究院,施萍婷,邰惠莉.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0:54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