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中世紀的中國,西北方言是漢語重要的一支。它在廣大的西北地區使用,在中國與中亞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敦煌、吐魯番及中亞各地發現的古藏語、粟特語、于闐語和回鶻語等古語中所包含的大量漢語詞匯,無一例外地表現出西北方言的特點。但是如果考慮該方言分布之廣,就可以想象其中產生了較多的變體。關于西北方言的下位變體,由于缺乏可靠的音韻材料,向來沒有受到足夠關注。藏文對音、回鶻字音、西夏語等材料表明,古代西北方言中確實存在一些十分明顯的變體。
關鍵詞:西北方言;下位變體;藏文對音;回鶻字音;西夏材料
中圖分類號:H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2-0100-03
一
在中世紀時期的中國,西北方言被視為組成漢語的一種重要語族。這種方言在西北地區廣泛使用,作為中國和中亞之間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敦煌、吐魯番及其他中亞等地發現的吐蕃語、粟特語、于闐語、回鶻語等古代中亞語言文獻中出現了大量的漢語詞匯,從中可以看到那些文獻一般都表現了西北方言的特點。不過,考慮到說西北方言的地域廣大,就可以想象其中一定產生了相當多的變體。遺憾的是,這種變體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對此不夠重視的原因是,這種方言的語音系統缺乏可靠的音韻材料,除了以下少數幸運的之外:
(1)10世紀河西方言(敦煌): 由于吐蕃文和于闐文中使用了漢語文獻,當地人為漢字作了注音,可以據此為這個語音系統溯源[1]。
(2)漢字的回鶻語發音:這廣泛使用于9到14世紀的回鶻汗國中。這種回鶻語發音是基于各種西北方言的,但又與河西方言的發音略有不同[2-5]。
(3)12世紀西夏王國里所操的漢語方言:學者們已經嘗試用西夏—漢雙語字表《蕃漢合時掌中珠》重構這種方言的語音系統[6-9]。
除了上述材料以外,還包括下面的材料:
(4)這種方言反映在823年漢蕃條約碑(即《唐蕃會盟碑》)的轉寫中。這種轉寫顯示的是長安標準語的語音系統,可以認為長安方言是西北方言的一種。
在本文中,筆者旨在指出古代西北方言中存在系統的、重要的變體。
二
那么,古代西北方言的主要語音特點是什么呢?我們可以考慮把以下兩個作為其中最顯著的特點:(1)鼻輔音聲母的非鼻音化,m-、n-、η->mb-、nd-、ηg-;(2)鼻韻尾的消失或弱化,-m、-n、-η。像濁音聲母的清化、塞音韻尾(如入聲韻尾)的消失、一系列音節韻母的合并等變化,和其他的因太細微而沒有被認識到的差異,都不能當作是西北方言的特點。因為在其他方言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特點。然而,濁音聲母的清化值得我們注意。一般來說,所有的北方官話濁音聲母的清化模式應該遵循同樣的規則。平聲的濁音聲母系列變為送氣清塞音,而其他聲調(上、去、入聲)則變為不送氣清塞音。基本規則概括如下:
三
考慮到現代方言的材料,我們認為上面提到的普遍化的濁音清化模式似乎是有根據的。這種模式同樣也適用于古代西北方言嗎?在試著重構10世紀河西方言的語音系統時,筆者偶然發現有兩個獨立的材料,他們的模式相互矛盾。第一個是藏文書寫的漢語佛教文獻《大乘中宗見解》(T),另一個是用于闐文寫的漢語佛經《金剛經》(Kbr)。這兩個材料都可追溯到10世紀;而且,如果不考慮聲調的差異,可以認為他們用不送氣清音來表示所有的濁音系列。如前所述,其他所有材料都表現出了正常的清化模式。然而,根據大多數材料中顯現的系統來重構河西語音系統似乎是準確無誤的。不過,面對這兩種文獻中發現的反常模式,我們不可避免會對假設在10世紀河西地區存在一種不合規范的方言而猶豫不決。眾所周知,客家話是與這一描述擬合的方言之一。據袁家驊的研究,江蘇省的一些方言,如南通、如皋、泰州等地的方言中也顯示了相似的模式[10]。我們能在山西省聞喜方言的白話層里發現相同的模式[1]73, 這在今天的西北方言中是一個非常罕見的例子。然而,這種相似僅限于聲母*b-這一例。值得注意的是12世紀的語音系統。龔煌城、李范文成功地用西夏——漢雙語字表《掌中珠》重構了西夏王國所說的漢語方言,表現出與上述完全相同的清化模式。盡管在重構的方言系統方面,龔氏和李氏的研究還存在著差異,但是,就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而言,他們已經達成了共識。12世紀西夏王國所操的這種方言,時間和空間上最接近上文提及的兩種材料。雖然我們還不能認為那些材料反映了存在于西夏王國漢語方言的前身,但是我們研究結果的證據,卻支持在10世紀河西地區可能存在某一方言。這種方言中四個聲調的古代濁塞音和塞擦音全部變成了不送氣清音。
四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古代濁音聲母因四個聲調的不同而分為兩部分,這是一個與現代漢語北方話共有的重要特點。然而,這與古代西北方言情況并不相同。古代的方言似乎已經產生了許多變體。而且,以存在像我們見到的那樣一個重要變體為理由,我們甚至可以懷疑是否存在統一的古代西北方言。“古代西北方言”這個概念,可能是一個受現代漢語方言分類影響的錯誤觀念。上古和中古時期西北地區漢語方言的歷史發展也許比我們所想象的更為復雜。基于回鶻語發音的漢語方言的語音系統與10世紀河西方言十分相似,但是二者的確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也存在著分歧。因此,漢語方言可能存在另一種變體,生活在吐魯番盆地的中國居民們持續不停地使用著這種變體。深入研究該問題所能使用的材料極其有限,這使得我們離全面研究古代西北地區所有方言的距離還很遙遠??紤]到這些因素,目前我們所能做的是通過相關材料的研究和可靠證據的積累來探討語言變體。
譯者注:本文英文原題為“Phonological Variation among Ancient North-Western Dialects in Chinese”,刊于波波娃(Irina Popova)、劉屹主編《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的研究視角與問題(Dunhuang Studies: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rch)》,圣彼得堡,2012年,第249-250頁。
參考文獻:
[1]高田時雄.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言[M].東京:創文社(東洋學叢書),1988:33.
[2]高田時雄.ウイグル字音考[J].東方學,70,1985:134-150.
[3]高田時雄.ウイグル字音史大概[J].東方學報,62,1990:329-343.
[4]吉田豐.ソグド文字てされた漢字音[J].東方學報,66,1994:271-380.
[5]莊垣內正弘.ウイグル文字音寫された漢語佛典斷片について—ウイグル漢字音の研究[J].言語學研究,14,1995:65-153.
[6]龔煌城.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聲母問題)[C]//龔煌城著.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2002:243-28.
[7]龔煌城.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尾問題)[C]//漢藏語研究論文集.2002:282-330.
[8]龔煌城.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母系統的構擬[C]//漢藏語研究論文集.2002:331-377.
[9]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10]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