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大學外語教學改革開始啟動并逐步深入。面對新形勢,大學英語教師只有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才能順應改革趨勢。教師的知識結構可以歸納為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教師要有目標、有方向地優化本體性知識,全面補充條件性知識,進一步凝煉和積累實踐性知識,整體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以便完成自身轉型和推動英語大學教學改革的順利完成。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G40-0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239-02
一、綜述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對外語人才需求的變化和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始啟動并逐步深入。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版)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的教學目標[1],各個高校也都不斷致力于革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大學英語教學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教學主體,大學英語教師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面對逐步提高的教學要求和學生英語水平,大學英語教師以怎樣的態度和行為去面對,決定著其生存狀況,更決定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敗。大學英語教師只有積極優化其知識結構,才能順應改革趨勢,完成角色轉變,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知識結構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 年代的國外,研究者對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歸納。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舒爾曼(Shulman)提出的教師應必備知識體系,包括七個方面:一般教學法知識、學科內容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關于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知識、關于教育情境的知識和關于教育目的與價值的知識[2]。國內的有關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林崇德等學者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把教學歸為認知活動[3]。衷克定等人基于功能角度,把教師知識歸為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4]。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所講學科的知識。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相關教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技巧。就外語教學而言,我國學者也對外語教師的知識結構進行了相關研究。劉潤清、戴曼純、王守仁、文秋芳和陳國華等學者都強調,外語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及語言學知、教育及教育心理學知識還要具備計算機等現代化輔助教學知識[5]。劉家鳳、鄢章榮將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的知識結構進行了總結,認為大學英語教師應具有的本體性知識是英語教師特定的學科知識與跨學科知識。 條件性知識是指相關教育學知識與心理學知識,包括先進的教育理念;實踐性知識則指在外語教學活動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6]。教師的知識結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也制約著教師的發展空間。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還欠合理,面對新形勢,大學英語教師要迅速梳理和優化其知識結構,以確保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和教師自身的順利轉型。
二、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
(一)有目標、有方向的優化本體性知識
作為語言,英語這門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復雜性。其專業知識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基本知識,又包括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技能,也涵蓋了語言學知識。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教學要求的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單純的傳授語言知識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該首先要調整其專業知識結構。大學英語教師要在夯實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和深化語言學知識的學習,從更深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探索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方法,以便完成培養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目標。
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的外語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針對培養復合型人才,將英語語言知識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專門用途英語(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簡稱ESP) 將逐步成為外語教學的重心,這是大學英語改革的趨勢。因此,大學外語教師要盡快擴展跨學科知識,根據自身情況和所處環境,有目標、有方向地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以英語語言知識為基礎,擴展其他專業知識,開創專業發展的平臺和空間。
(二)全面補充條件性知識
由于各種原因,我國非師范專業畢業的大學英語教師占一定比例,而且,許多教師都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因此,有關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條件性知識在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中長期處于劣勢地位。條件性知識對于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教學過程成看做知識傳輸的過程,那么條件性知識就相當于運輸工具,對其掌握情況決定著教師如何快速有效地向學生進行知識輸出。尤其英語教學涉及語言、技能、文化等多方面,聽力、閱讀、寫作等多課型,如果沒有深厚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知識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作為支撐,知識的傳輸只會流于表面,不會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隨著教育環境的日趨復雜,教學過程已經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管理過程,條件性知識為教學活動的展開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教學活動的進行提供了保障,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高度。因此,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要認識到條件性知識的重要性。全面加強條件性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并與教學實踐和科研相結合,使之成為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支撐。
(三)進一步凝煉和積累實踐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經驗積累和總結。作為基礎課教師,大學英語教師一般都承擔相對較多的教學任務,因此,理論上講,實踐性知識應該在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中占優勢。然而,面對有待提高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大學英語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凝煉實踐性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技巧,但往往疏于對其歸納和總結,使之缺乏系統性。加之教學任務重、教學常常缺少創新,也阻礙了實踐性知識的進一步積累。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管理過程,教師就是管理者。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教學目標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決定著英語教學模式將日趨自由化、靈活化,使教師的課堂管理難度也會加大。因此,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將對教學活動起著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更加開放和自由的教學模式也會對大學英語教師現有的實踐性知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對新形勢,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不斷凝煉原有的條件性知識,對其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將其充分應用于教學活動中,使之長期處于激活狀態,隨時促進教學活動。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創新,嘗試新方法、新策略,以積累新的實踐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是優質教學的重要保障,使指導教師能夠在日趨復雜的教學環境中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靈活的教學策略掌控教學活動。
三、結論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既是改革的對象,又是改革的推動力量。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是推動教學改革和教師自身發展的根本途徑。本體性知識是教師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條件性知識是支撐;實踐性知識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構成了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對大學英語教師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只要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以清晰、明確的思路,有條不紊地梳理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就能夠順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趨勢,變被動為主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2007.
[2] 徐曉梅,李婭琳.高校英語教師多元化知識結構的構建與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7).
[3] 林崇德.教育與發展:創新人才的心理學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衷克定,申繼亮,辛濤.論教師知識結構及其對教師培養的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1998,(3).
[5] 肖茜尹.大學英語教師知識構成探析[J].時代教育,2011,(3).
[6] 劉家鳳,鄢章榮.新形勢下的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素質培育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12).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