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天然屏障之一,也是我國主要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天保二期工程”實施后,森工林區轉變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保護為主的經營發展方式成為必由之路。運用SWOT分析法對黑龍江省森工國有林區經濟結構所具有的優勢、劣勢,所面臨的機遇、挑戰進行了分析,明確黑龍江森工林區經濟要向綠色經濟結構模式進行轉型,并提出科學發展和經濟轉型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轉型;SWOT分析;“天保二期工程”
中圖分類號:F326.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58-02
2000—2010年,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實施。工程實施10年來取得的成果遠遠超出預期效果,森林資源恢復性增長,生態狀況明顯好轉;職工收入明顯提高,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減輕了企業負擔,促進了森工企業改革;生態意識深入人心,社會影響不斷擴大。這一時期,實現了森林資源由過度消耗向恢復性增長轉變,生態狀況由持續惡化向逐步好轉轉變。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天然屏障之一,也是我國主要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對于維護流域生態平衡、保護國家糧食和木材資源安全、保證當地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基于“天保一期工程”取得的效果和天然林資源的重要性,國家決定延長“天保工程”實施的期限,繼續實施“天保二期工程”(2011—2020年),其主要任務是:進一步調減木材產量、繼續強化森林管護、加強森林資源培育、保障和改善民生[1]。這無疑對以采伐為主的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的經濟結構提出了轉型要求。
一、經濟轉型的界定
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經濟轉型是轉換現有經濟模式,從主要依賴耗竭性資源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結構轉向依賴非耗竭性資源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結構[2],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森林資源、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資源價值為特征的綠色經濟模式。所以,不僅要對森林采伐業進行替代,同時對民生改善、體制機制問題、生態保護等都應納入其界定的范圍。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模型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的。SWOT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strength)和劣勢(weakness)、外部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通過調查分別羅列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按照控制或減弱不利因素影響,從自身優勢出發,運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該方法具有使用簡單、直觀,并能與對問題解決緊密相結合的特點,所以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經濟、社會等領域[3]。
三、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經濟轉型的SWOT分析
“天保二期工程”實施后,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較上期下調了78.7%,森工林區轉變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保護為主的經營發展方式成為必由之路,針對林業轉型已經提出了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的思想。近年來,無論是在認識高度和理論準備上,還是在實際工作中,都將這種轉型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前,圍繞經濟社會轉型和現代林業建設,需要更深入認識和研究實施“綠色發展”問題,進一步強化綠色經濟結構、綠色發展模式在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的作用[4]。以下通過運用SWOT分析法對黑龍江省森工國有林區向綠色經濟結構模式轉型進行研究,從而確定森工企業科學發展和經濟轉型的路徑。
四、后天保時期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經濟轉型路徑的選擇
通過SWOT模式分析(表1)可以對森工林區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的自身優勢、劣勢有所發展和改進,外部的機遇和威脅有所把握和警惕,以便能正確地選擇轉型的路徑。分析后得出路徑選擇的核心內容是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改善民生、技術創新、深化體制和機制改革,以求得市場化和生態化相平衡的綠色經濟模式。
(一)加強生態建設,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根據森林主導功能不同,采取集約經營方式,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針對森工林區林分質量偏低的情況,應積極加快后備資源的培育,通過采取人工造林、中幼齡林撫育、森林改造培育的經營措施,以提高森林質量。同時,在充分考慮生態的可承受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條件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物經濟,逐步實現由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型,由粗放型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型,由單一的林木經濟向多元的復合型經濟轉型,由過度消耗木材資源向綠色低碳環保型經濟轉型,建立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林區經濟體系。
(二)升級與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項目建設
積極培育和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的接續和替代產業,向發展生態主導型產業轉型,以發展產業項目增強林區經濟內生動力。綜合考慮資源開發階段、國家政策及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科學選擇有利于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對哈木器實木家具、柴河林業局的堅果食品加工、迎春林業局的糧食儲運加工、蜂產品加工等大項目要加快推進速度。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布局,以木材生產為基礎,通過橫向和縱向延伸發展第二產業;以現代農業為切入點,發展種植養殖業、森林食品業、北藥加工業、清潔能源業等產業。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現代物流、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集中力量建設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并爭取一批園區上升為省級、國家級開發區。
(三)改善民生,促進新型林區建設
堅持轉型發展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減少轉型過程對群眾生產生活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實施創業工程,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決利益分配問題。實施城鎮化和產業化“雙輪驅動”戰略。以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林區生態城鎮體系和發展城鎮林業新型產業化集群,作為拉動轉型發展、改善民生狀況的載體。
(四)淘汰落后技術,采用高新技術,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
在轉型過程中,淘汰粗加工、技術落后的產業,對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提高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產成品向精深、高附加值發展,提升產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林業發展方式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林業科技與經濟的融合,把轉型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之上。
(五)創新制度與管理,擴大對外開放程度
黑龍江森工林區經濟在轉型過程中,要繼續深化林業改革,力求促進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創新,逐步建立起觀念先進、決策科學、管理高效、以人為本的現代企業運作模式,對企業管理體制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要把傳統管理方法與現代企業管理相結合,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操作規范和崗位職責,實現管理系統由慢向快、由低向高逐步提升,形成科學的管理體系;要根據林區轉型發展的需求,超前培養和引進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5]。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在開放中尋求轉型資金、市場、人才,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促進經濟轉型。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2011.
[2] 劉曉園.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分析[J].管理研究,2010,(6).
[3] 馬素偉.基于SWOT分析法的城市旅游發展研究-以淮安市為例[J].淮陰工程院學報,2009,(18).
[4] 劉東生.林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轉型[R].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010.
[5] 張宏娟.提升山西煤炭產業競爭力的幾點建議[J].山西焦煤科技,2009,(4).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