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民間借貸作為一種非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民間借貸行為的不規范對正規金融和實體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民間借貸有問題,又為民間所需,因此,強化和完善對民間借貸行為的規范是我國經濟發展刻不容緩的任務。
關鍵詞:民間借貸;法律體系;監管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52-02
一、民間借貸的含義
所謂民間借貸,一般是指直接發生在金融機構之外的個人、企業、其他經濟主體及其相互之間的資金借貸行為。隨著商業銀行集約化經營趨勢加強,中小企業特別是縣域及以下中小企業取得銀行貸款的難度增加,資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而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和個人財富逐步積累,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趨勢明顯。在此背景下,我國民間借貸日趨活躍,借貸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民間借貸已成為企業和個人獲得生產、生活資金來源的一條重要借貸渠道,在補充正規金融、推動經濟較快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二、民間借貸的利與弊
民間借貸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有其必然性。它在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資渠道、充分使用社會閑置資金、調整經濟結構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但同時也存在負面作用。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民間借貸有可能干擾正常的金融秩序,沖擊正常的金融市場。民間借貸不加控制往往會演變成高利貸或非法集資,不僅干擾了國家正常利率政策,而且會影響區域金融穩定。
第二,民間借貸有可能影響國家產業政策。民間借貸具有自發性,不受國家宏觀調控,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從而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
第三,民間借貸缺乏足夠的風險控制,有可能造成債務糾紛,引發社會矛盾。鑒于當前的經濟危機,國家采取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鼓勵投資,民間借貸的現象也越來越多。由于民間借貸不規范,民間借貸主體的防范風險意識普遍較弱、民間借貸手續簡單、缺乏足夠的風險控制、催收手段不規范等都極易引起債務糾紛、矛盾升級、滋生犯罪,釀成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針對民間借貸制定較為系統的法律法規,避免民間借貸由于監管失控導致的弊端,使民間借貸在最佳層面上發揮出作為正規金融有益補充的作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三、目前我國民間借貸的有關法律規定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調整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定還不夠規范,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調整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定少而分散,不成體系。一些法律規范內容相互沖突。由于“宜粗不宜細”的立法指導思想、“政出多門”、立法技術欠缺等原因,法律之間缺乏協調性、統一性和邏輯性,導致對于同一行為可能因依據不同而評價結果大相徑庭。
第二,缺少對民間借貸的專門立法。我國目前對以放貸為主業的民間借貸主體及其資金來源、業務范圍、風險控制機制等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不能滿足規范和引導多種民間借貸活動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部分調整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定不夠明確,缺乏可操作性,民間借貸的合法性判斷標準模糊。合法的民間借貸與非法的民間借貸都具有融通資金并給予利益回報、雙方當事人均為非金融企業或個人等共同特點。由于《刑法》和《取締辦法》缺乏可操作性,實踐中難以準確把握合法民間借貸行為與非法金融的界限,導致民間借貸存在制度性風險,成為懸在民間借貸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例如,法律法規對區分正常的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等規定不詳,導致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合法民間借貸與非法民間借貸的界限。
四、完善我國民間借貸法律體系的建議
(一)制定有關民間借貸的單行法規,并充分發揮現行法律規范的作用
目前,我國民間借貸按放貸主體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專門從事放貸業務或者以放貸業務為主業的放貸人與借款人之間發生的借貸行為,如汽車貸款公司、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小額貸款公司等與借款人之間的借貸行為;另一類是發生在個人之間的、企業之間的零散的自發性民間借貸活動。對這兩類民間借貸活動應當根據現實的法律基礎進行不同的規范。
首先,制定有關民間借貸的單行法規,規范和引導專門從事放貸業務或者以從事放貸業務為主業的放貸人的行為。從國際經驗來看,隨著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之外,基本上都允許放貸人進行專業的放債活動。對于這類放貸主體,國際上存在兩種立法模式。一種是多數國家和地區采取的單獨立法模式,以專門的法律嚴格規范放貸主體的借貸行為。如英國的《放債人法》、日本的《放貸業務法》、南非2007年開始生效的《國家信貸法》等。另一種是分散立法模式,指在消費者保護法及有關民事、刑事法律中分別對民間借貸進行規范。根據我國國情,我國應當采取單獨立法模式,制定單行法規,規范此類民間借貸主體的借貸行為。在單行法規具體條款制度的設計安排上,應當明確整部法規的價值取向及立法宗旨是促進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即為促進民間借貸的發展而規范,把發展放在首位,為發展而規范,制度的安排應當體現出對民間借貸的疏和導,而非管和堵。因此,在對于直接影響民間借貸生存和發展的有關市場準人條件、利率水平以及稅收政策等幾個主要問題上,應當體現寬松、優惠的導向。法規中還應當合理確定民間借貸主體的業務范圍,規范放貸資金的來源,明確要求放貸主體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并明晰單客戶放貸比例、資產負債比例、計提風險準備金等風險管理要求,建立放貸主體市場退出制度,明確放貸主體的法律責任等。通過上述單行法規,完善民間借貸主體制度,拓寬民間資本進人金融市場的渠道,對私募基金、地下錢莊、貸款中介機構等放貸組織進行整合規范,使之合法化、公開化。
其次,其他有關法律規定為民間借貸提供了合法性基礎,應當繼續發揮其調整作用。對于發生在個人之間的、企業之間的零散的自發性民間借貸活動,只要不涉及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就應按照“法不禁止即可為”的原則,由當事人依據《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和《擔保法》等法律,按照意思自治原則處之。
(二)修改完善有關配套法律規定,加強法律體系的協調性
一是明確界定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的標準。修改《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明確界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行為、非法集資行為的構成要件,取消對“非法發放貸款”的限制,明晰與合法民間借貸行為的界限。民間借貸合法與否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判斷:從資金來源來看,合法的民間放貸人一般以自有資金或者其他合法渠道獲得的資金從事借貸活動;非法的民間借貸其資金往往來源于國外熱錢或者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甚至犯罪所得。在形式上,合法的民間借貸表現為一對一(一個放貸人對一個債務人)、一對多(一個放貸人對多個債務人)。對于多對一(多個債權人對一個債務人)的借貸,則往往涉嫌非法集資或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在主觀目的上,合法的民間借貸一般是用于生活需求或者生產經營急需資金,而非法集資者的目的多為將資金據為己有、非法牟利。在償還方式上,合法的民間借貸一般是以貨幣形式償還借款,而很多非法集資借助實物或者權利證券等形式進行利益返還。其次是廢止《貸款通則》中有關禁止非金融企業之間借貸的規定。
二是加快民間借貸信用體系建設。依托現有的征信系統,將民間借貸信息納入征信體系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強制規定民間借貸的雙方承擔的職責和權利,讓民間借貸的運作更加透明化,防止出現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用風險、道德風險。同時,加強科學投資、法治宣傳,提高民眾的風險意識,法律意識、證據意識,警惕意識,減少無憑無據的借貸現象,將民間借貸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三)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制定與民間借貸利率相關的管理條例
利率的變化反映了市場的供求關系,現行民間借貸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的規定并沒有理論和現實的依據。民間借貸利率既應該是市場化的,又應該是有限制的,因此只有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充分考慮了不同地域的市場供求關系、經濟發展水平,并權衡政策導向等因素,以此來規定民間借貸利率的上限,才可以合理地引導社會資源的配置,同時壓縮不合理民間借貸的生存空間,防止高利貸的出現。
(四)完善民間借貸監管法律制度,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管理力度
明確民間借貸有關管理部門的職責。要吸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加強對放貸人金融創新的監管和對消費者的保護,防范金融風險。明確對于放貸人的登記管理和民間借貸廣告宣傳的監管,進一步明確相關監管部門在打擊、防范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非法民間借貸中的職責。建立民間借貸監測制度、民間借貸統計信息共享機制和信息披露機制,及時地將有關信息向社會公布,以便于相關人員準確掌握相關信息,作出正確決策。
結語
雖然民間借貸不是整個金融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對我國金融與經濟的發展還是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從改革和發展的高度來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不管是行政執法部門還是制定規范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重要的還是對其引導,使民間借貸在一個良好的秩序之下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立先.我國民間借貸法律風險及防范路徑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0,(1).
[2] 楊彩林,楊惠益.我國民間金融蓬勃發展的原因及其對經濟的影響[J].武漢金融,2011,(9).
[3] 張書清.民間借貸的制度性壓制及其解決途徑[J].法學,2010,(9).
[3] 李煒.關于制定民間融資法規的思考[J].當代經濟,2009,(2).
[4] 梁婧.民間借貸規范研究[J].商業經濟,2009,(8).
[5] 章和杰,孟宇斐.參考臺灣經驗規范地下金融[J].金融工作,2010,(7).
[6] 錢思佳.關于民間金融規范化問題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9,(3).[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