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秦皇島市實際情況,運用協調發展度理論,對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狀況進行定量評價。結果表明: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屬于中等協調發展類中的經濟滯后型。分析了秦皇島市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應加強科技研發和創新,充分發揮秦皇島海洋資源和旅游資源優勢,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秦皇島;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度;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80-02
協調發展度是度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標,反映了區域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水平。近幾年,國內學者對城市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1-5]。2011年12月河北沿海地區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而秦皇島是河北省沿海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開展對秦皇島市環境與經濟發展狀況評價與分析,探討協調發展的思路和對策,以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對實現河北沿海地區發展戰略目標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秦皇島市發展概況
(一)秦皇島市經濟發展概況
2011年,秦皇島市生產總值達到1 064.03億元,比2010年增長1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 489元,同比增長1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3.22億元,同比增長15.6%。秦皇島市的四大支柱行業食品加工、玻璃制造、金屬冶煉及壓延、裝備制造完成增加值233.82億元,同比增長達16.2%;港口吞吐量完成2.88億噸,同比增長9.4%;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15.1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94.45 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3.49億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86.64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6%、17.8%、17.2%、23.6% 和20.3% 。秦皇島市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10年的13.6:39.5:46.9,調整為2011年的3.3:39.4:47.3。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71.8億元,占GDP 7.72%;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85億元,占GDP 26.8%。
(二) 秦皇島市環境概況
2011年,城市空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以上天數達353天,在河北省保持領先水平。主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Ⅱ類標準,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為100%。秦皇島市主要7條河流水質達Ⅲ類斷面比例為73.5%,但賈河和飲馬河污染嚴重,均為Ⅴ類水。秦皇島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基本達到功能區水質要求,但有赤潮發生。
二、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程度評估
(一) 指標體系及數據處理
根據綜合性、代表性、合理性和現實性原則,在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各選取6個指標反映2010年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發展現狀,構建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為消除各指標數據量綱不統一的影響,對原始數據采用目標值指數法[6]進行標準化處理。對于正向指標,即指標值越大越接近目標值,表示經濟或環境水平越高,標準化值=原始數值/目標值;對于逆向指標,即指標值越小越接近目標值,表示經濟或環境水平越高,標準化值=目標值/原始數值。
(二) 計算模型與劃分標準
(三) 計算結果
根據以上計算方法和步驟,得到2010年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
(1)協調發展度D為0.77604<0.8,說明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水平還不高,處于中等協調發展類。
(2)經濟發展評價指數為0.53274,環境效益評價指數為0.73606,說明秦皇島市環境與經濟發展整體偏弱且經濟發展滯后。
(3)協調度C為0.94930>0.9,可以看出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程度比較好,但是由于環境與經濟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為0.63440<0.7,說明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程度是較低水平的協調狀態。
綜合以上結果,可以得出秦皇島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屬于中等協調發展類中的經濟滯后型,整體的協調發展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秦皇島市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 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濟實力弱。近10年來,秦皇島市經濟取得一定發展,但與省內其他城市相比,GDP和人均GDP排序不升反降,由2002年的第9位、第3位分別降為2011年第10位、第5位,這與河北省內唯一的沿海開放城市的身份不符。同我國其他沿海開放城市比較,GDP和人均GDP一直在13位和14位徘徊,與其他沿海開放城市的差距逐漸增大。
2.科技創新滯后。2010年,秦皇島市RD 經費支出總計78 227萬元,RD占GDP比重為0.84%,在河北省處于平均水平,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1.76%)的47.7%,明顯落后于其他沿海開放城市。科技創新滯后已嚴重制約了秦皇島市經濟發展。
3.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1)海洋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海洋經濟占GDP比重很小,且發展緩慢;(2)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與秦皇島“旅游立市”戰略要求不符;(3)第二產業中傳統產業比重偏高,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2010年,秦皇島市有高新技術企業299個,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72%。其中,按省科委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僅有3個,其增加值占GDP僅0.005%。
4.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不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秦皇島市環境保護工作沒有提升到應有的地位。秦皇島有比較好的自然環境,但自2002年開始的爭創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一直沒有成功,其主要制約因素在于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
(二)對策建議
目前,秦皇島市的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整體偏低,且經濟發展滯后,處于中等協調發展階段。為此,必須在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同時加快經濟增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升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水平。
1.加強科技研發與創新,以科技促進經濟創新發展。首先,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形成以政府創新基金、創業投資資本金、企業創新研發基金和企業孵化資金“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新資本融資體系。其次,加大對外開放程度,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吸引省外、國外的科技成果、科技人才流入,加快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以助于提高自主創新研發能力。再次,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2.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調整推進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應與秦皇島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相結合,重點做好:(1)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借助河北沿海區域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完善港口功能,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建設國際型、現代化、綜合性大港,打造服務“三北”的重要物流節點城市。(2)積極發展旅游業。深度整合旅游資源和關聯產業,開發高端旅游產品,推動旅游業從觀光游向休閑度假轉變,從季節游向全年游延伸,從海岸旅游向海上旅游延伸。(3)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為重點,把創新驅動、綠色增長作為發展方向,積極引進一批高技術項目,培育產業集群,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成長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3.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按照環保新道路“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要求,以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將爭創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和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為突破口,全面提升秦皇島市環境管理及環境建設水平。一是采取切實措施,提升環境保護工作的地位,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和“并重”;二是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建立健全環保社會監督機制,嚴格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三是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四是完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