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持續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日益凸現,這就要求整個社會更加關注農村的公共文化問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豐富農村的公共文化事業。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農村;服務體系;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22-02
一、國外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研究
目前,國外的相關研究中尚未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說法,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
1.關于政府公共服務的研究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登哈特(1990)在其著作《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中,在對傳統公共行政,特別是對企業家理論缺陷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提出“新公共服務理論”。其基本理論內涵包括:服務于公民而不是服務于客戶、追求公共利益、重視公民權勝過重視企業家精神、思考要具有戰略性、承認并不簡單、服務而不是掌舵、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效率。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美洲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行政學教授羅森布魯姆在他的著作《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2003)中也指出:公共行政與私營部門的管理不同,政府有義務服務于公共利益,人們應當要求公共管理者對公共利益責任的承擔并不能著眼于特定問題的范圍,而是應當遍及社會的各個層面。
2.關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托賓(James R.Tobin)(1970)提出了“特定的平均主義”理論。他認為,一些稀缺性的公共服務如健康醫療、教育法律運用能力等應當與支付它們的能力一道實現平均分配。
3.關于公共服務供給的研究
美國經濟學家蒂伯特(Charles Tiebout)(1956)提出了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務的理論模型,即“用腳投票”理論。他認為,人們會像選購商品一樣挑選所愿意居住的轄區,并選擇那種公共服務最能滿足他們意愿而稅收又最合理的轄區去居住。地方公共服務均衡模型突破了公共服務供給中政府壟斷和消費者被動接受的思維禁錮,設計了地方公共服務的偏好顯示機制,引入了“消費者選擇”,從而在地方公共服務的供給中引入了競爭機制,對于探索解決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具有很大幫助。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1961)認為,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供應需要區分開,生產既可以由私人來承擔,又可以由公共部門來承擔。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 Jr)(1965)提出了俱樂部理論,該理論就是把地方轄區比做俱樂部。這一理論分析了實現地方轄區最優規模的條件:首先,隨著新成員的加入,現有轄區居民所承擔的成本將由更多成員分擔;其次,新成員的加入會使轄區變得擁擠,轄區提供的公共服務變得更加緊張。因此,轄區的最優居民規模應當確定在這樣的水平上:因新成員加入而節省的邊際成本恰好與新成員加入所帶來的邊際擁擠成本相等。
二、 國內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研究
國內關于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等方面。
1.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構架
濟南社會科學院教授閆平(2007)在《試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涵蓋的基本要素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公共文化活動主體、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公共文化事業經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韓軍(2011)在《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黨政干部論壇》中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政策法規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產品供給體系、人力資源體系、資金投入體系、評價監督體系。
2.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特征
齊齊哈爾市群眾藝術館館員王大為(2007)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特征與現代政府的文化責任》中認為,主要是公有性、公益性、公眾性、共享性。湖南商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陳堅良(2009)在《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特征》中認為,主要是公益性、系統性、普適性、人文性、制度性、創新性。
3.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燕(2006)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認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社會公平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鄭州大學講師何繼良(2011)在《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中認為,要堅持公益性原則、基礎性原則、普惠性原則、便利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創新性原則。
4.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江蘇省吳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輯周贏、趙川芳(2010)在《新農村文化服務》中認為,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是滿足億萬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證,是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中共招遠市委黨校副校長隋軍先(2011)在《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探討》中認為,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的需要,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需要,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
5.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就
福建省福清市文化市場稽查隊隊長謝天星(2008)在《淺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認為,我們國家經過不斷努力,公益性文化設施日趨完善,新型文化載體不斷拓展,新型文化陣地日漸成熟,群眾性文化活動高潮迭起,文體事業發展不斷繁榮。
6.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少惠(2007)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構成及其功能分析》中認為,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主體,企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競爭參與主體,非政府組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主體,社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主體。周口師范學院副院長王霞(2009)在《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中認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雖然是政府,但應該把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和政府興辦的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的職能分開。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能是管理、政策的制定,是投資主體,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則是構建的主體。
7.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湖南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龍興海教授(2009)在《農村公共服務研究》中認為,問題主要是供需矛盾突出,有效供給嚴重不足;服務水平不平衡,服務錯位;健康的文化活動貧乏,低俗文化盛行;文化市場秩序混亂,非法經營活動猖獗;公共文化設施落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轉存在較大困難;文化隊伍薄弱。原因主要在于地方黨政組織普遍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重視不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投入不足;政府對民間文化組織與市場參與文化服務供給缺乏必要支持與規范;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機構工作人員的業績考核評價制度不健全。湖南行政學院王愛民教授(2008)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中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認識不足、體制不順、投入不足、發展不均、市場滯后、沉渣泛起。
8.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對策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院李小群(2008)在《安徽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芻議》中認為,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切實提高認識,妥善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評估、監督,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運作;切實拓寬籌資渠道,增加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投入;切實處理好建設與管理的關系,確保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長期正常運轉;切實加快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保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黃淮學院教授羊守森(2008)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策略思考》中認為,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準確把握政府公共文化職能,改進政府行政方式;制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規劃,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制定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政策法規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機制創新,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運營體系;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穩定的農村文化隊伍體系。
三、探索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正確途徑
目前,國內外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靜態理論研究都比較深入,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理論的論證和闡述上,缺乏必要的實際調查研究。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研究缺失,缺少對農村居民公共文化需求現狀和趨勢的量化分析,還沒有形成科學的農村公共化服務體系的評價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村公共文化供求錯位,從而影響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效率的提高。在今后探索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道路上,應以新公共服務和服務型政府為宏觀背景,從公共治理視角出發,綜合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定性分析等方法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體系,探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多元評估主體體系、設計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并引入公眾滿意度測評模型,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模型選擇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從而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持續開展。
參考文獻:
[1] 李燕.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科學社會主義,2006,(6):84-86.
[2] 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構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縱橫,2007,(2):37-39.
[3] 閆平.試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理論學刊,2007,(12):112-116.
[4] 羊守森.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策略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8,(12):5189-5190.
[5] 王大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特征與現代政府的文化責任[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67-69.
[6] 李小群,吳興國.安徽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芻議[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3.
[7] 王愛民.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2):96-97.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