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勞資關系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2013-01-01 00:00:00易重華
經濟研究導刊 2013年2期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對社會觸動最大的變革莫過于企業勞動關系的變動。勞資關系從無到有并成為勞動關系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牽引和帶動了公有制企業市場化改革、緩解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人口難題和廣泛吸納投資推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消極方面主要表現為帶來了利益大分化的勞動關系、天生不平等的社會關系、傾斜性的初次分配關系。從總的來看,其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但是,目前積極影響下降而消極影響上升,因此,構建勞資關系的制衡機制是一項十分緊要的工作。

關鍵詞:資關系;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收入分配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01-04

在改革開放以來所有領域的變革中,勞資關系從無到有并成為勞動關系的主體是對人民群眾影響最直接、涉及人數最廣、人民群眾的感受最為深切的一場變革。截至2011年底,在中國3.21億職工總數中,企業職工總數為2.69億人,其中非公企業職工總數為2.37億人,非公企業職工占全國職工總數的73.93 %,占企業職工總數的88.43 % [1]。這場變革究竟給當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這是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和如何深化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立足點。

一、勞資關系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

在談及非公有制企業的作用時,一般都是從“增加投資”、“增加供應”、“增加就業”、“增加稅收”這幾個方面來總結的。事實上,非公有制企業的價值遠遠不止于這幾個實用性的作用。非公有制企業及其帶來的一種新型的勞動關系——勞資關系對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牽引和帶動了公有制企業市場化改革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被譽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綱領”的文件明確指出:“確立國家和企業、企業和職工這兩個方面的正確關系,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本質內容和基本要求。”[2]可見,企業和職工的勞動關系,和企業與國家的所有制關系,被看作是經濟體制的兩個關鍵環節。而其中,企業與職工之間勞動關系即終身勞動關系,“鐵飯碗”,被認為是導致企業缺乏自主性和活力的最關鍵原因,因而成為改革的重點對象。破除形成了二十多年的終身固定用工制度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公有制企業勞動關系完成市場化改革經歷了五個階段的艱難歷程:1980—1986年的勞動合同制試行階段、1987—1991年的優化勞動組合階段、1992年的“破三鐵”階段、1993—1995年的勞動合同制全面推開階段、買斷工齡置換身份階段。公有制企業勞動關系改革的走向是十分清晰的——從行政性勞動關系走向雇傭性勞動關系。在這種歷史性嬗變中,雖然也出現了一些社會矛盾和沖突,但總體來看是平穩的。1996—2003年下崗工人總數就達到6 000萬。為什么人數龐大的群體在遭遇了下崗、失業等人生境況突變的情況下,社會還能保持基本的穩定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對下崗職工的幫扶政策、職工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等等。其中有一個原因也許并不被重視,卻實實在在發揮了作用,這就是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為公有制企業勞動關系轉型發揮了示范作用,并為大量下崗工人重新就業發揮了吸納作用。

從示范作用看,非公有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相比于公有制企業的高效率使得中國人更容易接受勞資關系。改革開放前,城市所有的職工都在平均主義、全保障、無自由、終身制的同一種勞動制度下工作,大家相安無事,很少有人看到這種勞動制度的弊端。改革開放后,非公有制企業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計劃經濟體制的低效率開始暴露出來,人們不得不反思習以為常的勞動制度的弊端。尤其是勞資關系比較成熟、市場化競爭力較強的外資企業,更是讓中國人看到了勞資關系相比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終身固定的勞動制度的優勢。“外國投資部門為較難開展的、政治上敏感的改革充當了‘實驗室’,特別是在國家與城市工人之間社會契約的變革方面。”[3]下崗職工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制企業低效率的親歷者,在改革開放后見證了這種勞動制度與市場經濟勞動制度相比的劣勢,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于僵化的勞動制度并不認同,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少了他們對下崗的抵觸情緒。

從吸納作用看,非公有企業為大量的下崗職工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為中國市場化改革發揮了較好的減震作用。根據中國就業狀況白皮書公布的數據,在1998—2001年這四個職工下崗最集中的年份里,“中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累計有2 550多萬人,其中1 680多萬人實現了再就業。”[4]再就業率高達65.88%,這其中非公企業功不可沒。有些下崗職工在非公有制企業講求效率、注重能力、管理靈活的勞動制度下,找到了更好發揮才能的新天地,不僅干得更順心,而且收入大大提高了;還有一些公有制企業的職工下崗后反而被激發出了創業的沖動,經過點滴積累直至創辦企業,同時為社會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促進和推動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

(二)緩解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人口難題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一對孿生子。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逐步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城鎮化也稱城市化,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進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完善的過程。”[5] 許多經濟學家對此做出了解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配第-克拉克定律、庫茲涅茨人均產值影響論、劉易斯模式、唐納德·博格“推-拉”理論。歸納和總結這四個理論,可以得出三個方面的意蘊:第一,城鄉在生存和發展機會上的差距,雖然不是吸引農村人口走出家鄉來到城市的全部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工業化通過帶動城鎮化,改造了千百年來人們賴以生存的傳統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從而改造了整個人類的面貌,把人類社會帶入現代化軌道。第三,市場化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前提。如果勞動者不能作為勞動力商品自由地流動和買賣,如果沒有自由而廣泛地聚集社會資金而快速成長的企業來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那么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天然聯系就會被割裂。完整地說,上述四個理論是對工業化、市場化條件下人口遷徙規律的認識。

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人為地割裂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天然聯系,逆歷史規律而動,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作為一個工業化后發國家,走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戰略是正確的,因為重工業可以為整個工業化創造發展基礎,從而加速工業化進程。但是這條道路最終事與愿違,造成重工業輕工業比例嚴重失調、工業和農業比例嚴重失調,其實這錯不在工業化戰略本身,而是與之相伴隨的計劃經濟體制。重工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有機構成高,吸納勞動力是有限的,同時由于重工業對資金需求量大,加之國家財力有限,國家在能夠吸納較多勞動力的輕工業上的投資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而另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不允許私人投資,社會一切投資都取決于政府,導致輕工業企業嚴重匱乏,進而導致工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十分低下。為了制止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不得不在1958年9月出臺了城鄉二元管理的戶籍制度,筑起了限制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閘門。農村人除了考學、參軍和少量招工是很難進入城市的,這樣大量的人口被排斥在工業文明的大門之外,在沒有得到工業文明改造的“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農業社會生育觀和長期相對和平的社會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農村人口激增,農村陷入到一種剩余勞動力日益龐大、農業勞動力邊際生產率日益低下、農民日益貧困的自我惡性循環之中。為了解決城市人口激增帶來的就業壓力,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實行了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農村定居和勞動的“上山下鄉”運動,這是人類工業發展史上從來沒有的城市到鄉村的逆向人口大遷移,幾千萬年輕人的青春被荒廢,無數家庭被強行拆散,造成了各個層面的社會混亂。由于缺乏市場化這個“潤滑劑”,工業化這個“主動輪”無法帶動城鎮化這個“從動輪”,自身的運轉也十分艱澀,而整個社會的運轉也幾乎陷入紊亂的地步。

由于城鎮化進程長期被壓抑和扭曲,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這扇閘門外涌動著勢如滔天的“人口洪水”,中國長期積累的人口問題在世界工業化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不及時解決這個問題,這股“洪水”必將泛濫成災。一著棋活,全盤皆活。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走向市場化的改革開放就是這個關鍵的一著棋。非公有制企業盡管受到質疑,但是依然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展起來。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它們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好契合了中國勞動力豐富且技術素質較低的狀況,其自由雇傭的勞資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快速分流了由農村剩余勞動力、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城市新就業人口這三大源流匯聚而成的勞動力大軍。理論和實踐都充分證明,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基礎薄弱、人口龐大、農業人口比重大的國度,工業化必將面臨巨大的城鎮化壓力,解決這個難題僅憑國家之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非公有制企業的力量。雖然非公有制企業給社會帶來大量的勞資關系,但順應了中國城鎮化的客觀需求,把中國工業化從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大大地推進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三)廣泛吸納投資推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

一個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時候,社會能夠用于儲蓄和投資的剩余很少,一般只占國民收入的5%,而要實現現代經濟的起飛,這個比率要達到10%以上。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必然成為工業和整個社會的“貢獻者”。但是,由于農業承擔著巨大的自然風險,吸納勞動力、資本、技術的能力相對低下,其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具有不斷下降的趨勢,農業對工業支持的力度會隨著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小,工業不僅要依靠自身的積累進行自我投資,而且要反哺農業,加強對農業的投資,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農業實現現代化。然而,計劃經濟體制導致工業企業效益低下,同時抑制民間投資意愿,排斥海外投資,為了迅速建立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國家不得不將農業剩余強制地轉為工業積累,造成中國農業對工業的貢獻的程度極其巨大,時間極其漫長。據測算,1950—1978年因實行統購統銷政策,通過壓低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消費水平的辦法,工農剪刀差累計4 481億元,相當于同期國有企業固定資產原值的90%,平均每年農業流出資金為155億元,凈流出率高達18.2%,嚴重地削弱了農業發展的基礎,導致農村發展長期滯后,農民生活極其困頓,降低了社會整體消費,也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整個國民經濟并沒有跨越起飛階段。實踐證明,通過剝奪農業來實現工業化積累的道路是不成功的。工業的積累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是對內要允許私營企業發家致富;二是對外要大力吸收海外投資。

從吸納國內投資來看,中國民間投資的沖動和積累的能力都是非常旺盛的。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有了一點點積蓄,鄉鎮企業就異軍突起,從1978年的152萬個發展到1 750萬個,產值達到8 815萬個[6]。截至2011年9月,中國私營企業注冊資金總額近25萬億元[7]。這個數字是1950年至1978年工農剪刀差總額的近57倍。私營企業的確存在剝削,但這種剝削使社會財富向使用效率較高的企業聚集,迅速地解決了中國經濟起飛時期的積累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財富還遠未極大豐富,勞動還只是人們謀生的手段,人們必然關心付出與回報的關系。私營企業主為了發家致富而甘冒風險、艱苦創業,其利潤的確來源于剝削,但如果否定他們對于剩余價值的索取權就會湮滅大多數人的奮斗精神。只要能夠把剝削限制在一定程度,這種致富沖動是好事而不是壞事,特別是在一個社會要改變貧窮和落后的面貌的時候,非常需要這種強烈的致富沖動。如果人人都甘于貧困,一個國家的經濟起飛就無從談起了。從總體來看,私營企業極大地緩解了就業壓力,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實現了“帕累托最優”。

從吸納國外投資來看,中國豐富而低價的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市場容量對外資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目前中國已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利用外資連續20年居于發展中國家首位[8]。截至2011年底,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73.8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2萬億美元[9],填補了中國的經濟起飛時期的資金缺口,大大地縮短了中國工業自我積累的時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個主要引擎。

二、勞資關系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消極影響

盡管非公有制企業對于中國的繁榮發展有著十分突出的積極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非公有制企業畢竟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其特殊的勞動關系——勞資關系具有剝削、利益失衡等固有的弊端。這些弊端對中國社會的利益結構、人際關系、分配關系以及人們心理形成較大沖擊。

(一)帶來了利益大分化的勞動關系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與勞動者的利益是一體的,原因有兩點:第一,企業和勞動者都沒有自己的獨立利益,他們的利益統一于國家的整體利益之中。企業的生產資料由政府調撥,利潤由政府支配,沒有自己獨立的利益;勞動者的工資、調動、福利等都由政府配置,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因而也沒有自己獨立的利益。企業和勞動者都是為了完成政府的指令性生產任務,他們的利益是一體的,即統一于國家的整體利益之中。沒有各自的獨立利益,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就沒有發生根本沖突的基礎。第二,企業的勞動關系實際上只涉及到政府和勞動者的兩個主體,企業只是這兩者關系的一個橋梁,其職責就是執行和傳達上級的指示政策。企業不關心是否人浮于事,因為勞動者的工資由國家撥付,與企業無關。勞動者即使對勞動關系有意見,也是對國家的政策有意見,與企業基本上沒關系,當然,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與勞動者也會有矛盾,但屬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矛盾,而不存在根本利益沖突。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非公有制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分化的。資本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獲取最大化利潤,不能達到目的就解雇或撤資;職工的根本目的也只有一個——獲得最大化收入,不能達到目的就跳槽。這意味著勞資雙方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利益,而且兩者的利益是對立的。第一,工資是成本的組成部分,要獲取最大利潤就必須最大限度地降低工資。第二,利潤和工資在企業新增價值的分配中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資方總是千方百計地降低勞動力工資總數。

(二)帶來了天生不平等的社會關系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國家的企業,職工是國家的職工,職工和企業的關系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關系進而表現為企業內部人與人的關系上也是平等的關系:普通的工人、科技人員和企業管理者之間雖然存在著分工的不同,也存在著干部和工人以及領導與被領導的差別,但他們都是企業的職工,不存在經濟上誰依附于誰、誰雇傭誰的關系,因而相互之間主要是一種平等的同事關系。

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非公有制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具有天生的不平等性。第一,企業有資本,勞動者無資本,這決定了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在經濟地位上始終就是不平等。雖然表面上看勞動者有選擇企業的權利,可是他們不是受雇于這個資本,就是受雇于那個資本,永遠不能擺脫受雇于資本的命運。第二,企業是有組織的,勞動者是無組織的。這好比是在戰場上軍團與單兵的對抗,勝敗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經決定了。第三,企業有支配權,勞動者受支配。企業擁有資本,因而也擁有了企業事務的決定權、剩余價值的支配權和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力的使用權,而勞動者除了接受支配和在企業應允的情況下參與企業事務之外,沒有任何權利。第四,企業數目少,而勞動者數目多。勞動者迫于就業壓力,當利益受到損害時也往往不得不忍氣吞聲。

資本與勞動之間天然的不平等形成了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即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不平等以及企業高級管理層(公司董事會成員、總經理、總裁、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總工程師和監事會成員)和勞動者之間的不平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多次使用了“監督勞動”、“指揮勞動”這樣的詞語,不僅肯定了管理勞動也是勞動,而且肯定了管理勞動是社會化大生產必不可少的,但他明確指出這種勞動“在勞動過程中以資本的名義進行指揮”[10]。雖然職業經理人雖然也是受雇傭者,但是他們代表資本的利益,執行資本的職能,享有資本授予的權威,在精神上印刻著資本的靈魂,因而成為人格化的資本,形成與企業廣大職工在地位上的不平等。

(三)帶來了傾斜性的初次分配關系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的工資與企業效益無關,而是由國家制定全國總的工資計劃,并按計劃劃撥給企業,連職工加薪、升級的時間、幅度、比例都由國家統一決定,全國職工工資增長基本上是“齊步走”,不僅企業內部工資均等,而且不同企業之間工資也基本均等。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勞資利益失衡的本性自然流露出來,造成了中國初次分配領域出現了嚴重的傾斜:第一,資本利潤和勞動收入之間反差明顯。“中國勞動者占國民收入的報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到2006年降至40.6%,與之對應的企業利潤則在上升,資本回報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以前的20%左右上漲到30.6%。”[11]個別地區,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利潤和工資的反差更突出,甚至出現連續幾年只漲利潤、不漲工資的情況。據全國總工會2005年所作的一次社會調查顯示,“2002—2004年三年中,港澳臺企業年均效益增長33%,而職工工資增長為零。”[12]第二,企業內部高管和職工之間薪酬差距懸殊。如2007年,深圳發展銀行員工平均年薪15萬,董事長2 285萬;中國工商銀行員工平均年薪5.03萬,董事長179.5萬[13]。

正如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一樣,勞資關系對中國社會既帶來了積極影響,也帶來了消極影響。從總的來看,其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任何社會現象都是歷史地存在著,勞資關系的積極影響在改革開放初期表現得更為突出,而其消極影響在當前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4]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絕不能回到計劃經濟體制的老路上去,但是勞資關系的消極影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構建勞資關系的制衡機制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要的工作,一是勞動職能部門要依法加強勞動監管力度,二是要充分發揮工會維權功能,三是積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以切實扭轉初次分配失衡和收入分配失衡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玉普在全國工會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EB/OL].http://www.hbzgh.org.cn/2011-11/15/cms500796article.shtml.

[2]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共中央黨史文獻出版社,1986.

[3] 瑪麗 E 加拉格爾.全球化與中國勞工政治[M].杭州: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7-8.

[4]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狀況[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533.htm.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S]. 1999-02-01.

[6] 鄒東濤,歐陽日輝.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報告No.1:中國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82.

[7] 劉育英,回良玉:中國利用外資連續20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6-07/3947218.shtml.

[8] 黃穎川,黃海霞.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十年增長120%[N].南方日報(廣州),2012-11-08(A19).

[9]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9.

[10] 汝信,陸學世,李培林.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11] 周玉清.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撰文:企業職工工資過低與政府調控責任[J].中國工運,2006,(8):14.

[12] 銀行業年薪:老總2000萬員工2萬[N].咸陽日報,2008-04-11(C).

[13]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責任編輯 仲 琪]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无码人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www| 91麻豆国产在线|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一区色|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成人在线天堂| 亚洲一级色| 亚洲青涩在线|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在线国产资源| 久久性视频| 欧美精品色视频|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欧美a级在线|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成a人片|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无专区| 在线国产欧美|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操美女免费网站|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天天激情综合|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91亚洲精选|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内a级毛片|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一级毛片网|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网2014|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五月激情综合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