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是票據權利原始取得的一種,它有利于控制交易的成本、維護票據的信用、促進票據的流通及對善意取得人權利的保護。從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理論基礎、構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同時,對我國現行票據法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議。
關鍵詞:票據;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2.2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50-02
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是指票據受讓人從無處分權人手中無惡意或重大過失受讓票據,從而取得票據權利[1]。這種取得并不是從正當持票人手中取得權利,而是從無權利人手中直接依票據法的規定而取得權利,因此是一種原始取得。善意取得制度本是動產物權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各國為保護票據交易的安全和流通秩序,均在票據法上借鑒了這一制度。我國《票據法》第12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持票人因重大過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享有票據權利。”從反面理解,如果持票人是出于善意取得該票據的則享有票據權利,因此,該條款規定了我國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制度。
一、票據權利善意取得制度
票據作為一種代幣工具,一種流通證券,其流通性至關重要,素有準貨幣之稱,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具有一般等價物的功能。由于票據法采取了有別于一般民事債權轉讓的特別規定,債權人(持票人) 無須通知債務人或征得債務人同意,僅憑票據轉讓行為本身即可達成票據債權移轉于受讓人(被背書人) 的目的,因此,如何確保票據流通性,維護票據交易的秩序成為票據立法的關鍵。正是基于對票據交易秩序的保護,票據法借鑒了物權法的善意取得制度而形成了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制度,即為了維護整體的秩序的利益(善意受讓人的利益)而犧牲個別的利益(原所有權人的利益)。票據法著重票據的形式,故采嚴格的形式主義的立法。對于外觀合格的票據,在無相反證明的情況下,被背書人根據票載文義而相信背書人(讓與人) 有讓與權,并因此而放心受讓票據,這正是基于外觀合格的票據在正常情況下足可兌付相應金額的應有信用。但如果最終結果恰與受讓人的期望相悖,無疑是對受讓人正當信任感的打擊。因此,在票據法上規定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制度是立法上明智的抉擇。
二、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由于善意取得制度使有票據真實權利人的權利相對消滅,使善意持票人相對取得票據權利,這就有效的保護了善意持票人,而消弱了對原權利人的保護[2]。因而,一般在票據法上,均嚴格規定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要件,對善意取得進行嚴格限制。綜合各國的立法經驗和我國的票據法的立法精神,筆者認為,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需要具備以下要件。
(一) 取得人必須從無處分權人處取得票據
所謂無處分權人,是指對票據不享有處分權的人[3]。從我國《票據法》第十二條規定中可明確,以欺詐、偷盜或脅迫手段取得票據的人屬于無處分權人。但這一規定不足以概括所有無處分權人,應當還包括合法占有票據但無處分權的人,即讓與人為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權代理人、受他人委托保管票據的人等。對票據權利善意取得制度中的無處分權人,應僅限于善意取得人的直接前手,非直接前手為無處分權人,票據抗辯的切斷原理和票據關系與基礎關系相分離的原理已有保護持票人的規則,不需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從有處分權人手中取得票據,更不需適用善意取得原理。
(二) 取得人必須以《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式取得票據
我國《票據法》規定的權利轉讓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背書轉讓,另一種是單純交付。其中單純交付轉讓權利的方法僅適用于無記名票據和空白背書票據。根據我國《票據法》的規定,匯票、本票都必須是記名式的,支票則既可以是記名式的,也可以是不記名式的。因此,根據我國《票據法》的規定,匯票、本票只有依背書交付轉讓,支票則既可以依背書交付轉讓,也可以單純交付轉讓。如果取得人不是以《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法取得票據,而是以其他法律規定的方法,如因繼承、公司合并或普通債權轉讓方式取得票據,則不應適用票據的善意取得。
(三) 取得人須取得有效票據
票據有效,是持票人享有票據權利的基礎,無效票據不能產生票據權利。這就要求受讓人取得的票據須在形式上完整且符合法律的規定。首先是票據的記載事項要符合法律規定。我國《票據法》分別規定了匯票、本票、支票的應記載事項,這些事項屬于絕對應記載事項,票據如欠缺應記載事項之一者,票據即歸于無效。既然票據無效,票據權利當然無從設立,取得無效票據的受讓人,自然無票據權利可言,更談不上主張善意取得了。另外,法律還要求票據記載的內容必須確定。因票據是金錢債權,以支付一定的金錢為內容和目的,其內容不確定,權利即不確定。其次是票據背書要連續。任何依背書取得的票據都必須在形式上有效。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由于是發生在票據權利移轉中斷之時,依票據的外觀而發生的,所以背書連續作為票據權利外觀的重要內容,是保障票據有效不可或缺的。再次是在票據上必須有獨立有效的票據債務存在。在票據關系中如果沒有獨立有效的票據債務存在,票據債權也就無法成立了,因為依據民法,債權具有相對性。缺少了債務人,當然沒有債權人的存在,票據也不能有效,不能發生善意取得的效果。
(四) 取得人在取得票據時必須是善意的
認定善意的主觀基本條件為無惡意或重大過失,否則不能認定為善意。在票據關系中,惡意指受讓人在受讓票據時明知其前手并無讓與票據的權利或者知道受讓這種票據會損害他人的利益而仍然受讓票據。重大過失是指受讓人雖不是明知,但是如果稍加注意,就可知票據持有人并非正當權利人。相反,如果不知道或難以得知讓與人為無權利人,則應認為受讓人在主觀上為善意。認定取得人是否具有惡意或重大過失,應當以其取得票據之時為準。如果取得人在取得票據之時是善意的,但在取得之后又得知讓與人無處分權,則取得人的善意不受此影響。
對于票據受讓人受讓票據是否有惡意或重大過失,應由票據債務人負舉證責任。如果由持票人舉證證明自己無惡意或無重大過失是不合理的。其一,持票人證明消極事實,在舉證上存在困難;其二,票據具有無因性,在受讓人有無惡意或重大過失未明確之前,受讓人為當然的付款請求權人,如果把舉證責任加于其上,則持票人勢必需要先證明其無惡意或重大過失才能行使付款請求權,這將不利于票據的流通轉讓[4]。
(五) 取得人必須給付了相應的對價
由于票據權利善意取得制度使善意取得人取得票據權利,同時使真正權利人喪失票據權利,因此要求取得人在取得票據權利時必須給付了相應的對價,以求公平。我國《票據法》第10條第2款規定:“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應的代價。”第11條規定:“因稅收、繼承、增與可以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于其前手的權利。”因此,善意取得人必須以對價取得票據,才能獨立地取得票據和完整地享有票據權利。我國票據法中規定的對價,是從英美票據法中借鑒來的,“對價”按照《英國票據法》的解釋,為“等值的酬償”,而我國票據法沒有規定什么情況下為給付對價,只是說給付對價為給付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應的代價。可見,對價一詞,在我國票據法中并非“有等值的酬償”,而是指“相對應的代價”,而且是否為“相對應的代價”是由雙方當事人在給付當時認可的。這就是說,我國票據法在給付對價取得付款請求權方面規定的很寬松。給付相當對價或不相當對價與取得票據權利沒有太大影響。給付的代價客觀上可能不相當,但票據雙方當事人認為相當則為給付對價,或客觀上相當,但當事人認為不相當,則不為給付對價[5]。筆者認為,我國票據法對對價的規定過于寬松,票據雙方當事人會基于此條款的規定而危害第三人或票據原權利人的利益,應當借鑒英美票據法中的“等值的酬償”這一較為客觀的標準。需指出的是,如果無權利人無對價或不以相當的對價讓與票據,受讓人雖未付出對價或不以相當的對價取得票據,但當其將該票據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時,該第三人仍受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
三、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
(一)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一般后果
由于善意取得的票據是從無處分權人處取得的,所以該票據權利的取得在性質上屬于原始取得,而既然現持票人為原始取得票據權利,則自現持票人善意取得票據時起,原票據上存在的負擔統歸于消滅[6]。善意取得票據的持票人享有票據權利,而原持票人的票據權利歸于消滅,無論原票據權利人喪失票據原因如何,均不得向善意取得票據人請求返還票據,只可以向無處分權人主張其侵權或違約,請返還票據所載金額的對價利益。
(二)票據權利善意取得與除權判決竟合的后果
1.公示催告程序開始后善意取得的票據權利和除權判決的竟合。公示催告程序開始后,由于票據持有人因不知該票據被公示催告而受讓票據的,當然不能申報權利,根據我國民訴法第195條第2款的規定:“公示催告期間,轉讓票據權利的行為無效。”該票據被作出除權判決的,善意取得人不能取得該票據權利。
2.公示催告程序開始前善意取得的票據權利和除權判決的竟合。在此可以分兩種情況分析,一是在公示催告期間,善意取得人依法向法院申報權利,使法院終結公示催告程序,善意取得人取得該票據權利。另一種情況是在公示催告期間,善意取得人沒有向法院申報權利,法院依法作出除權判決后,是要保護善意取得人的利益還是要保護除權判決人(原權利人)的利益。此時除權判決已經使原權利人恢復了票據權利,其可以依據該除權判決行使票據權利,善意取得人的票據權利歸于消滅,此時善意取得人只能依據其與前手的法律關系要求返還不當得利、請求損害賠償。
參考文獻:
[1] 王小能.票據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 劉志新.票據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
[3] 呂來明.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適用[J].法學研究,1998,(5).
[4] 趙威.票據權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 周天林,沈聯合.中國票據法律與實務[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6] 劉志新.票據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