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國際商貿活動日趨頻繁,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并掌握和得體地應用它們,就顯得非常重要。從實際出發分析中西方女性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特別是強調女性的地位及重要性,從特定的女性角度進一步剖析中西方餐桌禮儀上的差異,可以更好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交際。
關鍵詞:中西方女性;餐桌禮儀;差異
中圖分類號:E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203-02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商貿活動日趨頻繁,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了解、掌握、得體地應用中西方文化禮儀非常重要。現在社會禮儀無處不在,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職場、商務禮儀之外,大部分人經常會忽略餐桌禮儀,而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傳統思想的轉變,女性的社會地位與日俱增,參與社交的場合越來越多,女性在其中起著不可磨滅的地位和作用,應高度重視中西方女性在餐桌禮儀中的差異以防止失禮于人。讓每個人在舉手投足優雅用餐之時,更好地實現中西方跨文化交際與交流。
一、中西方女性地位的差異
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男優女劣、男剛女柔等觀念對女性的角色地位、工作選擇及權利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可說是文化以意識之束縛。當今女性在中國的地位盡管有了一定的提高,出席社交活動有所增多,但兩性仍無法在平等基礎上發展。西方卻有著不同之處。18世紀末期,法國、英國、美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促使女性爭取權利運動相繼爆發;工業革命的進行為女性走出家門創造了物質條件;資產階級思想和啟蒙學說為女性運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1963年,美國女作家B 弗里丹娜發表《女性之謎》,譴責家庭主婦地位對婦女的損害,以喚醒廣大美國婦女,從此揭開了婦女解放運動的序幕。20世紀70年代以后,婦女解放運動從美國波及到歐洲、加拿大、日本等國,獲得了世界范圍的影響。從以上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一直處于較高地位。
二、餐桌禮儀中女性充當重要角色
由于中西方女性地位的差異,提及餐桌禮儀,人們經常會想到西方的餐桌禮儀,而忽略中國的餐桌禮儀。中國作為具有幾千年歷史的禮儀之邦,餐桌禮儀自然很講究,只是在中西融合的今天,中國的餐桌禮儀慢慢被人淡化了。
因為尊重婦女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習俗,在社交場合,男士處處要謙讓女士,用餐時更不例外,女性在餐桌禮儀中充當的角色較明顯。
1.進入用餐場所,男士應前去開門,讓女士先進入。
2.上下電梯時,應讓女士先行。
3.男士先為女士找好座位,先請女士坐好后方可入座。
4.進餐時先請女士點菜,等全體客人面前都上好菜,女主人拿起刀叉示意后方可用餐。
5.用餐完畢,女主人站起方可離席。
三、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女子無才便是德”(Ignorance is a woman’s virtue.)、“三從四德”(the 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等這種女子逆來順受、百依百順的傳統思想和行為在多元化、全球化的社會中已難以適應。女性已成為社交場合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出席國家、商貿宴會活動,女性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是不可或缺的。
1.飲食觀念的差異。在中國史書《漢書·酈食其傳》中提及“民以食為天”,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可見,“食”是關系到民生問題之首。中國傳統觀念賦予中國人“和”的思想,所以中國人常用圓桌宴請賓客,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營造出一種“大團圓”、“團團圓圓”的氣氛。而西方重科學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特別講究營養成分的搭配是否適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被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副作用,菜肴的色、香、味,則是次一等的要求。
2.飲食方式的差異。中華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西方飲食精巧專維,自成體系。中國人使用筷子,習慣同吃一盆菜;西方人使用刀叉,實行分餐制。
3.安排座次的差異。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地位高、權勢大、年長者坐首席(首席為坐北朝南或正對門廳處),主人與首席相對而坐,其余人按長幼、權位依次入座。左為上,右為次。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中國個別地區的宴席缺乏對女性的尊重,還流傳著女人不得上席的習俗,即便是上席,座位也不是很顯著。在西方,安排座次以女士優先,尊重女性為排座的標準,男女主人坐于席兩端,客人坐兩旁,以最近女主人右手為上,左手次之,同樣以男主人右手為上,左手次之。
4.用餐氣氛上的差異。日常生活里,中國人喜歡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盡享美味佳肴之余,敬酒、勸酒,排場大,營造出熱鬧氣氛;這種熱鬧反映出主人的熱情和誠懇,也反映了客人發自內心的愉快。西方人則恰恰相反,平日里喜歡嬉笑打鬧,用餐時需遵守某些規則專心致志于餐盤之間。
5.餐桌話語的差異。“你吃了嗎?”、“吃了沒?” 是中國人見面寒暄的佳話;而同西方人說“你吃飯了嗎?” 他會認為你要邀請他吃飯,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其次,中國人在宴請客人時常說:“手藝有限,菜做得不好,請大家包涵。”“沒有什么好菜招待各位。”等,這些話語顯示出主人的殷勤和對客人的尊敬;西方人則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之大,倘若處理不當便會予人沒有禮貌的感覺,更糟糕的會影響別人的食欲。要化險為夷,處理得體,應牢記西方餐桌禮儀上的八個“不”——(1)不插筷,(2)不剔牙,(3)不吸煙,(4)不吐渣,(5)不沉默,(6)不勸酒,(7)不加菜,(8)不在餐桌上整理服飾。女士出席宴會時,應穿著得體,不戴帽子和穿高筒靴子;不宜噴過濃的香水,以免香水味蓋過菜肴味道;用餐前應先將口紅擦掉,以免在杯子或餐具上留下唇印,給人不潔之感。
四、造成中西方女性在餐桌禮儀上差異的原因
1.地域上的差異。地理環境與氣候對中西方文化的生成起著直接和間接的作用,對人類的行為、思維方式也帶來一定的影響。中國地域廣大,故中華文明有其穩定性及歷史延續性。多數西方國家大都位于海洋附近,擁有海上交通便利的優勢,海洋給他們帶來開放、進取的精神,賦予他們周全、縝密的做事態度。
2.宗教上的差異。在中國,佛教、道教是傳統的宗教,信奉這兩種宗教的人居多,受其逆來順受思想的影響,女性在餐桌禮儀上的重視程度為之甚少。而西方的教義,講究受難,也講究反抗異族壓迫、性別歧視等。這種在宗教上的差異自然造成中西方女性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
3.文化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形成為一元。夏、商、西周、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中國文化開始大踏步的前行,尊王、大一統思想等文化觀念創建十分活躍,社會風俗文化也應運而生。五千年的文化,流風余韻至今。西方文化的形成可謂多元。西方文化受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敘利亞文化與愛琴文化之影響而形成,再加上意大利之文藝復興,乃形成西方近代之文化,其思想為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權利、重視人的力量。在此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會帶有其“人文主義”的特征。如此大的文化差異對現代中西方餐桌禮儀帶來不可避免的影響
結語
從女性這一特殊的角度透視了中西方餐桌禮儀上的差異,了解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產生的原因。將兩者有機結合,熟知中西方女性餐桌禮儀上的差異,對中西方文化、商貿上的交流及掃清中西方文化障礙而帶來的失禮于人,有著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董保軍.中外禮儀大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
[2] 金正昆.禮儀金說I[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
[3] 陳弘美.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禮儀實用知識[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4] 段潔.餐桌禮儀與口才[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1.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7.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