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農業必將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產品的沖擊。中國農業還處在一個上升階段,面臨著經濟效益低下、生產風險大等問題。所以,發展有效的農業保險是發展中國農業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農業保險;農業生產風險;種植業
中圖分類號:F840.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20-02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農業生產容易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歷來被認為是風險產業。保險作為一種現代經濟制度,可以發揮其轉移風險的作用。因此,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是提高中國和黑龍江省農業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穩定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 農業生產風險與農業保險
1.農業生產風險概述。農業生產風險指的是人類在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遭受到能夠導致損失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一般是難以預料的,即便是可以預料也是人力無法抗拒的。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由于自身的弱質性和生產過程的特殊性,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存在和面臨著許多的風險,是典型的風險產業。農業風險一般具有風險單位大、發生頻率高、損失規模較大、區域效應明顯,而且還具有廣泛的伴生性等特點。
2.農業保險概述。農業保險指的是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農業保險可以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代替直接補貼對中國農業實施合理有效的保護,減輕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沖擊,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穩定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中國,農業保險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保險種類繁多,基本覆蓋了農民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風險。據統計,在中國自然災害每年造成1 000億以上的經濟損失,受害人口有2億人之多,其中農民是最大的受害者,以往救災主要靠民政救濟、中央財政的應急機制和社會捐助,而農業保險無疑可使農民得到更多的補償和保障 [1]。
二、黑龍江省種植業存在的主要風險與狀況
農業生產,無論對于哪個國家來說都是一種高風險的活動。農業風險來自很多的方面,主要包括地理環境、氣候和生物系統自身內在的不確定因素和農業投入產出產品在市場中的價格的外部因素。
(一)主要風險
1.自然風險。自然條件的變化尤其是氣候的變化是全球農業生產的風險的主要來源,過少或者過于不均衡的降雨量、干旱、洪水、極度寒冷、極度炎熱、暴風和暴雨都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在黑龍江大多是因為夏季的干旱、大暴雨以及冰雹等災害導致減產。氣候的變化不單單會影響產量,而且還會侵蝕農業投資的價值從而導致整個農業的表現欠佳。據統計,天氣災害對中國的農業影響最大,中國每年因為受到洪澇的等災害導致減產甚至是顆粒無收的土地面就就有4萬多公頃,產量減少高達數百億斤 [2]。
2.價格風險。農業所面臨的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來自價格。農民所投入的價格或者產出品的價格的變動都會造成農業生產的重大波動,而這種波動則是農民收入變動的重要原因。同樣的價格風險還會來自相關政策的變更和預想不到的消費者的購買偏好,從而使農產品的價格浮動性增大,也加劇了農業的風險。農業產品的價格變動會導致對不同的作物的土地分配政策和化肥的使用情況,與此同時,會嚴重的降低農民對于新生產技術所帶來的新品種的種植熱情和積極性,從而導致某些經濟作物和瓜果蔬菜的種植面積變動 [3]。
(二)黑龍江種植業生產風險狀況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的東北部,屬中溫帶到寒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5℃。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南北差近10℃。夏季氣溫高,降水多。黑龍江省屬寒溫帶—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西北地區沒有夏天。全年平均氣溫零下6—4℃,一月-32—-17℃,西北部氣溫最低。
影響黑龍江省的主要的災害有干旱、洪澇、低溫冷害、風雹災,當中以干旱和洪澇帶來的災害危害最重,受災面積最大。全省的易澇面積有6 000萬畝,占了全省的耕地面積的1/2之多,每年成災面積上千萬畝,一旦遇到洪澇災害就容易造成嚴重的農業減產。同樣的旱災對于黑龍江的傷害也可以說是極其大的,而且近期的災害基本都是旱災,它具有干旱頻率快、干旱面積大、程度逐年加重等特點。
黑龍江地域廣闊、種植面積大,并且擁有著得天獨厚的黑土地作為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黑龍江每年出產的農作物非常的豐富,但是在農作物出產之后進入市場的時候同樣面臨著嚴峻的風險。當商品進入市場的時候面臨著其他省份其他國家的農產品的沖擊。此外還有在種植農產品之前的成本的價格,隨著種子、農藥等多方面價格的提升給農民種植提出了嚴重的經濟問題。
三、黑龍江省發展農業保險的可行性分析
(一)黑龍江省農業生產自然狀況需要農業保險
作為中國行政區劃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黑龍江墾區地理環境復雜,耕地基礎條件差,自然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率高,根據農墾總局10年農作物災害損失率統計數據,墾區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平均損失率為19.44%,最低年份為10.08%,最高年份高達34.64% [4]。10年間可大致呈現“三年小災、四年中災、一年巨災”的規律。進入20世紀90年代來,墾區逐步打破了國營農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家庭農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張的經營主體,也成為直接面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主體。
(二)農民參保意識需要進一步強化
在現階段農戶本身對于農業保險的需求狀況成為了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重大內因。根據調查顯示,在農村對于農業保險一無所知的人占總人口的23.8%,聽說過農業保險的人有44.5%,經受過專門的培訓或者宣傳資料的有30%,而非常熟悉的只有1.8% [5]。可見真正了解農業保險的農戶很少,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數的農戶對于農業保險的認知較少,重視度不夠,就造成了需求意愿比較的小。于此同時在對于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戶的調查中顯示,農戶對于農業保險的價格非常的敏感,愿意支出的保險費用水平較低。
(三)影響我省農業保險發展的其他因素分析
除了農民自身對于農業保險的制約之外,從外部還有著許多因素。
1.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完善,政府相關的配套政策相對的欠缺。根據國外的農業保險的發展經驗來看,凡是農業保險辦得比較成功的國家都制定了農業保險法,使得農業保險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當前,全球已經有40多個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農作物保險制度。美國早在1938年就頒布了《聯邦農作物保險法》,為農作物保險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2.補貼的品種較少,承保的范圍有限。這樣造成了農產品數量品種繁多而政策性農業保險極小的承保范圍形成的明顯沖突。在實際運作中,由于黑龍江省的主要農作物不在中央財政補貼范圍內,地方財政也不具備單獨補貼的能力,造成農業保險在開展中事實上的不公平,不利于惠農面的拓寬。
3.承保、理賠方面存在很大不規范。在開展農業保險的過程中,由于農業保險承保中作點多面廣、時間比較的集中,同時保險機構的人員較少,無力自行承保,保險公司主要利用村鎮干部在村民中的影響力和威信帶動農民參與農業保險,并基本依靠村干部填寫承保清單收取保費。雖然這么做有利于農業保險的開展,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許多村民在不了解情況的下跟從村干部參與農業保險,在不具備賠付條件的情況下得不到賠付時就錯誤的以為自己上當受騙,對保險公司產生不信任。其次,村干部為了完成配額的名額和自身的利益,在村民不知情的情況下為村民投保。
綜上所述,雖然在開展農業保險的時候有許多的困難,但是在黑龍江發展持續的農業保險是必然的。
四、黑龍江省發展農業保險的建議
1.強化宣傳。農業保險是個新生事物,在廣大的農戶認知度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需要加大對相關農業保險政策的宣傳和普及,讓更多的農戶認識到農業保險是國家重要的惠農政策,也是分散農業生產中的風險、保障農民切身利益和加強農業服務的重要措施。
2.梯次推進。針對農戶的對于不同險種的喜好,優先從農民最關注、保險效果最為直接的險種入手,擴大保險的覆蓋范圍,保證保險水平。
3.加大支持。農業保險帶有很強的公共物品屬性,特別是在目前農戶收入水平不高、購買意愿弱的情況,更要堅持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在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水平的同時,不斷加強政府支持和工作指導,更多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動農業保險的進行。
4.規范服務。積極探索適合中國農民生產經營規模小、綜合素質不高的國情的保險形式,注重保險服務的規范性,通過優質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保險服務來激勵和引導農戶的需求意愿,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善功,李嘉曉.加快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思考——基于上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黑龍江墾區農業保險實踐的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 田吉生.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策略研究——兼談浙江農村保險[J].中國保險,2007,(12).
[3] 吳揚.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6,(9).
[4] 熊偉.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及其克服途徑的理論分析[J].世界經濟情況,2007,(6).
[5] 曾玉珍.國外農業保險成功經驗對構建中國農業保險模式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6,(1).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