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風貌是通過自然景觀、人造景觀以及富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共同體現出來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特征,是歷史場景的綜合體,在城市軟環境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價值。但城市化進程的跨越式發展導致城市風貌的遺失,理性的膨脹與人文尺度的失落造成了城市面貌同質化嚴重,自然景觀的簡單拼湊致使識別性降低,過度設計和攀比形成風貌的模糊,現代技法的濫用造成“原真性”的缺失、原住民等公眾參與意識差等現象。
關鍵詞:城市建設;城市風貌;同質化;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78-02
中國城市建設是個非常快的過程。國家統計局2011年公布的相關數據表明,約6億中國人目前居住在城鎮,占人口總數的49.7%,高出2001年13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55%。如此大規模的建設是原住居民適應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也是原有城市風貌延續的過程。
城市化(Unbanization),也稱城鎮化、都市化,是指“農業人口向城鎮集中或非農業人口和非農業用地增加的過程”。由于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的集中和轉移涉及到空間、社會、人口和經濟等多方面的內容,其遷移的過程是原著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改變的過程,造成其復雜性、雜糅性、長期性、系統性、差異性等特點[1]。
城市化進程的跨越式發展,導致大量村鎮拆遷、更迭,以最快的速度湮滅在我們的視線和記憶中。面對如此,我們必須做點什么以保留我們的回憶和情感,保留這種原真性的地域風貌。所以,在城市化進程中探求何種方式為村鎮尋找適合的生存空間,以何種方式去繼承和發展我們獨有的地域風貌,成為城市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
“風貌”指反映歷史文化特征的城鎮景觀和自然、人文環境的整體面貌[2]。城市風貌是指通過自然與人造景觀體現出來的城市文化與城市生活環境特征,包括城市風貌圈、城市風貌區、城市風貌帶、城市風貌核、城市風貌符號這五種結構組成[3]。通過對城市風貌系統中占主導性的空間結構形態中最有代表性的控制指標的研究,可以客觀全面地認識一個城市的風貌特色。
一、理性的膨脹與人文尺度的失落
我國城市風貌喪失的原因可概括為:全球化帶來的城市空間與建筑的趨同性;快速城市化改變城市空間結構;認識誤區導致“建設性破壞”;城市自身缺陷難辭其咎;運行與保障機制不健全限制規劃執行;高度發達的科技、急功近利的心態促使人們越加習慣以理性數據化的評定標準去衡量城市建設,更加肆無忌憚地改造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傳統村鎮的消亡,現代高樓的取而代之,理性的膨脹使我們建設者忘卻了詩性,致使人性的異化。作為人類理性實踐范圍中的城市、建筑、景觀,由于過于強調物質的實用功能和科技的力量,忘卻了設計的人文尺度,也忘卻了人性的表達。
(一)城市風貌同質化導致城市競爭力嚴重下降
對新舊城區中的村鎮進行大規模拆遷、模仿西方的CBD建設中央商務區等,滿目俗套的高樓廣廈造成新建設樣式千篇一律,同質化現象嚴重,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景觀區分度很小,“千城一面”,暴露出城鎮化建設中“割斷歷史”的愚昧。
中國21世紀區域市場競爭的主要內容是城市區域競爭。城市區域競爭的關鍵是城市風貌的獨特性,包括自然風貌、物質風貌和人文風貌。如云南麗江、安徽西遞等,憑借城市資產的獨特個性大幅提升了當地經濟增長要素的吸引力、積聚力和增殖力,幫助形成了吸引城市流動資產積聚的洼地效應,獲得了較高的市場定價,甚至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極強號召力和吸引力的名片。所以,要使經營的城市獲得高的市場定價,不僅需要提高城市總資產的質量,更要提高城市資產獨特性和城市個性。這就需要在進行城鎮化建設中必須參照城市風貌。
(二)自然景觀的簡單拼湊致使識別性降低
城市風貌被粗暴地等同于視覺符號,被改變成“建筑物附屬物”模式,不分地理環境和地域民俗地運用到各個場所,一池人工湖、幾根羅馬廊柱、二三個小亭、幾座小橋簡單擺放就構成了景觀,致使城市失去了發展的靈魂和精髓。用現代化的材料堆砌出一座座“偽城市”,不僅讓城鎮失去靈魂,也讓城市經濟文化結構單一化,缺乏后續的發展動力。
(三)過度設計和攀比形成風貌的模糊
為了迎合原住民或者新的居住者某種心理需求,過大夸張綠色住宅、生態住宅、水景住宅等概念,忽略城市風貌存在的地域性而隨意嫁接不適合的設計形式,使得對風格的追求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如忽視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和北方地區四季分明的地理環境,而大量采用西歐的多噴泉、大開窗等形式。“混搭”的風格混淆了我們的視覺,弱化了城市風貌的地域性,也必然造成了居住者情感的缺失。
過度設計具體表現在:(1)過于強調形式主義的潮流,忽略居住者的身心健康需求,造成城市風貌的不倫不類;(2)過度強調平面構圖的設計,忽視立體空間的塑造;(3)過度運用硬質景觀,忽視植物的地域性和造景功能;(4)人造水體的簡單修建,噴泉的過度使用,水體清潔維護的忽略;(5)過度追求材料和植被的珍稀,忽視本土資源的運用。
(四)現代技法的濫用造成“原真性”的缺失
新材料、新技術、新風格等現代元素的隨意堆砌,對原有城鎮風貌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任何具有地域性風貌的城鎮,其建筑、街道等都作為歷史生活狀態的載體展現著當地特有的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在沒有任何歷史價值導向和審美引導的情況下,運用新的材料和技術對古城鎮進行維修和改建,必然破壞整體城鎮風貌,割斷風貌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如一些古城鎮在傳統建筑入門處,用現代的瓷磚鋪裝廊廳地面。
二、功能單一,缺乏計劃性
從目前城鎮建設自身設計而言,總體水平不高,建設不配套,服務功能不齊全,吸引力還不夠強。一是規模偏小,難以適應規模效應。規劃與其現實的經濟規模與人口規模相脫節,缺乏計劃性,制約了城鎮今后的發展,使得一些城鎮存在“一年建、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來”的做法;地域性特色的首要問題就是保護與利用,快速的更新是不可能出現設計合理的地域特色的城鎮的。二是存在數量上盲目擴張,布局分散,齊頭并進全面開花,攤子鋪的過于分散,導致了鄉鎮企業的布局分散,從而減少了城鎮的聚落特點,區域功能不合理。
三、城市病蔓延,土地利用率不高
在形態上,城市就和一塊大餅一樣,隨著人口的不斷集聚,不斷快速外向蔓延。在城市內部,隨之而來的是交通擁堵、房價日高、環境污染、生活成本增加、看病難、上學難、入托難等“大城市病”的集中爆發,治理城市“巨無霸”難題己經刻不容緩。
城鎮建設用地需求的不斷增加,使城鎮建設面積不斷擴張。然而,在城市中局部地段土地開發強度不高、用地結構不盡合理,城市中廣布城中村、廠礦企業窩棚區,當前比較引起關注的“蟻族”生活環境即是突出反映。在城郊結合部,居民點建設分散,大量土地利用率低,部分建設項目土地出現征而不用、征大用小或盲目圈地的現象,造成土地資源的閑置、浪費。
四、原住民等公眾參與意識差
村莊傳統特色風貌是依附在當地村莊居民及其生產生活中的,在村莊傳統特色風貌保護中,民眾的參與更為重要。從目前情況來看,城鎮化建設中,特別是對古村落的旅游開發中,大量游客的融入遭到當地村民的反感,加之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低水準,必然打擊原住民的參與性和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所以,必須尊重和采納當地原著民眾對村莊保護和利用的建議和意見,在保護傳統風貌的建設的同時,完善公共設施、提高生活質量,讓民眾在開發中受益,提高公眾對城鎮風貌的維護和保護意識。
“城市風貌是城鎮與生俱來的生命基因,是城市形象特色生成、構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中,文化因子是住屋和聚落形態等城鎮風貌形成的決定性因子,而氣候、材料、構筑和技術只是修正性因子[4]。故此,在城鎮化建設中對于城市風貌的保留和發展,應從整體空間設計層面考慮,注重當地文化要素的提煉、重構,以恰當的方式應用到現代城鎮化建設中。
總之,一個民族因為文化的獨特性才不可替代,一個城市因為風貌的地域性才獨具魅力。正如“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道出中國人對居住環境的一種理想模式,揭示環境景觀物質與精神構成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令人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 陳飛.湖北省城鎮化發展方略的思考與選擇[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 GB50357-2005,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S].2003.
[3] 楊華文,蔡曉豐.城市風貌的系統構成與規劃內容[J].城市規劃學刊,2006,(2):59-62.
[4] 李文兵.國內古村落旅游研究進展[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69-72.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