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金融體質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不斷提高,消費者的金融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金融創新領域的競爭日益加劇。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關系到如何適應日益激烈的金融創新,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金融創新的風險防范問題則是金融市場乃至經濟社會體系的各個領域面臨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金融產品創新;風險防范;理論述評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02-02
金融創新好比一柄“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能在金融產業中起到傳統避險工具所無法起到的保值作用;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則會使市場參與者遭受到嚴重損失,危及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當前,如何在金融創新的道路上有效地規避金融風險,已成為各國金融機構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之一。本文對現有的相關理論進行述評,并指出其中研究的不足及未來的學術動向。
一、研究文獻述評
1.金融創新的動。金融創新的動因是多方面的,綜合歸納起來,以往學者主要集中從3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個因素是金融管制政策的放松為金融創新提供了自由的環境。第二個因素是為了規避金融風險而進行各種金融創新活動,來降低風險成本與損失。第三個因素是隨著全球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的金融需求日以多樣化,迫使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來保持自己在競爭中的優勢。
在第一個因素中,辛樹森對突破金融管制的歷史研究進行了總結。他提到,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傳統的金融管制結構和內容逐漸顯得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金融集團的形成掀起了一股勢不可當的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浪潮。金融集團不受傳統銀行的法律管制,避開許多嚴格的監管約束業務發展迅速;金融創新也包羅萬象。愛德華·肖和羅納德·李金農都對當時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做過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要想獲得理想的經濟發展績效,就必須打破金融抑制。第二個因素中,李玉泉提到理性人厭惡風險,但這并不意味著理性人不愿意承受風險。也就是說,平衡風險與回報是金融機構贏得客戶、取得利潤的關鍵,為此,金融機構不斷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增大企業的價值惠澤個人投資的效益。第三個因素中,許會彬指出,20世紀70年代之前,商業銀行是政府的重要監管對象,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借機通過金融創新來擴展自己的市場份額,隨著股票、債券和基金市場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對商業銀行業務領域的蠶食,迫使商業銀行一方面游說政府放松管制,一方面不斷進行自衛型金融創新活動。金融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
2.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的邏輯關系。套用《北京人在紐約》這本小說里的一段話來描述金融創新再合適不過了:如果你愛他,就讓他沾沾金融產品,因為它是天堂的魔法石;如果你恨他,也讓他沾沾金融產品,因為它是地獄的敲門磚。而金融產品就是金融創新的產物。在相關研究中,鄭惠文指出,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金融創新為管理和控制金融風險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金融創新本身在規避了某些金融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在很多時候,金融創新在初期能夠有效地規避金融風險,當其成熟以后反而會帶來更多更大的風險。姚宏提到,創新與風險如影隨形,過度的金融創新為迎合投資者的需要越來越脫離傳統的金融業務支持,原生金融產品的風險通過這些金融杠桿被放大了數十倍甚至數百倍,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原本為了避險而存在的金融創新反而成了風險的策源地。
3.風險防范的相關研究。對于應該如何防范金融風險,李玉泉指出,應該注重控制金融創新的內部管理體系和外部監管,并且提到巴林銀行對其證券交易監控不力,是導致1995年巴林銀行巨額虧損直至倒閉的主要原因。同時,政府的依法監管、行業的自我約束管理、金融機構的自我管理是整個金融市場監管的核心內容,對保護市場的競爭性、高效性和流動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劉莉指出,進行全方位的控制,任何一點都不能疏忽,秉承“謹慎、全面”的原則進行金融監控是至關重要的。姚宏建議金融市場進行時常的環境掃描。然而,金融業本身就是一個極富創新、不斷發展的行業,金融創新作為金融風險的觸點,更需要進行頻繁的環境掃描。在中國,由于體制原因,政府政策的出臺往往具有風向標的作用,如果能在成功解讀政策的前提下進行金融創新,就能及時抓住風險中的機遇,至少可以保全自身。朱巍提到,要加快金融發展方式,建立健全金融立法。王玉琴提到,在金融風險有預癥的時候,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自信心就開始了徘徊和迷茫,所以,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就應盡快恢復人們的市場自信心,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的“信心是最重要的,比黃金和貨幣還重要”。在中國,自2007年次貸危機以來,有專家主張趁此機會開拓國際市場,大舉收購國際知名金融集團。這樣的做法恰恰應了沃爾特·巴杰特在《漫談愛德化·吉本》的描述:在一些特定的時期,總有許多愚蠢的人擁有許多愚蠢的錢。每間隔一段時間,這些人的資本——我們稱之為國家的盲目資本,出于與當前的不一致的原因,特別巨大而沖動。它在找人吃掉它時,出現了“資金災”,當它找到某個人時,出現了“投機”,當它被吃掉后,出現了“恐慌”。然而,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并不能阻擋金融國際化的腳步,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是如何運用水,如何建造舟。總之,金融創新宜采取“控制風險先行,穩步拓展業務”的策略,切忌急躁冒進。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在國內外金融市場研究的各種文獻中風險防范占據了相當的份額,但從已有的研究來看,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風險防范的出發角度太片面,泛泛而談。現有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整個金融市場的角度去分析風險防范的種種解決方法,集中在深化金融體質和政府法律監管這些比較層面的問題上,而沒有對各個國家采取具體分析的方法,只是一概而論,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國情、體質和社會歷史,它的解決方法也不同,即從更為深入具體的層次來研究風險防范的文獻比較少。
2.目前,大多文獻集中在金融市場對金融風險的反應措施,很少從單個金融機構的角度進行研究。金融機構是一個統稱,它涉及眾多與金融相關的行業,包括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信托業、典當業、租賃業等,同一金融風險對這些行業的影響是極其不同的。比如2007年的次貸危機,對于銀行業的沖擊是驚心動魄的,幾乎命懸一線,AIG、美國國際集團、世界上最大的保險集團公司等在此危機中幾乎未做掙扎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然而,次貸危機對證券業的影響卻非常有限,危機之后,證券市場的調整是由于宏觀政策的打壓使然,其實與金融危機并無太大關系。從中可以看出,每個行業所受金融風險的沖擊程度是不同的。即從單個金融機構應對金融風險、分析防范措施等更為深入的問題來研究的比較少。
3.缺乏完整的研究體系。現在對于金融創新的風險防范研究仍然比較分散,缺乏一個能夠綜合反映金融創新的條件約束、金融市場的內部規范、政府監管的深入程度,法律條文的控制力度等要求對金融創新如何產生影響的理論模型,而這樣的一個模型能把金融風險防范的各種研究有機地整合起來,提供一個更為開闊的分析視角。
三、 未來學術動向
1.對金融創新風險的客觀性進行分析研究。金融市場的交易既不是實物交易,也不是貨款交易,而是以保證金為擔保的信用交易,就其屬性來說,是一種財務杠桿作用很大的交易方式,金融創新產品的價格稍有小幅度變動,就會引起投資價值的大幅度增減。同時,投機者作為金融市場中最活躍的力量,為了競相謀取更多的差價收益,利用各種投資技巧選擇和制造價差空間,甚至采取不正當手段操縱市場,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由此,金融創新的市場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必然現象,其形成因素之復雜、集中程度之高、危險之大是一般現貨市場所不及的。從這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對金融創新的風險防范研究有重要意義。
2.對金融風險本質的研究。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細數歷史上的金融危機事件,我們似乎也可以將這句經典名言引申到各國的金融領域。當一國經濟平穩運轉時,其過程大致相同;然而,一旦金融危機爆發,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經歷各有特點。然而殊途同歸,從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到經濟崩潰,其實導火索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觸動金融體制本身的缺陷,同時人們的期望和市場信心受到沖擊,可能久久難以恢復。回顧歷史,在不同時代的經濟繁榮時期,引發金融風險的始作俑者也有所不同,從商品到土地,從貴金屬到虛擬貨幣,這些始作俑者在從古至今的不同時期引領著不同的人群走向同樣地瘋狂。現存的大量文獻對每次不同始作俑者的研究可謂淋漓盡致,然而追尋其在不同歷史舞臺上的表現,也許我們可以尋找到它們的共同點并將其歸結為一處,即金融風險的本質。從這個角度出發,世界各國都尚在實踐摸索階段,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辛樹森.許會彬.個人金融業務創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2] 姚宏.次貸危機與中國金融[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3] 李玉泉,王洪彬.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4] 鄭惠文.后金融時代的風險監管理念及金融創新策略[J].金融經濟,2010,(3):14-15.
[5] 劉莉.淺談金融市場的控制與風險防范[J].金融管理,2011,(6):352-354.
[6] 朱巍.淺議金融風險的種類及其防范[J].經濟研究導刊,2011,(17):85-86.
[7] 王玉琴.金融危機防范探析[J].理論探討,2011,(7):17.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