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大背景下,政府各層組織均轉變服務理念和方式,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公眾。作為全國首都,北京市稅收管理部門為貫徹這一工作,大膽提出由“稅收征管”到“納稅服務”的管理模式轉變,旨在提高納稅人遵從度、降低稅收風險,從而提高稅收管理的整體水平。但納稅服務的供給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需要在借鑒發達國家推進那稅服務社會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北京市發展社會化納稅服務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納稅服務;社會化;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71-02
一、納稅服務內涵與納稅服務社會化理論依據
(一)納稅服務的內涵
1.納稅服務。2005年10月16日,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納稅服務工作規范(試行)》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納稅服務的概念,即指稅務機關依據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稅收征收、管理、檢查和實施稅收法律救濟過程中,向納稅人提供的服務事項和措施的總稱。納稅服務的概念決定了納稅服務應樹立兩個目標:一是更好地推動和促進納稅人發展,幫助納稅人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大力支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是不斷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降低納稅人的納稅成本,建立征納互信和共贏機制,使納稅人依法納稅、自覺納稅。
2.納稅服務社會化。納稅服務社會化是把納稅服務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對納稅服務的促進作用,以協作服務、委托服務、志愿服務、援助服務等方式,實現稅法宣傳、咨詢輔導、輔助辦稅、協稅護稅、維權服務、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社會化,形成稅務機關專業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納稅服務新機制,讓納稅人享受更全面、更高效的納稅服務。社會化的納稅服務主要內容包括:稅法宣傳和納稅咨詢輔導、申報納稅和涉稅事項辦理、個性化納稅服務、投訴和反饋結果等。發展社會化的納稅服務應遵循效率便利原則、公正公開原則、寓管理于服務原則、供求對路原則、獎優罰劣的原則以及成本效益原則。
(二)納稅服務社會化的理論支撐
1.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在公共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組織的效率、糾正政府失敗,其指導意義在于:納稅服務應實行企業化管理,注重成本效益;稅務部門要將納稅人視同顧客,以顧客為中心開展工作,對顧客的不同需求尋找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應大力發展委托代理機構,將納稅服務的大部分任務交由社會力量來辦。
2.新公共服務理論及其指導。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將公民置于整個治理體系的中心,強調政府治理角色的改變,即服務而非導航,推崇公共服務精神,重視公民社會與公民身份,重視政府與社區、公民之間的對話溝通與合作共治。其指導在于:納稅服務要以納稅人為中心,強調納稅人參與;稅務機關要將稅務管理定位于“優質服務+科學管理”上;要重視納稅人的尊嚴,為納稅人自覺納稅提供行政化的便利服務,最終實現稅收工作模式從監督打擊轉向管理服務。
3.顧客理論及其指導。顧客理論主張,以顧客為中心建立導向,向顧客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通過創新服務方式增加顧客價值。顧客理論注重分析客戶需求,關注顧客對企業產品與服務的價值認同,有一套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顧客理論對納稅服務的指導在于:要在做好納稅服務相關知識、信息搜集、整理的基礎上,注意納稅人價值識別,制定好納稅人關系策略,對納稅人進行細分。
二、國外推動那稅服務社會化發展的經驗
(一)轉變稅收管理理念
最早興起納稅服務的美國將其聯邦稅務局的使命確定為“為美國納稅人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將其理念確定為“服務每個納稅人,服務全體納稅人”。加拿大稅務局將其使命確定為“為加拿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巴西稅務局將其使命確定為“為全社會提供最優的稅收服務”。納稅服務理念的轉變通常還可以由各國稅務管理當局對自身名稱的更改體現出來,許多國家在稅務機構名稱和稅務管理詞語上都體現有服務(Service)之義。如:美國稅務局的名稱為國內稅務服務機構(Internal Revenue Service);韓國稅務局的名稱為國家稅收服務機構(National Tax Service);南非稅務局的名稱為南非稅務服務機構(South Africa Revenue Service)。另外,許多國家的稅務管理當局還對很多稱謂做出改變,將稅務局改稱服務辦公室(Service office),將納稅人(Tax-payer)改稱客戶(Client),把稅收行政管理(Tax Administration)改成經營(Business)。
可見,這種將服務納稅人當作稅收工作的基本理念并以此為崇高使命的服務理念,使國外一些國家的納稅服務工作實現了常態化,并在此基礎之上逐步建立起一套包括納稅服務制度和機制、手段和方式、評估和監督相結合的完整的納稅服務體系。
(二)設立專門的納稅服務管理機構
為規范社會化供給的納稅服務及其供給機構,國外稅務部門通常會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例如,美國的國家納稅人權益維護辦公室、日本的國家稅務咨詢委員會、英國的納稅服務在線、加拿大的納稅服務局、荷蘭的納稅咨詢服務在線、澳大利亞的納稅人溝通聯絡局等。這些國家除了有政府部門設立的專門管理部門之外,還通常促進行業協會組織的發展,從而在保持社會組織供給納稅服務靈活度的同時,通過對行業協會的監督管理起到間接對整個納稅服務行業的監管作用。
(三)轉移納稅服務供給工作至社會組織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稅收法律體系的不斷復雜、公民和社會結構的逐漸清晰,納稅人對納稅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是必然的。國外不少國家均發現了這一問題,并不約而同地認為,隨著納稅服務不斷的完善與發展,隨著其需求多樣化的發生和演變,納稅服務僅僅依靠政府來提供的局面是難以為繼的,解決這一瓶頸的唯一手段,就是根據納稅服務面對人群的不同對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并將適合社會化運營的部分納稅服務交由社會中介組織來提供,并首先在政府推動和幫助下促進納稅服務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最終,需要形成一個政府部門和社會中介組織各司其職的納稅服務供給格局。據統計,美國有50%以上的工商企業和95%以上的個人所得稅都是委托稅務代理機構或代理人申報納稅;在日本,約有85%以上的企業通過稅理士辦理相關納稅事宜;澳大利亞有眾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以及一些銀行被稅務機關授權從事稅務代理業務。
三、政策建議
(一)推動組建納稅服務行業協會
從國外各國政府推進納稅服務社會化管理的經驗來看,其行業管理模式通常表現為“政府—行業協會—納稅服務社會組織”三個層次,其中,納稅服務社會組織主要接受行業協會的監督與管理,行業協會的主管部門為政府主管機構,而政府主管機構則主要需要向社會公眾負責。而在中國,社會組織的監督與管理工作通常是依賴于政府組織的直接參與,行業協會性質的組織極少在中國各行各業中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能夠充分發揮其有效作用。一方面,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組織參與納稅服務的供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稅收管理整體水平提升的進程,另一方面,也客觀上加大了政府部門的行政成本和行政壓力。因此,推進納稅服務行業協會的成立并對參與納稅服務供給的社會組織進行會員制管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加強納稅服務社會組織,發展法規建設
從眾多行業發展的規律來看,行業的發展需要有政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等監管部門出臺的規范的、實際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行業法律或法規,并通過此對該行業內的組織加以約束和引導。因此,面對當前發展較為混亂的稅務中介行業,加強引導和監管、積極倡導依法執業是未來推進稅務中介機構參與和擴大納稅服務供給的首要要求。在相關行業法律法規約束下,稅務中介機構應以服務為宗旨,以質量求發展,誠信執業經營理念,注重執業信譽,提高服務質量,嚴格執行相關標準,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杜絕惡性競爭,切實把誠信執業作為立業之本、興業之源。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優勝劣汰市場競爭機制,激勵稅務師事務所不斷提升執業水平。
(三)合理向稅務中介機構讓渡納稅服務業務
稅務中介機構的發展少不了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幫助。為切實幫助稅務中介機構發展壯大,應根據稅務中介機構的行業特點和職業優勢,將一些便于稅務中介機構從事的納稅服務工作推向社會,如相關涉稅培訓(所得稅匯繳培訓)、日常納稅申報、規范企業財務賬冊等日常征管業務等。這樣,既可減輕稅務部門自身的負擔,直接減少稅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心理負擔,使其節省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抓好征管工作、提高征管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稅務稽查,還可以吸引社會力量協助服務,減少相應的征收成本,從而達到“減負增效”之一舉兩得的功效。此外,稅務部門還可以充分發揮稅務中介機構人員在稅收政策宣傳、稅收政策執行情況統計、稅收征納關系協調、維護稅收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為稅收工作服務,充分借助稅務中介機構力量,為基層減負增效。
(四)強化內部制度建設,規范執業管理
稅務機關應按照相關管理要求監督各稅務師事務所依法自主建立、健全、規范各項內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動行業自律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建立日常考評制度,提高服務鑒證質量。稅務機關應以加強對稅務師事務所涉稅服務及鑒證業務質量的監督管理和檢查為切入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日常考評制度,對稅務師事務所整體業務質量進行評價檢查。
(五)制定行業公告制度
如上所述,誠信是稅務中介機構發展壯大的根本。因此,稅務機關應建立行業公告,將管區內經批準設立的所有稅務中介機構的相關基本信息在辦稅服務廳及門戶網站上向社會公布,由納稅人自愿選擇、自愿委托。同時,公告還應對稅務中介機構的違規執業、惡性競爭等不良行為記入檔案,建立健全稅務中介機構的誠信檔案,逐步建立透明、高效的稅務中介行業監管機制。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