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北亞經濟區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而東北老工業基地則位于其重要的經濟貿易區。了解東北亞經濟合作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所帶來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對有效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今后的發展及其對外貿易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東北老工業基地;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114.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43-02
引言
東北亞經濟區,是指亞洲的東北部地區,按照地理位置分布,習慣上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俄羅斯聯邦的西伯利亞地區和遠東地區(薩哈林島等地)、日本國、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蒙古國。而東北老工業地區,是指中國東北三省所在的地區,即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
東北老工業基地位于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區位優勢明顯,因此應把境外資源開發、區域經濟合作、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結合起來,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投資建設邊境貿易中心、經濟合作區、出口加工區、進口資源加工區,從而加強東北老工業基地與東北亞經濟區的經貿合作。
一、東北亞經濟合作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影響
(一)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1.科技合作成果顯著
日本政府積極支持企業向中國轉讓技術及以合資等方式研究開發技術。因此,許多日本企業把大連作為生產和研發基地。目前,大連已擁有中國城市在海外的第一個軟件園區——大連(東京)軟件園。
韓國政府重新調整國際間合作的戰略方向,將重心放在與中國及東南亞新興工業國間的合作。例如,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大連美森林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與韓國Fine Air公司、韓國化學試驗研究院、標準科學研究院在2005年11月合作,獲得有害氣體清除劑組成物發明專利(專利號第0527287)。
2.人才教育呈現良好勢頭
在人才培養方面,日本亞細亞大學與大連外國語學院達成人才培訓合作計劃。從2005年開始,亞細亞大學每年選派30—50名學生來大外留學半年,同時在大連的日資企業開展實習活動,以此為中日經濟和文化交流培養更多實用人才。
在教育方面,2007年11月,大連奧思達公司正式與韓國多佑(DAOU)集團合資成立了多奧科技(大連)有限公司;2008年,韓國“大連周”引發了“大連熱”,增強了韓國企業來大連投資的熱情與信心。
(二)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資源開發領域上的合作
1.資源投資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在黑龍江省對外投資中,俄羅斯已逐漸成為黑龍江省企業重點投資目標國。截至2010年12月底,黑龍江省在對俄羅斯能源和原材料投資合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基地形成規模。黑龍江省在俄境內獲得森林采伐權2 0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達22.5億立方米,相當于在境外為國家再造一個黑龍江林區。二是礦產資源開發全面展開。黑龍江省在俄已獲得20個礦產資源開發權,境外大型稀缺金屬原料基地已具雛形。三是油氣資源合作快速起步。黑龍江省正在推進的油氣投資合作項目共7個,聯合開發了130口油井。
2.資源型產品貿易規模擴大
依托地緣優勢,黑龍江省邊境地區成為中國對俄貿易的主要通道。據俄羅斯方面統計,2010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為570.5億美元,增長49.6%。其中,俄羅斯對中國出口192.7億美元,增長19.1%;自中國進口377.9億美元,增長72.1%。中國為俄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2010年,礦產品、木制品和化工產品是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俄羅斯對中國出口保持增長,但俄對中國出口增幅在其主要出口市場中排名靠后,也落后于其出口平均增幅近30%。這與俄對中國出口礦物燃料增速下降有關。俄羅斯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賤金屬及制品,2010年合計進口243.0億美元,占俄羅斯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4.3%。
(三)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提供外來動力
1.加快改造傳統產業
加快改造重化工業。加快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重化工業的搬遷改造,堅持環保優先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嚴禁在生態環境保護區布局此類項目。關閉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對保留企業全面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建立循環經濟模式,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根據東北地區能源緊張、淡水資源匱乏的狀況和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區的要求,今后原則上不宜再建更多的重化工業項目。
加快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加快建設“兩區一帶”臨港臨海裝備制造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汽車裝配及零部件、數控機床、大型運輸和起重設備、船舶及零部件、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等制造業,引進國內外著名的裝備制造企業,推進地方企業重組改造,建立循環經濟模式。
積極發展先進的消費品制造業。充分發揮國際服裝展示和貿易中心的優勢,引進國內外著名的服裝設計及生產企業,發展服裝產品制造業。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消費品生產項目,發展消費品制造業。
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大力發展創新經濟。不斷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開展自主創新,推行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和完善科技孵化器體系、科技投融資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
加快建設和發展高新園區。充分發揮高新園區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擴大發展空間,增強科技服務功能,促進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節能環保、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引進國內外著名的 IT企業,逐步建立包括芯片、板卡、集成電路、軟件開發、計算機、通訊設備、視聽產品、其他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相關技術研發、教育培訓在內的 IT產業集群,打造世界級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對策
(一)宏觀層面——政府的政策選擇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緊完善國道主干線,加強農村公路改造和建設,加快沿海港口疏港公路、鐵路建設,以及口岸公路、橋梁、場站設施建設,改善松花江航道通航條件。
加快東北電網電源項目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加強東北電網與華北電網、內蒙古東部電網的聯網建設,以適應經濟發展對電力需求增長的需要。做好石油、煤炭等其他能源開發工作的研究規劃工作。
2.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提高東北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鞏固東北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的戰略地位。認真組織實施在黑龍江、吉林實行減免農業稅政策的試點工作,擴大良種補貼范圍和規模,完善補貼政策和管理辦法,確保東北為全國糧食增產多做貢獻。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裝備制造業等重點行業、重點骨干企業以提高國際國內競爭力為目標,在搞好企業改革的基礎上加快調整改造和技術進步,發展新型產業集群。
3.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競爭優勢,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實現國內科技發展水平的整體躍升。加快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和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著力培育企業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在支柱、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充分發揮企業技術中心作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名牌產品,實施一批產業化專項。
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保持教育發展適度超前。適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需要,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積極調整高校學科和專業結構。
(二)微觀層面——企業的相應對策
1.增強企業技術創新意識
企業還要積極推動產業開發升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將高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使傳統產業的一部分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如改造提升產品的功能和智能化、數字化程度,使產品更小、更精、更靈活。再如,沈陽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數字化儀表業,使這些富含高技術的信息產品在全國市場上占一席之地。
2.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
企業信息化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鍵突破口,做好企業信息化的總體規劃十分重要。在戰術層面,應考慮整個城市企業運作的結構特點,考慮如何建立高效、低耗的企業信息交換平臺,在實施層面,要考慮科學合理地構建為企業服務的公用基礎信息資源庫。
參考文獻:
[1] 譚露.基于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東北振興問題的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0,(10):30-31.
[2] 李正治.試論區域軟實力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J].理論與實踐,2010,(10):82-85.
[3] 王敏.博弈論視角下的中國東北亞區域戰略[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5-26.
[4] Lily.Agricultural trade within Northeast Asia:The prospects from Japan[J].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0,(7):25.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