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在國家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發展。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民族身份和大學前的預備學習階段,決定了他們的思想狀態與大學生有很多的不同,因此需采取切實可行的思想政治引導。準確把脈,對癥下藥,必將事半功倍。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216-02
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層次,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為民族地區培養合格大學生而在高等院校設立的向本科教育過渡的特殊教育階段。
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具有兩個特點:其一,預科生的少數民族身份;其二,預科生是準大學生但是不具備大學學籍。他們參加當年全國普通高考,降低一定分數錄取到國家指定的重點高校或民族院校,然后在委培大學(可以是錄取大學或預科培養基地)預備學習一年,其目的就是幫助他們彌補基礎知識薄弱的不足,拓寬視野,盡快成為優秀的、合格的大學新生。
一、加強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和支持民族教育事業,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繼續深化改革,把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統一的教育方針與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緊密結合,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這既是一個教育問題、政治問題,又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幸福的戰略問題。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中指出:“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而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們既是將來民族地區干部的后備力量,又是將來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發展的生力軍,所以全面持久地做好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事關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和穩定,事關中華民族大團結和長治久安。
二、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思想特征
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大多來自祖國的偏、遠農牧區及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的有云南、貴州、四川,西北地區的有新疆、青海、寧夏、甘肅等。這些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人們思想比較保守。他們受當地傳統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影響較深,民族意識比較強,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尊性。來到內地以后,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飲食習慣、行為方式發生很大改變,加之語言溝通障礙(多數學生在當地用民族語言授課),在新的環境中他們往往表現出對陌生環境的焦慮、和其他民族的同學缺少理解和信任,表現出人際交往的狹隘性。由于青年人自律意識不強,而且正處于對“三觀”的自我完善階段,對未來的學習和專業選擇充滿了迷茫,加之少數民族預科生的特殊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
三、加強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1.堅持課內課外教育有機結合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積極推進“兩課”和“三進”制度,把黨的先進理論成果和民族政策在學生中傳播開來,使他們入腦、入心。通過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形式政策課》等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民族理論與政策教育,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民族自治政策,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民族和文化,引導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從而自覺的轉化到維護祖國統一的行動上來。一是要通過不同形式,如黨課、團課、講座、報告等形式開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牢固站穩正確的政治立場;二是要開展“五觀”、“四認同”、“三個離不開”教育,使學生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三是利用新生入學時的集中教育和在校期間的分散教育等形式,開展國情和中原文化教育;四是要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教育各民族學生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和睦相處,共同進步;五是要開展法制教育,增強民族學生的法律意識,規范預科學生言行。通過各種形式多樣的課外、課堂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既掌握了黨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切身體會到民族政策在他們身上的具體體現,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2.嚴格規范的學生管理工作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寓教于管,管教并舉,依法治校。要建立一種管理機制,通過嚴格規范的管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任務以及對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要求融入到科學有效的管理中去,從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態度。要建立長效機制:其一,制度機制。針對學生自我紀律意識較差,民族自尊心強等思想問題所引發的不遵守紀律,喝酒、打架等行為,要制定健全的規章制度,規范其言行,如“預科生紀律處分條例”,“預科生考勤管理規定”,“預科生宿舍管理辦法”等相關條例。其二:考核機制。建立班級學生操行量化考核小組(學生的一種自治組織),并制訂量化的考核指標體系,對學生的思想、出勤、紀律、學習和活動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考核結果占學生總成績的20%。其三:創優機制。建立各種評優、評先、表彰機制,形成優良校風、學風。如開展“優秀班集體”、“優秀團支部”的創建活動,評選“民族之鷹”、“民族之花”,“百強學風宿舍”等系列活動,激發廣大學生的積極向上的情愫。通過一系列的管理及激勵機制,引導學生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開展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滿足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
3.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
要關注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切身利益,幫助他們解決在生活、學習、交友、健康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問題和困惑,及時把國家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關心、愛護送到他們的身邊去,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牢、做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號召力和說服力。一是要在開學之初為學生創造干凈整潔、溫馨的內、外部環境;二是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廣泛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三是給學生提供“獎、助、學、貸”等資助措施,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預科學業;四是在重大活動和民族節日期間給學生提供免費年夜飯與學生共度佳節等。
綜上所述,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是高校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既有同于當代的大學生,也會隨著國內外各種形勢的變化產生一定的波動。希望有更多的從事民族教育事業的同行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反饋社會,支持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經驗[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2] 民族預科教育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4.
[3] 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2005年).
[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