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經濟千年史》是安格斯-麥迪森教授2001年出版的著作,書中詳細介紹了千年來世界經濟發展之輪廓和西方經濟發展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以及20世紀后半葉的世界經濟。麥迪森教授在書中強調個別經濟事件之間在當時歷史和國際背景下的因果關系和它們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以系統地揭示長期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麥迪森教授科學和嚴密的論證使得本書成為一本研究世界經濟必備的參考工具書,其影響力也將經久不衰。
關鍵詞:人類經濟;世界;千年;發展
中圖分類號:F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75-04
一、作品和作者簡介
拿到這本書還沒有讀之前,看了這個書名后,筆者不禁想到:要講整個世界的經濟,而且時間跨度是一千年,要寫出這樣的一本書,工作量該是如何的巨大呀!并且,正因為其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要寫出可靠、翔實、經得起推敲的東西,作者治學的品德無疑是極其重要的。除了人品之外,扎實、渾厚的專業知識基礎更是寫出這樣一本縱貫古今的大作的必備條件。既不能過于抽象、概括化,又不能僅僅只限于幾個地區、具體某些年代的討論。總之,如何做到詳略得當、顧此的同時又不失彼,筆者覺得是這類書籍想要成功的第三個條件。當筆者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這本書后,最初的疑問全都得到了解答;而且,書中論述的世界經濟千年走勢之真實、準確、科學程度讓人嘆為觀止,而其對所引用材料的論證以及對所采用的論證方法的闡釋更是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總之,讀完這本書后,筆者不僅在專業知識方面對世界經濟近千年來的發展有了一個準確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一種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可貴精神,在今后求學的生涯中,它都會使筆者受益匪淺。
本書的英文原本是在2001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巴黎出版的,其書名為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此外還有法文版。雖然讀的是譯本,沒有讀外文原著,但筆者相信,通過伍曉鷹教授等人的刻苦努力、高水準的翻譯后,中文版仍然能將麥迪森教授在原著中的字里行間所要傳遞的信息和要表達的精神準確無誤地傳遞給我們,因為真理是可以沖破地界和文化隔閡的,我們是可以領略到原著作者的精神的。在介紹這本里程碑式的大作之前,筆者覺得有必要簡要回顧一下麥迪森教授的生平,這對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他的思想及其在書中所要傳達的精神或許會有所幫助。
Angus Maddison,中文譯名安格斯-麥迪森,1926年出生在英格蘭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2010年4月24日去世,享年83歲。他先后在劍橋大學、麥吉爾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求學,并先后在圣安德魯斯大學、OECD和格羅寧根大學等機構任職。在他1987年被聘為格羅寧根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后20多年中,他創立了格羅寧根增長與發展中心,領導了“國際產出與生產率比較”(LCOP)研究計劃,發展了生產法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在國際比較中的應用。他創建的“麥迪森數據庫”惠及很多研究者。代表作有《世界經濟千年史》、《世界經濟千年統計》和《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等。在麥迪森教授一系列的作品中,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所做的剖析與論證讓作為一個中國人的筆者看后竟然大吃一驚:原來我們對自己的祖國還有很多不了解,甚至是誤會的地方。其中具體事由在這里不作詳細解釋,在下文介紹本書的內容部分我再娓娓道來。
二、世界人口、經濟千年發展之輪廓
本書[1]共405頁,包括前面12頁的導論和總結,中間148頁的3章正文:世界發展之輪廓、西方發展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1000—1950、20世紀后半葉的世界經濟,以及最后245頁的附錄。也就是說,通俗意義上我們所說的正文在本書中只占148頁,即1/3左右,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來介紹結論所依據的材料從何處得到,并分析了這些材料的可靠程度。最后作者還對自己運用這些材料得出結論的推理過程和方法作了考證。即步步為營,每一步都本著科學、合理的治學精神,讓整個研究過程通透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并鼓勵讀者去懷疑,去進一步論證,以期得出更加科學的結果。這是一種全新的著作方法,值得我們在以后的著文過程中去嘗試。這更是一種嚴謹的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在以后的學術生涯中去堅持、傳承。尤其是對于我們搞歷史研究的人來說,找史料,鑒別史料的真偽,估算其價值,再在其基礎上通過正確的理論的指導、合理的推理過程和科學的論證過程得出經得起推敲的結論,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正如上文所說的,本書使用了大約一半的篇幅詳細報告數據處理工作和計算結果以支持作者的新發現和新觀點。除此之外,本書正文中對一些國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引人入勝的,不但有高度的可讀性,而且有很大的啟發性。譬如,為什么荷蘭曾經具有歐洲最高的生產率?為什么在文化上有著深刻紐帶關系的中國和日本卻在經濟發展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又為什么英國的北美殖民地造就了經濟強大的美國,而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卻造就了落后的墨西哥?帶著這些問題讀完這本書后,你會發現一切煙消云散,而且作者的結論和觀點又是那么的讓人信服。
(一)千年來世界人口發展之大勢
在書中,論述世界人口這一內容時,作者說:
在已經過去的千年之中,世界人口增長了22倍,人均收入提高了13倍,世界GDP提高了近300倍,這與在此之前的那個千年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時世界人口僅增長了1/6,而人均收入并沒有任何提高。在1000—1820年間,人均收入的增長是緩慢的,從世界平均水平來看,人均收入僅提高了50%。這樣一個收入增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支持了這個期間4倍的人口增長。同以往相比,世界的發展在1820年后要活躍得多。人均收入提高了8倍以上,而人口則提高了5倍以上[1] 3。
作者還分析了19世紀以前影響人類人口增長的時間長短不一和嚴重程度不同的危機。這些危機主要有三類:因歉收引起的饑荒,連續不斷的傳染性疾病,或者是戰爭。此外,作者還注意到了人口增長在世界范圍內的不同和差異。作者說:增長的過程無論在空間還是時間上都是不平衡的,預期壽命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長在西歐、北美、澳洲和日本是最為迅速的。到1820年,這一組國家的收入水平已經是所有其他國家的2倍。而到1998年時,這個差距擴大至7比1。這個世界的領先國家美國和它的最貧困的非洲之間,這個差距是20比1,而且仍然在擴大。雖然這種趨勢是主流,但并不是不可改變的。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亞洲的復興已經表明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縮小同西方的差距是可行的。然而,在1973年以后,世界經濟的增長放緩了,亞洲的進步已經被其他地區的停滯和倒退所抵消[1] 3。
看完這些內容,對筆者有很大啟發。無論什么時候世界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即使有幾個國家發展了,但是別的國家的落后會抵消掉這種發展,因此,在整體上整個世界還是止步不前的。所以,筆者認為,整個人類應該齊心協力、互相幫助,共同發展。
(二)千年來世界經濟發展之大勢
接下來,作者分析了千年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概況及其特點。作者在書中首先分析了推動世界經濟發展進步的原因和動力,作者說:在1000—1820年間,技術進步比以往要慢得多,然而它卻是增長的主要動力。沒有農業上的改進就不可能有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沒有航海技術和商業制度的改進,就不可能有世界經濟的開放。重要領域中的技術進步依賴于在科學方法、實驗驗證、系統積累和新知識公布上的一些根本性的改進。這種長達數世紀的努力為19和20世紀的更加迅速的進步提供了知識和制度的基礎[1] 9。
緊接著,作者分析了千年以來世界人均收入的變化以及地區間的差異。書中說:1000—1820年間,人均收入向上緩慢爬升,從全世界來看大約提高了50%。這個時期的收入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粗放的特點,以支撐該時期4倍的人口增長。而182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更強勁的勢頭,更具有集約的特征。這個時期的人均收入增長超過了人口增長。到1998年時,它已經相當于1820年水平的8.5倍,同期,世界人口增長了5.6倍。在這兩個時期,增長最快的是西歐、西方衍生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和日本。在1000—1820年間,改組人均收入增長的幅度幾乎是世界其他地區的4倍。在1820年—1998年間,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提高了19倍,而其他地區只提高了5.4倍[1] 115。
最近半個世紀的世界經濟表現要優于以往任何時代。1998年,世界的GDP水平相當于1950年的6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9%。與此相比,1820—1950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6%,而1500—1820年間的平均增長率僅為0.3%[1] 115。
在從1950年開始的半個世紀中,亞洲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超過了所有其他地區。這種情況與它過去的經歷截然不同。在1500—1950年的四個半世紀中,當所有其他地區都在進步的時候,亞洲卻一直處于停滯狀態。在1500年,亞洲的GDP曾是世界GDP的65%,而到了1950年卻只占18.5%。但是從1950年以來,亞洲的份額已經增加了倍[1] 133。
最后,作者從整體上對各個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作了分析。作者說:不同地區在全世界收入中的比重亞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公元1000年時,亞洲(除日本以外)收入占世界GDP的2/3以上,西歐則不到9%。在1820年,它們的相對比重分別是56%與24%。而到了1998年,亞洲的份額大約為30%,西歐與西方衍生地區加在一起的份額大約是46%[1] 15。
看完這些內容,筆者心里有很大的感觸。在過去的歷史時期,我們亞洲也有過輝煌,然而,到了近現代,我們落后了,而西歐和北美上前了,但是,現在我們正在往上趕,而且形勢還挺不錯。這對于那些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和地區或許有所啟示和借鑒意義。
(三)千年來西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概況
然后,作者重點介紹了西歐的千年經濟之走勢和幾個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包括威尼斯、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作者認為,國際貿易在西歐經濟的發展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書中說:西歐收入在1 000年左右處于最低點。其水平顯著低于其在公元1世紀的水平,也低于同時期的中國、印度以及東亞、西亞的其他地區的水平。11世紀是西歐經濟開始上升的轉折點,它以緩慢步伐前進。但到了1820年,它的實際收入已經3倍于其起點水平。經濟領先的地區和特征發生了變化。意大利北方城邦國家,特別是威尼斯開始了增長的進程并重新打開了地中海貿易。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辟了通往美洲和亞洲的貿易通道,但與在1600年左右成為領先經濟的荷蘭以及19世紀的英國相比,其勢頭則不那么強勁。在14世紀,西歐在人均收入方面超過了作為亞洲領先經濟的中國。此后一直到20世紀后半葉,按人均GDP來衡量中國和亞洲大部分其他地區,則或多或少停滯不前。這種停滯源于當地的制度和政策,但又由于西方霸權的殖民化剝削而被強化了。這是自18世紀以來最顯著的特點[1] 30。
作者在書中把迄今為止的資本主義發展歷史分為五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時期:1950—1973年是它的黃金時期,及迄今為止經濟增長表現最好的時期。僅次于它的是始于1973年的、可以用新自由秩序來表示的、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時期。從增長表現上來看,第三個最好的時期是1870—913年間的舊自由秩序時期,其增長率只略低于我們現在的時期。此后為1913—1950年時期,由于兩次世界大戰和大戰之間出現的世界貿易和資本市場的崩潰,以及移民的中斷,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明顯低于它的增長潛力。資本主義發展的初始時期(1820—1870)是經濟增長最緩慢的時期,當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幾乎完全來自一些歐洲國家和西方衍生國[1] 116。
在這一章的最后,作者說:雖然目前這一時期是迄今第二個增長表現最好的時期,國際經濟關系也因為持續的自由化得到了加強,但是總的經濟增長動力已經開始急劇下降,世界不同地區的經濟表現呈現出極大的不平衡。在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最貧窮和最富有地區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從15:1下降到13:1,但是此后它又上升到了19:1[1] 116。
(四)千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形勢及其未來的趨勢
最后,筆者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了一下中國。在書中,作者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一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體,但是它發展的節奏同世界通常的模式有著截然的不同。在宋朝的末期,中國無疑是這個世界上的領先經濟。同亞洲的其他部分或中世紀的歐洲相比,它有著更為密集的城市化程度和更高的人均國民收入。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一共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1300—1820年,中國經濟受到了從元朝到明朝,再由明朝到清朝之間出現的多次動亂的影響。但是整個地觀察,這個時期是一個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時期,該時期人口的大量增加與生產的增加幾乎是同步的。雖然在同一時期內,歐洲的人口增長大大慢于中國,但是到1820年時,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經是中國的2倍。歐洲的進步歸功于更快的科學技術進步,也歸功于對美洲大面積地區的征服和殖民所帶來的收入,以及來自它同亞洲和非洲的貿易所帶來的收入。在這幾個世紀中,中國基本上同世界經濟相隔絕。即使如此,在1820年時中國的總產出仍位居世界第三位,而它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還會更高一些[1] 前言。
接下來,作者展望了一下2015年時中國經濟可能出現的情況。作者說:如果使用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人口預測數據,同時,假定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可以保持它在1990—2001年期間的速度,那么到2015年時,中國可以在GDP總量和人口數量上重新獲得它昔日曾經擁有的頭號世界經濟地位[1] 前言。
看完這些內容,筆者不禁為自己以前對祖國經濟發展歷史的無知而感到羞愧,同時,又為我們偉大的祖國以前有過那么精彩的表現而感到驕傲,此外,也更為作者對中國經濟精確地分析和科學的預測而折服。現在,我們的GDP已經超越了日本,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相信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可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重振我們往日的雄風。同時,在關注GDP總量的同時,我們更要關注人均水平。只有人均收入上去了,一個國家才算是真正富裕了,這時候的經濟總量才更可靠、更翔實。這是筆者從這本書中學到的,即看問題不要只看某一個點或單一指標,而要考察方方面面,因為很多時候某個東西表面上看似進步了,但一平均或和歷史時期一比較或和某個退步的數量一抵消,結果事物整體上往往是沒什么變化甚至是倒退了。
三、本書的價值
總之,在《世界經濟千年史》這本書中,麥迪森教授對迄今為止各國學者在各個有關歷史研究領域中所發掘出來的各種數據和資料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詮釋和經濟分析,其中特別重視新的研究和發現。在此基礎上,他對人類社會過去兩千年經濟增長的原因進行了新的探討,對經濟發展階段進行了重新劃分。麥迪森教授在處理歷史數據和資料方面的最大特點在于強調個別經濟事件之間在當時歷史和國際背景下的因果關系和它們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以系統地揭示長期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而不是逸聞趣事式地著重個別事件或人物的影響,更沒有囿于任何有影響的學說或信仰。
這樣的一本著作的影響力將是經久不衰的,筆者也能想象得到,無數學者會把這本書作為像詞語、成語詞典那樣的一本基本參考書。多年過去后,當我們的后代再翻起這本書時,他們也一定會為書中科學的論斷所折服,同時也會憶起關于麥迪森教授的一些事兒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去思考在下個世紀和未來無數個世紀中世界經濟的走向和整個人類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M].伍曉鷹,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