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梳理近5年來(2007—2011年)國內外對建設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文獻,明確了國內外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建設供應鏈的協調、Partnering(合作伙伴)、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與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模型構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等,并在此基礎上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了未來的研究趨勢。
關鍵詞:建設供應鏈;建設供應鏈管理;綜述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57-04
引言
20世紀80年代初,Koskela在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提出了將制造業中供應鏈管理模式應用到建筑行業。這種思想形成了建設供應鏈管理(CSCM,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雛形。而正式提出建設供應鏈管理研究的是Bertelsen,O’Brien和Fischere等[1],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O’Brien,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建設供應鏈管理的合作、實施、成本及其模型等方面[2-7]。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對供應鏈管理在建筑業的應用研究逐漸增多,并得到許多研究機構、大學和政府部門的資助。
本文就近5年來(2007—2011年)國內外對建設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文獻進行了梳理,在歸類的基礎上明確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建設供應鏈的協調、Partnering(合作伙伴)、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與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模型構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等。最后,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指出了未來的研究趨勢。
一、國外建設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
近年來(2007—2011年),國外對建設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設供應鏈管理的協調問題、信息化、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模型構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
(一)在協調問題方面
Davis(2008)通過從焦點小組的成果以及關系營銷的文獻中發展出來的問卷調查,提取了關于承諾、信任和滿意度的上下游建設供應鏈關系的信息,據此建立了關系變量對建設供應鏈的影響,并表明恰當地使用關系營銷技術能給建設供應鏈帶來益處[8]。Motawa等(2009)從付款和現金流機制入手,引入了一個高級的IT系統,以模擬不同的付款機制,使供應鏈成員能夠決定最合適的付款機制[9]。Bankvall等(2010)指出,對于個別供應鏈內順序性相互依存協調問題的高度重視并不適合當前建設項目供應鏈中復雜的相互依存關系[10]。
(二)在信息化方面
Lung-Chuang Wang等(2007)介紹了一個基于RFID供應鏈管理的應用,即M-ConRDSCM系統。其研究展示了這一系統的有效性,在建設供應鏈環境下,本系統的響應具有較高的效率并且加強了辦事處與現場之間的信息流[11]。Jung Ung Min等(2008)提出了一個基于Agent的建設供應鏈模擬器(CS2)。CS2是“beer game”的一種改進版本,其通過利用計算機Agents技術來模擬一個虛擬的建設供應鏈,并介紹了兩種不同的模擬形式:“人對人”和“機對人”的互動模擬[12]。
(三)在可持續與綠色供應鏈管理方面
Lloyd C.Irland (2007)對市場參與者的購買規模和頻率、產品選擇的基礎、購買的影響以及價格敏感度等進行了評估,以確定出可能增加認證木材產品成功率的產品與市場方法,并給出了擴大綠色建筑材料市場的建議[13]。Ravetz(2008)基于對整個建設供應鏈的理解以及可持續建設對全球氣候和資源的影響,探討了一系列可持續建設的指標和基準[14]。Adetunji等(2008)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在建筑企業內實現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條件和策略[15]。
(四)績效評價方面
Nai-Hsin Pan等(2010)在研究中利用SCOR方法評估建設供應鏈的績效并發現和解決建設供應鏈中的問題,由此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建設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16]。 Xianhai Meng等(2011)探討了建筑行業的特殊性,并提出了一個成熟度模型,用于衡量和提高建設供應鏈主要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17]。
(五)在模型構建方面
通過構建模型并計算費用,Voordijk(2010)提供了一種取舍建設供應鏈中實物分布費用模式的見解。這種實物非配系統模型包含以下元素:庫存、運輸、裝卸和倉儲,并應用于保溫材料的供應鏈當中[18]。Yasser Ebrahimy等(2011)提成了一個建設供應鏈的仿真工具包,可以模型化不同的供應鏈問題并與其他的施工仿真工具兼容。同時,通過利用這個工具包,給出了一個供應鏈問題對某個真實建設項目生產力影響的仿真模型[19]。Y.Ebrahimy等(2011)提出了一個真實的隧道建設項目的詳細的供應鏈仿真模型[20]。
(六)在框架研究方面
Watson等在2006年進行的實證研究基礎上,于2007年又進一步考察了P21(Procurement 21)對主要供應鏈合作伙伴(PSCP)的影響,并對供應鏈管理的內部變化進行了評價[21]。V.Kumar等(2007)提出了一個采用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決策支持系統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在建設供應鏈風險管理的事前和事中兩方面為決策者提供支持[22]。針對建筑及拆卸廢物管理領域的現狀和立法情況以及最佳的解構和廢棄建筑物拆遷的做法(目標是實現材料的回收和將廢物減少至最低程度),Aidonis等(2008)提出一個概念性的框架[23]。Cheng等(2010)演示了利用SCOR框架來進行供應鏈的建模過程,并進一步提出了基于模型的面向服務的框架,即SC Collaborator [24]。Xianhai Meng(2010)提出了一個建設供應鏈關系的評估框架,包括考核標準、關系水平、詳細的說明,評估類別和評估程序五個方面[25]。Tae-Hong、Shin等(2011)提出了一個無縫集成的信息管理框架,可以為項目的利益相關者提供物流信息以供其做出決策[26]。Cheng(2011)提出了一種Web服務的協作框架,用來衡量、監測并整合建設供應鏈中環境和碳排放的數據[27]。
(七)在集成化研究方面
結合來自英國建筑業的例子,Khalfan等(2008)介紹了客戶端是如何整合下游供應鏈的成員的,并確定了整合供應商和制造商的關鍵因素,通過兩個案例研究,分析了導致下游供應鏈成員集成化的創新采購的好處[28]。Des Doran等(2011)的研究結果表明,有必要增加供應鏈的集成化,以確保模塊化的解決方案可以更有效地同傳統的現場解決方案相競爭,并克服一些與模塊化樓宇相關的負面屬性[29]。
二、國內建設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
同時期(2007—2011年),國內學者對建設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設供應鏈管理的協調問題、Partnering、信息化、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和框架研究。
(一)在協調問題方面
姜陣劍(2007)將價值網理論引入建筑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構建了基于價值網的建筑施工企業供應鏈協同模型[30]。王金輝(2009)基于激勵機制與監督機制是相平行的概念,在委托-代理理論的標準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融激勵機制與監督機制為一體的委托-代理模型,根據模型討論了報酬合同的設計及其對代理人(合作伙伴)行為影響等相關問題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義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筑供應鏈伙伴激勵途徑[31]。蘇菊寧等在2009—2011年期間先后對兩級(總包商與分包商)和三級(業主、總包商和分包商)建筑供應鏈的質量控制與工期協調優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建立了相關的模型[32-35]。張云(2011)以總承包商為核心,建立了一條工程建設供應鏈,研究了各方參與者之間的收益分配和激勵協調機制,并分別構建了總承包和分包商以及業主與承包商之間的收益協調模型[36]。
(二)在Partnering(合作伙伴)方面
周亮(2009)等設計出一個改進的AHP-BP模型,從而實現了對建筑企業進行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的選擇,并用實例對該模型進行驗證,取得了較好的評價效果[37]。郭峰等(2011)根據建設工程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管理現狀和特點,以深圳地鐵5號線工程供應鏈為研究對象,構建了目標協調系統、組織協調系統和協調機制系統[38]。
(三)在信息化方面
趙潔(2010)針對建筑供應鏈異構信息無法充分共享的問題,分析異構信息對信息共享平臺的需求,設計基于本體集成的建筑供應鏈信息共享模型和共享過程模型,提出基于本體集成的建筑供應鏈信息共享平臺,并且描述其中的關鍵功能模塊[39]。余小燕(2010)提出了建筑供應鏈信息共享成熟度概念及評價指標,為評價供應鏈信息共享水平提供了方法,并創建了一種支持供應鏈節點企業間協同決策的信息共享模式,同時構建了一個建筑供應鏈信息共享綜合效益模型[40]。段正綱(2010)分析了影響建筑業供應鏈信息共享中的因素,建立了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并通過一個算例分析了各因素的不同組合方案在供應鏈的活動中占有的比重,說明需求信息共享是建筑業供應鏈信息共享的最優方式[41]。許俊青等(2011)提出了將BIM應用于建筑供應鏈信息流管理的設想,并設計了基于BIM的建筑供應鏈的信息流模型基本架構,進而研究了如何解決建筑供應鏈參與方的不同數據接口間的信息交換問題,以及基于BIM的建筑供應鏈信息流模型在信息共享方面所具有的優勢[42]。
(四)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方面
曹小琳等(2009)構建了一個綠色建筑供應鏈管理系統,并通過分析綠色建筑供應鏈正常運作的影響因素、協調機制和動力機制,提出保證綠色建筑供應鏈系統健康有序運作的措施[43]。韓松(2010)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理論建立了建筑企業供應商評價的初始指標體系,進而通過調查及利用SPSS軟件構建了建筑企業供應商評價的優化指標體系,并更進一步將Delphi法、模糊數學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更客觀地分析了建筑企業各個供應商真正的優劣水平[44]。
(五)在績效評價方面
王海強等(2009)采用建立建筑供應鏈成熟度的概念模型,在該模型的基礎上研究建筑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并通過案例分析驗證所提方法的可行性[45]。劉浪(2010)構建了公路建設項目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并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比較適用于公路建設項目供應鏈管理目標控制的績效評價[46]。
(六)在框架研究方面
劉志君(2008)構建了一個建筑供應鏈管理體系,提出建筑供應鏈管理體系應包括建筑供應鏈相關理論基礎及其應用研究、建筑供應鏈管理方法及其應用研究、建筑供應管理評價體系研究等問題[47]。
三、國內外建設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對比分析
從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看出,近5年來(2007—2011年),國內外的主要研究方向總體上是一致的,但是各自的重點又有不小差異。
1.國外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設供應鏈的協調問題、信息化、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模型構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特別是建設供應鏈的框架研究和信息化研究所占比例甚大。而國內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設供應鏈管理的協調問題、Partnering、信息化、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和框架研究,尤其是前三個方向研究居多。
雖然國內學者在建設供應鏈管理協調和信息化方面的研究緊跟國外步伐,但在框架研究、模型構建和集成化幾個方面卻落后了很多,還有很大的跟進與提升空間。特別是在建設供應鏈框架的研究方面,國外近年來的成果頗多,說明其正在朝建設供應鏈理論體系的建立大步邁進,而國內卻很少涉及。
2.就國內研究而言,在建設供應鏈管理的協調問題、Partnering以及信息化三個方面,總體上來說不僅在數量上相對要多,在研究上也要相對更深一些。而對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譬如框架的研究,文獻不僅很少,而且不夠深入;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和績效評價雖然已有研究,但整體的研究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結語
通過對建設供應鏈管理領域最近5年(2007—2011年)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明確了國內外關于建設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建設供應鏈的協調、Partnering(合作伙伴)、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與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模型構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等。在此基礎上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指出了國內研究的未來趨勢,以期帶來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Critchlow,J.Making Partnering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UK:CP (Oxford) Ltd,1998.
[2] W.J.O’Brien.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Project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3]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Vision for Advanced Coordination,Costing,and Control.
[4]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s:case study and integrated cos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5] W.J.O’Brien.A Call for Cost and Reference Models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6] W.J.O’Brien.Capacity Costing Approaches for 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
[7]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research framework.
[8] Peter R.Davis.A relationship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Industrial Management Data Systems,2008,108 (3): 310-327.
[9] Ibrahim Motawa and Ammar Kaka.Modelling payment mechanisms for supply chain in construction [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9,16(4):325-336.
[10] Lars Bankvall,Lena E.Bygballe,Anna Dubois and Marianne Hahre.Interdependence in supply chains and projects in construction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5,(5):385-393.
[11] Lung-Chuang Wang,Yu-Cheng Lin and P Lin.Dynamic mobile RFID-based supply chai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construction [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07,21(4):377-390.
[12] Jung Ung Min and Hans C.Bjornsson.Agent-based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simulator (CS2) for measuring the value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onstruction [J].J.Manage.Eng,2008,24(4):245-254.
[13] Lloyd C.Irland.Developing markets for certified wood products - Greening the supply chain for construction materials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1):201-216.
[14] J.Ravetz.Resource flow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Metrics for a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approach [J].Wast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2008,161(2):51-66.
[15] I.Adetunji,A.D.F.Price and P.Fleming.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J].Proceedings of the ICE - Engineering Sustainability,2008,161(3):161-172.
[16] Nai-Hsin Pan,Yung-Yu Lin and Nang-Fei Pan.Enhanc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supply chain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a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J].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0,37(8):1094-1106.
[17] Xianhai Meng,Ming Sun and Martyn Jones.Maturity Model for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in Construction[J].J Manage Eng,2011, 27(2):97-105.
[18] Hans Voordijk.Physical distribution costs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a systems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2010,7(4):456-471.
[19] Yasser Ebrahimy,Simaan M AbouRizk,Siri Fernando and Yasser Mohamed[J].Simphony Supply Chain Simulator:a simulation toolk it to model the supply chai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Simulation: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2011,87 (8):657-667.
[20] Y.Ebrahimy,S.M.AbouRizk,S.Fernando and Y.Mohamed.Simulation modeling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a tunnel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supply chain [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11,18 (5):462-480.
[21] J.M.Khatib,B.Robinson and P.Watson.The impact of procure 21 (P21) partnering process with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Part two: Influence on Principal Supply Chain Partners [J].The Associa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s,2007,82 (1):28-31.
[22] V.Kumar and N.Viswanadham.A CBR-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J]. IEEE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3):980-985.
[23] D.Aidonis,A.Xanthopoulos,D.Vlachos and E.Iakovou.An analytical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managing reverse supply chain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J].WSEAS Transactions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8,4(11):1036-1046.
[24] Jack C.P. Cheng,Kincho H. Law,Hans Bjornsson,Albert Jones and Ram D. Sriram.Modeling and monitoring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10,24(4):435-455.
[25] Xianhai Meng.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0,28(7):695-707.
[26] Tae-Hong Shin,Sangyoon Chin,Su-Won Yoon and Soon-Wook Kwon.A service-oriente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framework for RFID/ WSN-based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1,20(6):706-715.
[27] J.C.Cheng.A web service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and carbon footprint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1,(14):141-147.
[28] Malik M A Khalfan,Peter McDermott,Xianguang Li,Mohammed Arif and Mukesh Kashyap.The integration of suppliers and manufacturers with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through innovative procurement strateg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alue Chain Management, 2008,(3):358-370.
[29] Des Doran and Mihalis Giannakis.An examination of a modular supply chain:a construction sector perspective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4):260-270.
[30] 姜陣劍.基于價值網的建筑施工企業供應鏈協同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7.
[31] 王金輝.建筑供應鏈伙伴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09.
[32] 蘇菊寧,蔣昌盛,陳菊紅.考慮質量失誤的建筑供應鏈質量控制協調研究[J].運籌與管理,2009,(5):91-96.
[33] 蘇菊寧,蔣昌盛,陳菊紅.非對稱信息下的三級建筑供應鏈質量控制決策研究[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2009,(3):364-369.
[34] 蘇菊寧,蔣昌盛,劉晨光,陳菊紅.基于獎懲機制的建筑供應鏈工期協調優化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0,(1):95-101.
[35] 蘇菊寧,蔣昌盛,陳菊紅,朱宗乾.具有獎罰結構的三級建筑供應鏈工期協調優化[J].系統工程學報,2011,(1):60-67.
[36] 張云.總承包工程建設供應鏈收益協調模型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
[37] 周亮,曲洪建,鄭建國.建筑企業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的選擇[J].商業研究,2009,(10):83-87.
[38] 郭峰,徐浩,屈綱.建設工程供應鏈合作伙伴協調管理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3):26-30.
[39] 趙潔.建筑供應鏈信息共享平臺設計與應用[J].計算機工程,2010,(17):249-251.
[40] 余小燕.建筑供應鏈信息共享的成熟度評價[D].杭州:浙江大學,2010.
[41] 段正綱.建筑供應鏈信息共享方案評價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42] 許俊青,陸惠民.基于BIM的建筑供應鏈信息流模型的應用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1,(2):138-142.
[43] 曹小琳,劉仁海.綠色建筑供應鏈管理系統運作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52-354.
[44] 韓松.基于綠色管理的建筑企業供應商評價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0.
[45] 王海強,王要武.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建筑供應鏈績效評價[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09,(2):404-408.
[46] 劉浪.公路建設項目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控制及其績效評價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0.
[47] 孫連成.建設工程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7.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