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相比老一代農民工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社會適應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這不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社會的關注,還需要農民工自身的改變。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社會政策
中圖分類號:C91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14-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興起了一批又一批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他們靠在城市打工謀生計。如今,第一代農民工已經漸漸老去,很多人已經回到了家鄉,現在在城市務工的主要是第一代農民工的后代——新生代農民工。所謂新生代農民工,也就是“80后”、“90后”的農民工,在城鄉二元體制下繼續游離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具有新生代特性和農民工屬性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在成長環境、文化水平、社會閱歷、價值觀念等方面都與第一代農民工有明顯的差別。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新生代農民工缺乏農業技能,從事著簡單的流水線工作,渴望融入城市
雪梅,女,22歲,在南昌市一家電子廠打工。她介紹說:“自己讀完初中就出來打工了,由于沒有什么技能就只能在電子廠工作,雖然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待遇也不怎好,但是沒有辦法啊,總得賺錢養活自己。我現在的想法就是努力賺錢,爭取在城市扎根,爭取立足于城市。平時也經常像城市人一樣去唱唱歌、上上網啊什么的,趕個時髦。”新生代農民工一般從事于制造業、運輸業、家政服務業、酒店餐飲業,其中制造業最為普遍,他們從事的職業都有一個共性:技術含量低、工作時間長、強度大、收入低、臟、累、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他們與城市的產業工人相比,享受不到應有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處于城市的社會底層。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也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們渴望在城市里實現自己的價值,渴望成功,他們的愿望不再是成為生存性的農民工,而是成為一個實現自己價值的城市人。他們進城的目的是留在城市,在城市扎根。因為他們幾乎沒有從事過農業勞動,不具備基本的農業生產技能,所以使得他們不得不靠在城市打工謀生計。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存在著很大的社會焦慮癥,一方面他們為自己眼前的的生計而焦慮,另一方面,他們也為自己未來的出路而焦慮[1]。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交往存在著嚴重的封閉性與狹隘性
肖婷,女,23歲,在南昌市高校旁一家奶茶店打工。和自己聯系最多的就是原來的初中同學、老鄉,還有現在結識的工友,接觸面比較窄;和城里人交往又怕受到城里人得歧視,感覺抬不起頭。婚姻上,受困于自身的經濟條件不敢奢望嫁什么好人家,再加上現在城市的房價太高了,我都有點怕結婚了。在社會交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和工友、老鄉多一點交流,和周圍的城市人并無過多的交流,平時要是有時需要別人幫忙都是找工友、老鄉。他們自我感覺適應了城市生活,融入了城市文化,但是事實上他們并沒有真正融入城市,他們的社會交往存在著明顯的封閉性和狹隘性,他們將自己固定在一個社會圈子中[2]。不敢和城市人有過多的交往,一方面,由于自身身份的原因,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存在著一種自卑感,認為農村的和城市的有差別,自己不如他們;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條件的不允許,城里人喜歡出入大型購物廣場和高檔酒店會所,他們出手大方,動輒幾千上萬,而這樣的消費是新生代農民工不能承受的,因為這幾乎是他們好幾個月的工資;再者由于雙方所受的教育水平不一樣,二者的之間的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他們之間的共同話題不多。
(三)新生代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生活,容易被邊緣化
羅林,江西贛州人,22歲,在南昌市郊區的一家家具廠打工。初中畢業之后就出來打工,到現在還沒有存到什么錢,作為一個農村出去的農二代,又沒什么技術,只能在家具廠打打工。他說,剛出來的時候,每個月工資2 000元左右,但是基本上一發工資就和一些工友去外面唱歌、聚餐,空余時間幾乎都在網吧、KTV等場所度過,因此,他們吸收的都是城市的低俗的文化,以至于他們很難被城市接受。他們沒有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去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新生代農民工相對于第一代來說,知識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大多是初中畢業,但是,如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初中文化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這就注定他們不能利用自己的知識創造財富。他們自身的文化水平注定他們只能從事流水線工作,只能成為社會的廉價勞動力。
(四)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機會以及社會保險待遇方面容易受到歧視
肖厚錢,23歲,男,初中學歷,南昌市一家汽修廠的學徒工。對于城市的社會保障等福利,他表示因為是農村戶口沒有資格享受,只可以享受農村的醫療保險。現在的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還是農民,雖然知識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對他們的社會歧視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城市人對他們的歧視,城市人普遍不愿意和新生代農民工有過多的交往,他們認為這樣會降低他們的身份,他們甚至在罵人或者嘲笑別人的時候說人家是農民工;另一方面是社會保障方面對他們也存在很大的歧視,很多比如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他們一般都不能享受,假如他們在城市的醫院就醫,相對于城市人來說他們要多交醫藥費,社會權益得不到保證。
(五)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權益的不到保障,欠薪問題嚴重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權利得不到社會的重視,而他們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限,因此,存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嚴重拖欠新生代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每逢過年放假時,經常可以看到農民工討薪的情況,他們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坐在工地上等包工頭或者在車間等企業主發放工資,但是這樣一般是領不到工資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就家庭貧困的新生代農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還領不到工資,這對他們他們的身心打擊是多么的大啊。前兩年我們還看到溫家寶總理親自為農民工討薪,這足以證明現在的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是有多嚴重。
二、新生代農民工面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根本上說,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一系列制度是造成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困境的最重要因素[2]。戶籍制度將城市人與農村人生生地割裂開了。建國以來,國家無論是在政策方面還是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方面都是照顧城市人口,忽視農村的廣大農民群眾,因此使城市居民從出生開始就在經濟條件和心理上產生一種優越性,并因此歧視農村人,反對和農村人交往。對于企業主來說,他們也是寧愿雇傭城市居民,也不招農村人。農村人在各種社會保障以及社會福利方面都被國家所忽視,在就業上又被企業主歧視,因此,農村人普遍存在一種自卑的心理。
其次,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相對于老一代有所提高,但是他們大部分人還是初中文化水平,而城市人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因此,他們之間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交往也就自然而然的存在著很大的障礙。這也就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只能和工友以及老鄉交流,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以及城市文化,對于新事物的區別能力也就相對較差。
再次,新生代農民工大部分沒有接受專業的技能培訓,也沒有再深造的動力,因此,決定了他們只能從事臟、累、技術含量低的流水線工作,相應的報酬也就比較低了,而如今的城市物價、房價上漲速度較快,這使他們在經濟適應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他們的工資只夠平時的基本消費,再也無力跟上城市的發展速度。
三、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對策探討
(一)政府方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力度
首先是戶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城鄉二元體制,讓農民工與城市人享受同樣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勞動就業制度以及各種隱含的社會福利;放寬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加快制定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身份統一、權利統一、地位平等的制度政策體系。取消戶籍制度建立一種平等的勞動力市場和平等的福利待遇,使新生代農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待遇和平等的社會參與,以使新生代農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社會,克服對于城市生活的適應性障礙。
新生代農民工來城市的主要目的是打工,發展自身,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改革二元制度、取消城鄉二元體制、消除城鄉差異、建立統一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是使新生代農民工適應社會的重要舉措。建立和完善統一的勞動力和相關服務制度,有利于讓農民工更好的就業,有利于農民工實現自我價值,有利于增加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和對城市的歸屬感,有利于消除城市戶籍與農村戶籍之間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的待遇;同時,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時,政府相應地應在法律上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堅決打擊拖欠新生代農民工工資的行為和同工不同酬的現象,讓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能夠得到保護;政府應在政策上偏向新生代農民工,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鼓勵他們參加技能培訓和入學深造,提高他們的素質。政府還應建立我國城市就業保障服務體系,規范各級勞動力市場,打擊非法用工者,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堅決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此外,政府還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全體農民工的工傷、醫療、養老社會保障體系,給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應急救助、貧困救助、教育援助、法律援助。同時,政府還應加大保障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建設[3],確實落實調控房價的政策,給新生代農民工一定的住房補貼與優惠,使新生代農民工可以在城市安居樂業。
(二)社會方面:努力消除城鄉隔閡,給新生代農民工更多關愛
首先,應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文關懷,營造和諧的勞資關系。作為企業主,應平等看待農民工,不應其是農村戶口而予以歧視,反而應加倍關懷。應在平常的生活中、工作中關心農民工群體的困難,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使他們可以開心的工作。新生代農民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權益本來就得不到保障,因為戶籍的原因他們被絕大部分城市人歧視,城市人不會和他們交朋友,甚至話都懶得和他們多說,因此,要消除市民的歧視心理和敵對心理,營造理解、尊重、關愛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氛圍,努力消除城鄉之間的文化差異,消除城鄉之間因戶籍造成的歧視,使城鄉居民平等看待,共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次,要有效地發揮社區和工會的作用,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利用合法的途徑表達利益訴求,社會多給一點關愛和照顧,避免新生代農民工采取偏激的行為表達利益訴求。同時,社區和工會應積極宣傳健康醫療方面的知識以及國家的政策,給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提供心理幫助,使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增強自我歸屬感,增強對社會的心理適應能力。企業和社區可以定期舉辦聯歡晚會,鼓勵新生代農民工參加表演,讓他們真正接受城市的先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從而摒棄那些低俗文化,讓他們用自己的空余時間用來提高自己。社區和工會還可以定期舉辦農民工技能切磋,讓農民工在提高技能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自信,更好的在城市生活。
(三)農民工自身方面:提高和充實自己,互幫互助,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
首先,作為新生代農民工本身來說,應積極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建立合理的情緒宣泄途徑,積極吸收先進的社會文化,摒棄那些低俗文化;同時,在社交方面應織一張大而密的網,應堅持走出去的原則,不要僅以老鄉工友為中心,應積極拓寬自己的交友圈,充實自己的人脈,積極與城市的居民交流和互動,參加社區文體活動與精神文明建設,增強自己的效能感和歸屬感,使自己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其次,新生代農民工應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提高自己,積極參加技能培訓和相關的課程學習,提高自己的維權意識和法制意識,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讓自己無論是在現實工作中還是精神文化方面都提升一個檔次。再次,作為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應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建立自身的維權組織和志愿者服務[4],通過組織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
參考文獻:
[1] 李立文,曾翠翠,陶華梅.新生代農民工現狀及其未來出路探討[J].管理學家,2011,(11).
[2] 白靜.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困境的社會學分析——以長春市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11.
[3] 王艷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7,(5).
[4] 李立文,余沖.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問題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4).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