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近代以來工業化思想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以及不同的歷史階段里工業化的具體特點和經濟背景。按照有意義的年代劃分了四個歷史階段,并選取各自年代有代表性人物的工業化思想進行分析,同時就目前我國的能源、資源短缺與新型工業化做了相應的分析。最后,探討了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關鍵詞:十八大;二元工業化;新型工業化
中圖分類號:K27:F4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07-02
18世紀后期以來的工業化一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穩定增強的最重要基礎,它劇烈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經濟社會關系。錢納里通過多國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多國增長模式,將隨著人均收入而發生的結構轉變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級產品階段(即農業經濟階段);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階段;第三階段為發達經濟階段,也就是后工業化時代或稱信息化時代[1] 97按此方法劃分,我國的工業化發展處于第二階段。
一、中國近代的工業化思想
明末清初,我國江浙一帶興起了規模不小的帶有資本主義生產性質的手工工場,這可以看做我國工業化最早的萌芽,但是在封建保守勢力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雙重打擊下,具有先天軟弱性的民族資產階級并沒有發展起來,中國也沒能真正自發地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所以,之后我國近代工業化的進程和發展都具有外生性特點,因為,中國的工業化客觀來看是帝國列強侵略所造成的,雖然這并不是列強們的初衷。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人”——林則徐提出了軍事工業化思想?!皟鹊嘏谂灧峭庖闹當场?,為了“制夷”他主張中國要“制炮造船”,并以“堅”和“利”為追趕西方的目標[2] 118 。林則徐提出了最早的帶有軍事特征的工業化思想。魏源發展了林則徐的工業化思想,他在鴉片戰爭結束當年的《海國圖志》中明確提出了“師夷制夷”的口號,提倡創辦民用工業等工業化強國的理想[2] 118。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后,清朝統治者設立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機器局、金陵制造局等,由此而興起的洋務運動及思想可以看做是我國工業化思想的創始階段。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使我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 “中體西用”的工業現代化也徹底宣告破產,“求強”、“求富”化為烏有。于是,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以工立國”、“定為工國”的國家工業化思想走上了歷史的舞臺[2] 119。康梁的工業化思想更具備現代工業化的特點,非常有遠見地提出了工業化進程中農業與工業的關系問題。這標志著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向工業化思想轉變的基本完成,工業化思想替代傳統農業經濟思想成為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的主流。
維新變法失敗以后,把近代中國工業化思想推向頂峰的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他在1919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了中國工業化的宏偉計劃和方案,該方案從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開始,歸根于國家的富強,強調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實現大企業的國有化。孫中山的主張反映了他對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美好企盼,也具有其合理的方面。然而,他既未理解集產社會主義的性質取決于政權中的領導階級屬性,也忽略了在中國發展生產力、實行工業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因而具有較大的空想性。
二、1949—1978年中國的工業化思想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借鑒前蘇聯的經驗。斯大林的工業化思想——優先發展重工業,對我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指導作用。馬克思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也是指導我國實踐的重要理論之一,其結果也是把重工業和工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
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的毛澤東也將發展重工業作為國家建設的重點,主張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力量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但他也很重視協調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的關系,他強調要建設內地,同時兼顧沿海,促進工業在全國各區域的均衡布局。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強調:“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4] 400
劉少奇的工業化思想更具有務實性。他認為實現工業化要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利用人民政權的力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利用私人資本的積極性,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不要過早實施工業國有化的思想。他提出在工業化過程中,在一個時期內,根據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規律來發展我國的工業和農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有所側重,但發展的重點又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5] 400。
總體來講,這一歷史階段的工業化思想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前提下,以封閉式、粗放型、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特點的,實施進口替代戰略,通過加大投入來換取效率低下的收益,以犧牲其他行業(如農業)為代價,同時也排斥打擊非公有制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所以,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通過計劃而不是市場的手段來調節經濟,人為地隔離農業和工業等其他產業間的互動作用,造成產業發展的次序混亂、經濟效率和勞動者積極性低下。二是通過“剪刀差”來犧牲農業,補償工業,造成農業技術進步緩慢,農業的商品化、專業化程度很低,農民收入下降,加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這也是形成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1978年到十八大的工業化思想
中國在這一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主題是改革開放,經濟背景主要表現為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改革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農村工業,許多鄉村經過改革發展成為城鎮、中小型城市,這是傳統中國工業化的進程模式。與此同時,還存在部分沿海城市如上海等直接接受外資和技術而成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工業化。這樣,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二元工業化模式。
鄧小平同志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所主導的家庭聯產承保責任制在農村的改革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認為,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工業化應當同時發展,以農業為基礎的各產業之間應協調發展。他強調以效率為主的工業化非均衡地理布局。在1975年的《關于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中,鄧小平對工業發展明確提出了要求:“確立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思想。工業支援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是工業的重大任務?!薄肮I支援農業,農業反過來又支援工業,這是個加強工農聯盟的問題?!薄肮I越發展,越要把農業放在第一位?!?[6] 66
江澤民同志工業化思想主要是以創新為動力,各產業按比例協調發展,形成效率與公平統一的工業合理布局,工業與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1993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一是農業后勁不足,二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夠,三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滯后。另外,第三產業需要相應地加快發展,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成為探索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首先應解決的問題。江澤民同志的工業化思想是對探索中國工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經驗的總結,是對毛澤東和鄧小平工業發展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形成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思路。
改革開放前,中國工業化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中央計劃體制,即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是內生型的;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化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是一種外向型、開放式的工業化模式;改革開放前實行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道路,即實行的是重、輕、農為序的工業化道路,改革開放后則實行的是輕工業化優先發展的工業化道路。
四、十八大提出的工業化思想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p>
首先,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把工業生產力、工業競爭力、工業經濟效益提高建立在科技含量高、資源利用充分、與環境社會協調的內涵進步基礎上,是外延擴大與內涵素質提高相統一的工業化。為此,我們采取了一條不同于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新工業化道路,它的核心就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工業化道路,必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必須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注重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是相互孤立、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新型工業化是城鎮化的支撐,適度超前的城鎮化是新型工業化的基礎。促進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需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產業結構非農化對就業結構非農化的帶動作用;深化體制改革,逐步消除城鄉之間的制度障礙。
最后,農村現代化是完成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鄉鎮企業的興起而引起的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工業化并存,形成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二元工業化格局”。因此,在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要協調城鄉二元工業化的發展,推動“二元工業化”走向“一元工業化”,加速完成我國的工業化,并促進工業化的現代化和信息化。
參考文獻:
[1] 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2] 趙曉雷.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的歷史轉折[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1).
[3]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4] 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 殷志林.劉少奇國家工業化的思想及意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9,(1).
[6] 劉建萍.鄧小平新工業化道路與三農問題[J].北京黨史,2004,(增刊).[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