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產業結構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制約了其發展。以1978—2010年山西省產業結構相關統計數據為樣本,應用配第-克拉克定理對產業結構的演變進行分析,揭示出山西省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提出了山西省產業結構優化及發展對策。
關鍵詞:山西省;產業結構;演變;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34-04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也存在產業構成與勞動力構成錯位、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等問題。在“十二五”開始之際,山西省制定實施新時期發展規劃,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出產業結構的調整規劃,這對于準確把握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適應國家宏觀經濟環境以應對國內外激烈競爭顯得極為必要和迫切。本文就有關的問題做一研究。
一、1978年以來山西省三次產業結構發展及其特征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快速發展,經過“五五”至“十一五”的七個五年計劃的不同時期,發展狀況如表1。
(一)七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發展狀況
1.“五五”后期(1978—1980年)。這一時期山西省堅決貫徹黨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分別增加了120 413萬元、62 952萬元。但是由于這之前的學大寨運動,地方政府追求形式,浪費了許多農村勞動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此時的第一產業總產值增長緩慢,在1980年甚至出現負增長情況。
2.“六五”時期(1981—1985年)。“六五”時期,山西省堅決貫徹黨的十二大提出的要“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的要求。5年累計,山西省第二產業生產總值4 404 266萬元,是“五五”時期(2 486 207萬元)的1.77倍。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在中國大地吹響,農村實行農田責任制,土地分產到戶,山西省的農業生產總值有了穩定增長。第三產業處于緩慢增長的態勢,到1984年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產業結構由“二、一、三”轉變為“二、三、一”。
3.“七五”時期(1986—1990年)。“七五”時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是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轉換和碰撞時期。山西省政府設定的目標是:20世紀末,使全省人民盡快富裕起來,達到小康水平。“七五”期間,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出現一個重大轉變,技術改造投資規模超過了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對煤炭加工和轉化,山西省政府從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5年內,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增加了818251萬元。第一、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29 060萬元、694 311萬元,較1986年均實現了翻番。
4.“八五”時期(1991—1995年)。“八五”時期,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平穩、健康、快速的增長格局。這一時期,第一產業總產值增長了145.3%,第二產業總產值增長了109.3%。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得到鞏固。
5.“九五”時期(1996—2000年)。“九五”時期,山西省發展戰略為“搞好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山西省先后重點扶持和建成了太鋼六軋10萬噸冷軋硅鋼技改工程、山西焦化廠45萬噸煉焦工程等一大批技術改造工程。這一時期,山西第二產業產值穩步增長,第一產業產值處于波動下降的態勢,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
6.“十五”時期(2001—2005年)。“十五”時期,國家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十五期間的五年,成為建國以來山西發展最快時期,全省各方面在全國的排位出現了全面上升的大好形勢。山西省三次產業結構在十五時期呈現第一產業不斷下降,第二產業連續上升,第三產業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的漸變趨勢。
7.“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這一時期,國際金融危機對山西省主導產業造成較大沖擊。2006年、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但到2009年,煤炭、焦炭、鋼鐵、有色金屬等能源原材料產量、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導致第二產業比重下降。到2010年,由于山西省長期過度依賴煤炭、原材料等產業,服務業、高新技術等領域基礎比較薄弱,加之復雜的市場因素對山西省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節能降耗、物價控制等領域目標的實現影響巨大,導致第三產業比重下降,直接制約山西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七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發展演變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協調快速增長,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多年來,山西省經濟發展始終以發展第二產業為主,二產比例明顯高于一產和三產。1978年三次產業構成比重為1:2.9:1,一產三產比重接近相等。見圖1。
圖1 1978—2010年各時期山西省三次產業構成
接下來的幾年,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直到1984年,三產比重超過一產,其比例為24.3:23.4。以后各年,三產比重逐年升高,1999年其比重超過了40%,一、二產比重連續下降;2001年,三產比重達到最大值,為44.5%,逼近第二產業比重。2001,年后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并且份額也占據領先地位;2003年,二產比重超過了50%;2010年,三次產業構成比重為6.0:56.9:37.1,總體來說第二產業發展趨勢良好,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二、山西省產業結構演變及其問題分析
從上述可以了解到,山西三大產業發展很快,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這里結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運用比較分析方法,分析衡量山西省產業結構水平,了解山西產業結構變化情況,深入認識存在的問題。
(一)結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對于處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地區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見表2。
表1表明:改革開放30年以來,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基本呈持續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則是先降后升,以2001年為轉折點;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從1978年至2001年逐年擴大,2002年后產值比重則呈現下降趨勢。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能源的開發利用不夠充分,隨著礦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帶動了第二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第三產業也在發展,但其比重變化幅度不大。
在三次產業就業構成方面,第一產業逐年大幅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整體上在上升。但第二產業上升幅度較平緩,1978—2008這30年里僅上升了6.8個百分點,并且在2000—2003年有小幅減少。第三產業就業結構比例增長幅度較顯著,1978—2008年上升了18.4個百分點,其中在2004年有小的波動。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山西省經濟是以能源型產業為主導,二產產業鏈加工不夠深入,所以與其相關的三產發展力度也不夠。
結合三次產業比重和就業結構比例數據能夠得出: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下降了14.7個百分點,2008年一產比例竟然低于5%,但其勞動力構成在2010年仍占據38%。第二產業平緩發展,30年來在產業構成中占據“半壁江山”,但其勞動力構成卻差強人意,與其產值比重不甚協調。由此可見,第一產業勞動力滯留情況明顯。
總的來說,山西省產業結構演變趨勢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狀況大致相似,但在勞動力構成方面有明顯差異。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調整為“一三二”格局,與配第-克拉克定理中的“二三一”就業結構嚴重不符。
(二)山西省產業結構演變過程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通過結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分析,可以發現在山西省產業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體現在結構性矛盾和自身矛盾。問題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有許多原因。
1.第一、第二產業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第二產業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迫使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降至2010年的6.0%,但山西的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卻未同步下降,2010年仍占全省就業人數的37.9%。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滯留并且不能合理轉移,這種情況制約了二產和三產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的進程。
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1) 鄉鎮企業工業化程度低,導致了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滯留。近年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雖然我國大力推進鄉鎮企業工業化和技術創新現代化,但山西省大部分鄉鎮企業因技術含量低而慘遭淘汰,鄉鎮企業發展十分艱辛,用于創新方面的投資成本微薄,第一產業勞動力滯留并且收入增長受限,形成了惡性循環。(2) 扶貧攻堅任重而道遠。我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眾多,那里落后的經濟條件制約了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學生上學率極低,科技創新能力有限。農村經濟發展沒有人才的支持,不能產生質的飛躍。
2.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在應用庫茲涅茨定理研究發現,第三產業在1978—1990年期間比重有較大增長,從20.8%上升至32.2%。之后比重總體趨勢在上升,但增幅不大,且伴有上下波動。根據恩格爾定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即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但山西省第三產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后,服務產品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局面。山西省就業結構“一三二”的格局表明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并沒有完全釋放,有待進一步挖掘。
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有兩點:(1) 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第三產業的發展。當然,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影響一個地區產業結構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經濟發展水平。(2) 思想觀念、體制因素束縛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思維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固執守舊、墨守成規的思想觀念影響了山西人民改革的步伐,制約了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3.第二產業有待優化升級。山西省主導型產業是能源企業,其產業鏈加工是否深入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第三產業的發展。與能源工業相關的深加工和附屬產業培育、發展力度不夠,所以致使第三產業沒有發揮相應的吸收勞動力的能力。上述研究表明,對國民收入總量特別是對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有較大的貢獻,所以第二產業的優化升級對山西省經濟增長將會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
建國以來,山西省經歷了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的貧窮落后的發展時期。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山西省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工業開始逐步發展并建設成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為全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多年來也形成了以重化工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模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的發展變化,單一產業結構缺陷日益突出。首先,能源產業呈現低效益、高投入、低產出的特性,市場適應能力脆弱,效益低下;其次,輕工業發展不盡如人意。
三、山西省產業結構優化及發展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應針對第一、第二產業之間與二、三產業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對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推動山西省經濟穩步諧調發展。
(一)努力加大第一產業科技水平,促進勞動力轉移
加快農業技術創新,集中培育對農民增收有顯著帶動作用的農業潛力優勢產品,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其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突破農業經濟“小而全”的趨同結構,實施規模生產經營,逐步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扶持“生態品牌” 、“特色品牌”和“原產地品牌”等。面向市場,因地制宜,延伸農業生產領域,大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以帶動農村二、三產業,提高農業效益,保證農業經濟結構良性循環。加大鄉鎮企業發展,吸引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傳統耕作中投入到工業化建設。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第二產業發展
由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片面依靠能源拉動經濟增長,使產業結構十分單一,問題日漸突出。在綜合山西省的實際條件的前提下,我們應促進其傳統能源產業的優化升級適度限制采掘業,保證資源整合、有序開發,選擇市場競爭力強、技術水平高、產業鏈附加值高的產品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轉換工業經濟的增長方式,淘汰過時工藝,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經濟效益。
(三)努力提高第三產業水平
發展旅游業等新興產業,使其成為山西省第三產業的中堅力量。建設旅游產業強省,尋求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在開發過程中,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注意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根據山西省特有的風土人情,建立一條符合自己的旅游網絡,吸引更多的觀光者,形成更大的物流和資金流,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完善法律法規,促進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外資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給民營經濟提供一個順暢的投資渠道。提高內在服務質量,盡快扭轉山西省經濟外向程度低、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面。通過對下崗職工和農民工進行技能再教育,提高就業人口比重和人民收入水平。大力發展與能源相關的會展業等第三產業,使山西省第三產業實現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薄生榮.山西省“十二五”規劃需要重點關注和深入研究的幾個問題[EB/OL].http://www.counsellor.gov.cn/Item/6421.aspx,2010-01-12.
[2] 山西省統計局.山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 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山西省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山西:山西省統計局,2011.
[4] 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經濟年鑒[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5.
[5] 山西省統計局.山西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均衡性分析[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71227_402455294.htm,2007-12-28.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加快山西省太原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法和途徑研究[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1228/143051801t.shtml,2004-12-28.
[7] 山西省統計局.山西三次產業演進與中部及發達省區比較分析[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71206_402450166.htm,2007-12-07.
[8] 何兆凱.山西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趨勢分析[D].太原:中北大學,2007.
[9] 呂月英.山西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1,(11).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