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西部民族地區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農村就業結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明顯提高。但總體來說,就業結構仍然不夠合理,農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困難。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入手,分析目前西部民族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和制約因素,探索充分發揮西部民族地區優勢,建立適合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模式的途徑,并結合各地先進經驗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064-03
一、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
西部民族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廣西、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該區域疆域遼闊、人口稀少,受地域、交通、資金缺乏、生態環境脆弱等不利因素制約,經濟發展落后、農業生產力低、社會發育程度低、屬于應加強開發的地區。該區域長期以第一產業發展為主、第二三產業發展為輔。
隨著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及深入,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內部農業就業比例下降,非農就業比例有所提高,已經開始實現就地轉移就業和西部地區內短距離轉移就業的新趨勢,流向西部大城市就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比例上升。這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脫貧致富,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加速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維護了社會穩定。但西部民族地區存在的諸多問題,仍然制約著其發展。在此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進行分析。
從表1、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甘孜州,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仍然最多,占到了76.98%,但所創造出來的生產總值不足30%;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只占23%,其所創造的生產總值卻高達70%之多。從表3可以看出,甘孜州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演變,總體上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隨著經濟發展向第二、第三產業逐漸轉移,其變動趨勢與發達地區工業化的發展規律是吻合的。但從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幅度上卻產生了明顯差異。通過二元對比系數(產業比重/就業比重)分析,第二產業二元對比系數最高,居全省首位。這一方面反映第二產業用較少的人力資源創造了較多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反映出第二產業創造的社會價值與吸納的就業人數不平衡,同時第一產業二元對比系數居全省倒數第三位。因此,甘孜州勞動力結構和產業結構錯位的特征比較突出,第一產業剩余的勞動力沒有實現合理的轉移。第二、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偏低。這一切阻礙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不利于促進城市建設與繁榮;延緩了該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二、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西部民族地區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生態環境問題嚴峻、城市就業崗位短缺、觀念滯后、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低,這一切影響了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民走出農村,阻礙了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勞動力素質問題
目前,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夠高,文化素質與受教育水平偏低。2011年的相關調查表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48萬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占68%,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數不足4萬人,所占比例僅僅只有8%。另外,該地區農牧民的職業技術能力也非常的單一與低下,只有1.6%的農牧民受到了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就業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結構出現較大差異,一邊是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一邊則是大量缺乏技能的勞動力的存在。這一切使該地區的農牧民在競爭中就不能占據有利地位,就業競爭能力較弱,轉移就業空間小,層次也較低,多集中在低成本、低利潤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建筑工地當雜工,在城市里賣菜、當搬運工、當保安、當飯店服務員、拾破爛、當清潔工等,這些“粗、重、臟、累、差”的工作成了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主要選擇。該地區在外出務工人員中從事簡單服務業的人員最多,占到了67%。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穩定性也比較差,回流嚴重。
(二)城鄉二元就業體制問題
我國當前實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戶籍制度的改革依然不夠深入。與戶籍制度相關聯的子女入學、就醫、社保等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使大量進入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民并不能獲得平等的社會身份、進行平等的就業競爭。另外,我國當前的土地產權制度也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
(三)轉移勞動力社會保障問題
健全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保障機制是包括戶籍、土地、教育、信貸支持、財政投入、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的基本保障與支持政策機制。但在西部民族地區轉移、就業的農牧民參加社會保險的水平非常低。2011年,甘孜州轉移就業的農牧民單位或雇主為其繳納了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五險”的比例不足0.8%。另外,隨著《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出臺,社會保障體系跨地區統籌有所改善。作為西部民族地區在該辦法的執行上明顯滯后于其他地方,特別是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跨地區轉移難度非常大。參加了新農合的轉移就業人員,在本地就醫可報銷的比例達到80%以上,而其在異地就醫報銷時手續繁多,報銷比例有時不足不出30%。這使農牧民在轉移就業上存在過多的顧慮。
(四)轉移就業農民工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
外出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非常低。根據調查反映的結果,甘孜州外出務工人員中從事建筑、餐飲、批零等行業的簽訂了勞動合同的還不足17%。這一情況使他們在面臨克扣和拖欠工資、工傷醫療等問題時維權之路困難重重。
(五)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作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鄉鎮企業少,且規模小、種類單一,使其吸納勞動力有限。比如甘孜州地區的鄉鎮企業主要以食品初加工、磚廠等為主,真正能夠為農民提供的就業崗位很少。
(六)轉移就業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
農牧民外出就業需要擁有一定的城鄉社會關系,但轉移就業的農牧民所處的環境是非常封閉的,異地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是另一個封閉的圈,外出務工缺乏供求信息,主要靠親屬、朋友、老鄉的介紹,組織化程度低,中介組織缺乏,并且政府對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指導不足。
三、解決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途徑
(一)大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為了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需要,應加強農牧民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在進行培訓時,應采取校企聯合、校鄉聯合等方式,建立以就業為導向、實訓為內容的培訓機制。可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采取進村入戶等培訓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進行培訓。如甘孜州在勞務培訓中以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為培訓轉移對象,以實現掌握非農職業技能、轉移就業、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為宗旨,有計劃、多形式、成規模地開展轉移培訓。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實現就業困難群體轉移就業,州政府在稻城縣的農民合作社舉辦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培訓聘請了行政學院的教師進行講解,內容涉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形勢分析》、《勞動合同法》、《市場營銷技能及訓練》等,把培訓場所放在了基層,方便了農民。這種采用靈活方式的培訓,保證了學員能按時完成學業,收到了較好的培訓效果。
(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保障制度
應盡快解決農民轉移就業的后顧之憂,引導用工單位與雇主逐步解決農民工的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將農村轉移勞動力盡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民工參加各項社會保險的擴面力度,做到應保盡保;制定農民工社會保障跨地區轉移接續政策;加強對相關勞動法律的宣傳力度,促使轉移就業勞動力學法、懂法、用法,提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對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力度。
(三)建立就業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平等、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發揮勞動力市場的調節作用。建立和完善職業介紹機構,搞好職業介紹、指導和培訓;建立省、州、縣、鄉四級服務網絡,組織召開面向農村勞動者的招聘會;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組織管理機構,加強對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的跟蹤服務和管理。還應加強對農民就業心理的輔導,幫助他們適應城市化。
(四)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有四個方面的市場可供選擇。一是以鄉鎮企業、農村第三產業為主的農村市場;二是以工礦區、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市場;三是以建筑業為主的城鄉交叉市場;四是國際市場。作為西部民族地區,在拓寬轉移就業渠道上應本著開拓創新的精神,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加大就地轉移力度,應是其主要選擇的方向。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勞動力市場差異大。應結合勞動者熟悉本地區的特點,發揮其優勢。如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等都是西部民族地區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可以擴大發展此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業,以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就業。西部民族地區還可以以特色旅游、民俗旅游、觀光旅游業為發展方向,增加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機會。比如,甘孜州在多縣組織農牧民建立農家樂,進行民居接待,拉動了當地的經濟,也給農戶自己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總之,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西部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轉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的“三農”問題是黨和政府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而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當前“三農”問題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矛盾。
參考文獻:
[1] 四川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 劉秀蘭.西部民族地區就業結構的調整及存在問題探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0,(1):47.
[3] 蔣亞儒.陜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困境及對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9.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