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是吳思敬教授2003年至2008年之間在詩歌評論方面創作的詩學論文合集。其中收錄的文章分為兩類:一類“多為本世紀初新詩發展態勢的剖析與世紀初詩人創作的追蹤”,另一類是“站在新世紀對20世紀新詩發展問題的梳理及對那一時期重要詩人的回顧”。①
此書是吳思敬教授在新世紀出版的第三本詩學論文集,也是他在詩歌評論方面持續不斷探索的延續。
以“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為題,是吳思敬教授對中國新詩90年發展歷程的一個概括?!靶略娛亲杂傻木`,本應在廣闊無垠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無奈在中國‘五四’以來的特殊環境與時代氛圍下,新詩與政治的無休止地糾纏,新詩與傳統的審美習慣的沖撞,就像一雙沉重的翅膀拖住了它,使它飛得很費力、很艱難。”② 本書的文章大都圍繞新詩與“政治”與“傳統審美習慣”的矛盾關系等問題展開,既有對于新詩發展的整體的宏觀的研究與探索,也有對詩壇現象的分析,還有對于詩人創作個體以及詩歌文本等個案的深入準確而獨到的研究。尤其是面對當下因為社會發展、現代化進程的加劇而引起的詩歌邊緣化的狀況,吳思敬教授仍然堅持著以學者的學養加之哲學家的深刻及詩人敏銳的藝術感來面對的喧囂詩歌現場及紛繁蕪雜詩壇,對這些個案進行精確的剖析,一方面他站在理論家特有的高度,對新時期詩歌作出恰當的定位與批判,另一方面他也在親身經歷著每個時期的詩歌現場,通過積極地參與與冷靜地觀察分析當今詩歌的創作態勢。作為一個有著濃厚人文關懷的理論家,他始終堅持獨立的寫作姿態,腳踏實地,認真分析詩歌現場及詩歌文本,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總結和反思。
一、對詩壇、詩歌走向及詩歌理論精準的
把握和恰當的評價
新詩發展已近百年,圍繞著新詩的發展態勢眾說紛紜,圍繞著這一現象,吳思敬教授不僅肯定了新詩發展的成果,也指出新詩發展在經歷了與政治的糾纏與傳統審美習慣的沖撞之后,新詩已經形成自己的傳統。
在文中他肯定了何其芳、林庚等人為構建新格律詩的努力,以及新詩創作如何在與古代詩歌銜接中發展新的詩歌傳統,他認為有著90年歷史的新詩與有著三千年輝煌歷史的古代詩歌相比,只能是個“步履蹣跚的小孩子”。“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明顯地看到了新詩人正在清除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輕視和自卑的偏見,深入地挖掘中國詩學文化的優良傳統,結出了一批植根在民族文化之樹上的詩的果實。盡管新詩距古典詩歌曾有過的輝煌仍然遙遠,但新詩已脫離了舊詩的藩籬,成為一種嶄新的詩體屹立于文壇,卻已是不爭的事實?!雹?這一判斷是基于吳思敬教授對新詩發展歷程的整體把握及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也正是對于歷史語境的重視以及對新詩發展的全面宏觀把握,才使得他在分析詩歌現象時能夠深入問題的最深處,寫出他人所不感知的真實的脈搏。
世紀之交,中國的詩壇也熱鬧起來,各種提法和爭論也層出不窮,比如“新世紀文學”新詩經典化“底層寫作”等問題,當針對這些現象所闡發的追捧式批判和批判式批判同時出現時,吳思敬教授用身處詩壇現場的冷靜眼光以及超脫于現象之上的哲學家的沉思對此作出了精確的分析及評價。對于“新世紀文學”的提法,他沿著對于歷史上某一歷史階段文學命名的思路進行解釋,認為“新世紀文學”提法的名與實不對應,“‘新世紀文學’是以時間的斷代為依據的,只不過它不像‘80年代文學’、‘90年代文學’等以10年為一計量單位,而是以一個世紀來記,‘新世紀’明顯指的是‘21世紀’,這樣的‘新世紀文學’覆蓋的就應是整個21世紀的文學。但目前21世紀剛過去幾年,21世紀波瀾壯闊的文學畫卷還遠未展開,未來的藝術潮流、未來的文學走向誰都難以做出預測,在這種情況下就把剛剛進入21世紀的這幾年的文學狀態概括為‘新世紀文學’不是有些太過匆忙了嗎?”④ 通過對于歷史問題的探索,歷史命名沿革的研究,作為一個扎實的理論家,他提出對于此段時間的文學用“世紀初文學”來命名。由此也可以顯現出一個踏實、嚴謹的學者的治學風范。
當下詩壇在代際劃分方面,因為詩人的年紀、成長背景、教育背景等區分而顯得蕪雜且不精確,對于創作群體“中生代”提法的肯定,則顯示出吳思敬教授細致縝密的理論思維和兼容并包的理論視角,他這么論述:“我的意見是可以把‘中生代’這個概念引入當下詩壇,但其內涵可在《江漢大學學報》編者按提法的基礎上做適當的調整與擴展。我覺得‘中生代’的含義應該單一化,即不把它看成是流派概念、詩群概念,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斷代的時間概念,在目前可定位于20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詩人。這樣‘中生代’就成了文學史時間序列敘述的一個概念。”⑤ 這一命名不僅對于詩歌創作群體的群體特征加以研究,有利于當代詩歌宏觀敘述的需要,而且這一借用于臺灣地區使用了十余年的說法溝通了海峽兩岸詩歌創作與研究的需要,顯示出理論家的廣闊視野和胸襟,同時對于詩壇創作群落的個性化寫作的“運動情結”進行了消解。
在另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面向底層:世紀初詩歌的一種走向》中,吳思敬教授對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詩的發展進行了概括與整理。他指出,從詩人主張、詩歌創作以及詩歌的內在質素等各方面看,世紀初的詩歌創作均表現出面向底層的寫作態勢。然而在其中,最為本質的是:詩歌首先應當為詩歌。詩歌應當遵循其自身的美學原則,“偉大的詩歌根植于博大的愛和強烈的同情心,但同情的淚水不等于詩。詩人要將這種對底層的深切關懷,在心中潛沉、發酵,通過煉意、取象、結構、完型等一系列環節,調動一切藝術手段,用美的規律去造型,達到美與善的高度協調與統一。也許這才是面向底層寫作的詩人所面臨的遠為艱巨地多的任務。”⑥
任何一個概念的提出更要有理論的前瞻性以及深厚的歷史積淀,并且有利于文學史的良性發展,從本文列舉吳思敬教授提出的以及所堅持的理論概念可以看出他的詩學觀念及詩學批評建立在批評家開闊而包容的胸襟及深厚的學術根基之中。
二、對于社會的人文關懷及對生命
真實體驗的尊重
若曰對于詩學批評及理論的精準把握是吳思敬教授作為一個優秀的詩歌理論家的基礎,那么對于優秀青年詩人的大力扶持、對于社會的人文關懷以及對于生命真實體驗的尊重則是他作為一個理論家的深厚人文關懷的體現以及其學術生命永葆青春的原因之一。
在本書文章的第三部分“世紀初詩人群像”中,詩評家對邵燕祥、南永前、梁平、牛慶國、姚學禮、田禾、盧衛平、子川、師榕、曾德英、張晶森、駱英、劉忠華、于煉、邰筐、蓉蓉、阿毛、王瑩的詩歌進行了分析與評價,并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優秀的青年詩人。
對于詩歌從源自生命最深處的本體關懷出發,吳思敬教授將這一關懷輻射至對青年詩人創作的關懷中。他理解詩歌、尊重詩歌,所以更尊重詩人的個體存在,他對于詩人的肯定沒有停留在淺層的詩歌審美層面,而是深入詩歌的內部,探索其語言下所深藏的生命體悟。他的寬容與含蓄不僅僅來源于詩評更源于對于詩人的關懷與鼓勵。
詩人南永前將“遠古的圖騰意識與現代人的思維空間溝通起來”,將“古老的圖騰意識與現代人的審美文化思維空間融合”,對于這一創作理念,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建構社會各階層和睦相處,經濟與社會相協調發展的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在如今這個古老的民族傳統被揚棄,詩歌被邊緣化的時代,南永前高揚民族圖騰的旗幟……體現了一位詩人的勇氣與信念,他對圖騰詩的探索與實踐,也必將為當代民族詩歌大廈的構建提供一塊厚重的基石?!睂τ谠娙藙撟鞯目隙ㄅc對于人和自然和諧的追求密不可分,這是吳思敬教授作為詩評家評判詩歌的一個基點,他的內在是充滿了人文關懷的。
對于梁平的詩歌中力圖將歷史與現實的人生溝通起來創作史詩的做法他也給予了充分肯定。將對歷史的寫作融入詩歌的審美之中,描寫社會中令人感動的歷史事件,他對于這種積極入世的詩歌價值取向是充分肯定的。
詩人牛慶國的創作立足于西北大地,植根于鄉土,同時經過現代文明的洗禮之后,擁有了全新的視角及關注,由此轉回生存的土地中,寫出了一系列生動的詩歌。對于牛慶國的創作,他這樣評論:“新世紀的中國詩壇,需要有一種大氣的、源于生命本真的東西顯露出來,以給各種類型的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的詩歌一個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說,牛慶國的《熱愛的方式》的出現是適時的。”同樣的肯定也出現在詩評家對于詩人盧衛平“向下的”卻又是“向上的”詩歌創作的肯定上。
通過對這些具有鮮明創作特色的詩人的關注,可以看出吳思敬教授對于中國新詩的發展有著深入的了解及精辟的分析。統觀之,吳思敬教授對于青年詩人的肯定源自他對于真實詩歌寫作方向的肯定,對于表現真善美天性、和諧自然的詩歌的鼓勵。面對當下的詩壇,在紛繁蕪雜的詩歌現場中,他以其獨到的視角挖掘出被忽視以及被遺忘的詩歌現象,同時也在發現當下真正的詩歌,文如其人,這也體現了他的人生追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吳思敬教授的詩歌批評精準全面而深刻,不僅有著開放性和包容性,而且有著哲學的深刻,他的文章語言簡潔純凈,沒有佶屈聱牙般的術語堆砌,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卻如同促膝談天般平易,如同老友交談娓娓道來,理論的高度與哲學的深度在平實的文字中穿插,有著很強的說服力。
本書中吳思敬教授談論了一些重要的當代詩歌現象和詩人創作,縱觀整部論著,我們可以看到吳思敬教授論述問題的嚴謹性,文中廣博而嚴密的資料收集以及他在學術研究中尊重歷史、重視客觀事實的態度顯示出他大氣包容的文學觀。在三十幾年的詩歌評論中,他追尋著詩歌這一自由精靈的足跡,透過迷離的詩歌現場,以堅定的態度開拓出一片生機盎然的詩之理論世界。
【注釋】
①②吳思敬:《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見論文集《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312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③吳思敬:《新詩已形成自己的傳統》,見《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9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④吳思敬:《“新世紀文學”,還是“世紀初文學”——關于當下文學命名的思考》,見《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130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⑤吳思敬:《當下詩歌的代際劃分與“中間代”命名》,見《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168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⑥吳思敬:《面向底層:世紀初詩歌的一種走向》,見《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188頁,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版。
(劉曉翠,供職于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