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的跳腳仿佛還發生在昨天。
2012年9月13日,宏碁原定召開發布會推出采用阿里云系統的新款智能機。然而,身為OHA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開放手機聯盟)的宏碁卻受到了谷歌的直接壓力,最終迫使發布會在正式開始一個多小時前被臨時取消。
自2007年11月谷歌構建起OHA,就意在與蘋果iOS直面競爭。近年來,谷歌通過OHA把手機廠商團結在一起打造了Android生態,但Android的“開源”贏得了開篇之后,卻也正在慢慢成為其命門,試圖主導Android生態的谷歌已無法給其中的手機生產商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谷歌要求所有OHA成員信守承諾,致力于建立統一的Android平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Android的“內核”容不得被使用者改變。這是谷歌的底線。
但各路手機生產商必須依靠“差異化”才能維持競爭力,一些廠商改界面,改尺寸,加進一些自己的App,還有一些廠商可能開始觸動Android 的“底層”……這一切都導致Android出現碎片化——這與谷歌加強對Android生態控制力的沖突愈發凸顯,桌面下的不滿正在開始蔓延。
Tizen的出現也是Android陣營至今為止一次最大的分裂,利益分配不均帶來的猜忌和不信任永遠是戰爭的導火索。
Tizen已經是在吸取了幾個聯盟企業過去的失敗經驗而再造的混血兒,它是新生力量,卻對市場需求十分熟悉。當谷歌已然從生態的推動者變成了制約者后,倘若Tizen的開發模式真能引發國內大佬們的聯合,那么在本來就令谷歌無奈的中國市場,輕則Android被重創,最好的結果是中國人也將有自己的移動端OS。
備份系統并非杞人憂天
Android碎片化后需要合縱連橫
Android已經愈來愈碎片化,除了谷歌的“親兒子”Nexus,我們可以在其余的品牌手機上看到各式各樣的界面,裝載Google Play、Android Market、安智市場等由官方和第三方外加硬件廠商開發的應用市場,下載來路不明的各版本軟件。
我們很難想象這樣一幕的發生:谷歌為了阻止Android的分裂性而通過法律途徑起訴一家公司,又或者將某個應用從Google Play下架。
但這一幕或許很快成真。當已經成為了Android代名詞的三星,也不忘記另起爐灶推出Tizen之后,很多人都開始預測,谷歌要“回收”Android了。
中國一直是Android生態的沼澤區,諸如阿里云、聯想LePhone這樣的OS,都有可能攜手國內的手機品牌商打造一塊“變種Android”的特區,手機水貨市場更是催動了各種“碼農”自己改動的ROM的刷機量——因為后面同樣有商業利益驅動,這樣的蠶食也是一種打破OS壟斷的方式。
面臨生態系統里的雙雄對峙,早在2010年,阿里云就收購了猛犸科技開始打算有所行動,即使是不知道未來前途,但在他們看來,在移動端的一些動作和儲備、計劃是必須要做的。阿里云必須要防患于未然。
但后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谷歌吃了亞馬遜對Android“深度改造”的暗虧之后,選擇了拿阿里云OS殺雞給猴看。
這警示了產業鏈上的其他廠商。盡管不同的廠商目的需求并不一樣,但他們發現,iOS進不去,Android盡管可以用,但是產品未來的話語權卻不在自己的手里。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當谷歌覺得Android版本過于分散之后,它也會來做規范,收緊之后Android也并不是那么“開放”了。
“收緊”的信號之一,就是近期谷歌在Android SDK中推出了一項新條款,這項由谷歌最新加入的條款是:“您同意,您將不會做任何可能會導致安卓碎片化的行動,包括但不僅限于分發、參與制作,或任何其他利用到本SDK開發包的形式?!?/p>
在此之前,自2009年以來這項許可協議條款從來沒有被更新過。
業界恍然大悟。谷歌斷然是不會輕易讓對手有可乘之機的。它所謂的“不作惡”也只是在不威脅到自己利益的情況下而言,“開放”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大量的技術、專利陷阱。關鍵時刻他們也會用其來敲打自己的競爭對手。
但市場總不乏挑戰者,我們可以從曾經的Symbian、Meego以及三星的Bada的歷程中見到端倪,也能從中國的Android生態里感覺到這種微弱的沖動,Tizen的開發模式可能會給國內大佬們新的啟發。
三星與英特爾都能夠成為盟友,那么國內的軟件、硬件廠商也有加速成為聯盟的可能——比如之前奇虎360成功“忽悠”了華為的那出鬧劇。
覺醒的不止是阿里云們,中國的手機生產商也開始覺醒。事實上,在硬件方面,聯想、華為、中興、魅族的“體量”都已經排進世界前十,都具備了與國際硬件廠商較量的實力,那么,他們有必要也在軟件、系統上開始作為。
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從手機廠家的角度來講,他們仍然需要一個安全感,“因為OS畢竟在別人手里面,它還是有一點慌的。”
華為總裁任正非在阿里云OS被打壓之后的表態坦率而擲地有聲。他坦言:華為現在做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考慮,萬一有一天微軟、谷歌等公司不允許使用它們的系統了,華為就要斷糧了。“而自己做備份的操作系統,在關鍵時刻就可以頂上?!?/p>
任正非的話引起了無數IT從業者的共鳴,網友阿GAN發微博說:“從技術上講,現在OS都趨同了,driver+Linux kernel+framework +app。下一代Web OS更是device+api,技術也差不多。三星技術積累夠了,只差App開發者了。華為技術也差不多積累完成,App的難度更大些。”
更有網友附和說,希望中國的IT企業不要總是“打光了最后一顆子彈才出現英雄,雖勝猶敗”。
任正非的擔心也是現在很多廠商擔心的所在。一旦谷歌決定“斷糧”,將使國產智能手機廠商面臨“免頂之災”,有能力的廠商開發備份OS并非杞人憂天。零點前進策略上海公司IT電信總監曾韜就公開指出,中國必然會推出自主知識產權移動終端OS,阿里不做,華為也會做,華為不做,別人也會做。
在這條獨立研發的路上,盡管險惡重重,投入了未必有產出,遭遇圍殺也是必然,無疾而終也有可能,但國內的這些大佬們做且必須做。Tizen的出現讓他們更堅定,合縱連橫或許是一條可選擇的路徑。
“地下OS”沒有前途
“起義”的可能由谷歌的彈壓決定
盡管谷歌通過Android在中國收不到錢,但這不妨礙“免費”的Android已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真正的霸主。iOS的封閉和WP8的孱弱,使得Android成為了手機廠商們的至上選擇。
據統計,2012年,中國每銷售三部手機中就有兩部采用的是Android操作系統。占據了中國市場半壁江山的國產手機對Android系統功不可沒。在這些中國廠商中,諸如聯想、魅族、小米、中興、酷派等,幾乎全部使用的是Android系統。他們對Android的依賴已經相當深,很難擺脫這一系統另起爐灶。
眾所周知,廠商可免費使用Android系統,并進行二次加工。如果要獲得系統底層的ROOT權限,廠商只需支付移動終端的成本即可。國內廠商幾乎都對Android系統進行了改良和深度定制,在不觸及谷歌基礎應用的基礎上并且盡量添加自家應用。
只不過,像魅族、小米這樣的小體量企業本身也不太可能去動谷歌的專利那部分,因此,谷歌也不會太在意。相當長時間內,這些手機廠商仍然繼續對Android市場作出貢獻,并馳騁于中國的二三線市場。
他們面臨的可能是另外的煩惱?;贏ndroid而來的MIUI是小米最早、最成功、最具口碑的產品,也在Android ROM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它對Android做了深入的改造,相對于原生系統而言,的確有不同的體驗。但這種“深度定制”在很多刷機愛好者看來,跟中關村手機市場上技術高手自制的ROM沒啥兩樣,都是“玩票”性質,很難為產品樹立過硬的口碑,即便MIUI里集成了“雷軍系”企業的各種應用,但給企業帶來的流量和價值仍舊有限,MIUI本質與百度用10元/臺的價格向手機廠商們推廣集成了自身應用的“智能移動平臺”沒有什么不同。
而隨著谷歌對Android開放尺度的收緊,類似MIUI這樣的“地下OS”也不是沒有招來谷歌殺威棒的可能。因為以后并不排除谷歌對OHA硬件廠家更加苛刻,如果要維護Android的正常生態,谷歌一定會在Android的硬件尺寸、規格上的要求繼續收縮,以使得App不再為了各種版本的Android開發出各種對應的版本。
此前,谷歌推出Google Play取代 Android Market,顯然,一方面希望App應用在質量上向App Store上靠,甩掉中、低端機的帽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將Android的品牌效應慢慢收為己有。既然如此,Android的品牌不能被垃圾App砸了,必須要被優質App越擦越亮。
谷歌“凈化”Android生態的趨勢已經開始讓人有些感覺,畢竟Android的應用數量多,但質量差。這個隱形的底線隨時可能浮出水面。矛盾的谷歌要做得更多的是,一方面要反擊那些觸碰到自己底線的可能的對手,另一方面要留住硬件制造商,不能讓他們倒戈到其他OS。如果谷歌繼續收縮Android開放的尺度,這些被Android綁架的中國手機廠商會“起義”的可能性或許越來越大。
事實似乎也在向另一個層面演進:當Android陣營不斷分裂之后,其結果要么是將Android體系進一步細分;要么是更多的手機廠商轉投Windows Phone、Tizen等其他系統的陣營,反過來與Android競爭。
業內人士也作出了中肯的分析:硬件廠商們并不能聯合起來做一個通用的東西,因為他們的訴求存在競爭差異,如果兩家用同樣的系統,就只能光拼硬件?!皬S商去做競爭,硬件和軟件的差異化是必須有的。”
但軟件廠商和硬件廠商的結合呢?一個更加開放的手機OS會不會催生下一個三星+英特爾+運營商的同盟的到來?對于國產智能手機的用戶而言,他們對于系統是什么并不敏感,很多人認的只是手機品牌。這其實是手機廠商共同的優勢。
時間阻擋不了更多精彩的故事即將上演。變化或許就在不久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