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動消費已成大勢,但居民消費意愿卻難以同步。消費金融是可以盤活消費的一枚重要棋子,如果固定資產投資的萬分之一用于啟動消費金融,市場的剛需表現則會立竿見影。只是,消費金融猶如一個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監管層)往往忽略其內心的成長和渴望。
監管者表面上總會打開一扇窗,給予自然生長的空間,實際上無法突破的天花板正是頭頂上隱形的障礙。啟動消費,預示著迎來消費金融時代嗎?消費金融對市場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楊濤對此進行了詳細解讀。
啟動消費金融的關鍵是提振消費意愿
數字商業時代:陳志武參加一次論壇時曾公開表態:中國需要重點發展的金融是消費者金融,而不一定是企業金融或投資者金融。你覺得中國目前適宜啟動消費金融嗎?消費金融需要怎樣的金融環境和市場環境?
楊濤:從金融業服務對象的角度來看,過去更加偏重企業而對個人關注相對不足,更加注重服務于投資而對消費支持不夠,究其原因,是因為過去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結構,決定了金融發展同樣出現了偏差。
促進消費,離不開金融體系和金融工具的支持,因此大力發展消費金融勢在必行。當然,發達經濟體中健全的消費金融體系,并非短期內能夠建成的,需要有更一系列的外部環境,作為發展的基礎。
從城鄉消費水平對比這一指標來看,1978年到1990年之間在2.9以下,而此后逐漸呈擴大趨勢,表明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從區域角度來看這一問題,落后地區面臨更嚴重的城鄉消費分化問題。另一方面,居民消費增長出現兩大新的制約因素。此外,住房市場化改革也出現了扭曲現象,使居民當前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大幅下降。如果不從根本上扭轉這兩個因素,將來消費增長必然缺乏后勁。
數字商業時代:中國目前如果想要啟動消費金融,會有哪些障礙?在政策上、理論上應該有怎樣的措施來刺激居民進行消費金融?
楊濤:要推動消費金融發展,最大的問題是創新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迄今為止,對金融創新的討論更多還是集中在宏觀層面,尤其是在投融資結構優化、銀行競爭力增強等方面,而金融創新對個人的影響則關注不足。從長遠來看,新的金融工具、技術、規則的出現只是過程而非目的,最終是要通過金融運行效率的提高,為人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換句話說,消費和民生為上的改革發展,要求金融創新同樣關注“以人為本”。
消費金融的創新和發展,需要監管層和政策給予更多的市場自由和創新空間。我們看到,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體中,金融創新往往由金融機構主導,同時推進面向企業和個人的新產品和服務,深刻地改變了西方人的預算約束和財富內涵,投資和消費模式也不斷完善,最終帶來普遍的福利增進。
金融創新不足影響居民消費
數字商業時代:消費處于低水平和消費創新有直接的關系嗎?銀行推出的消費金融對促進消費會有正面作用嗎?
楊濤:當前國內居民消費始終處于低水平,不得不說金融創新不足是重要原因。創新的最大作用在于能釋放個人消費潛力,近年來之所以住宅、汽車能夠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行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兩個領域的金融創新較活躍,客觀上拉動了個人的當前消費。銀行在消費領域內設計和推出的銀行卡和消費貸款之間,以及各種個人賬戶之間的混合性、復合性產品,都將對促進消費有正面作用。
由于金融創新特殊性,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規范,不僅為了防止市場風險,而且也為體現金融對特定民生領域的支持。這樣的領域也是非常之多,比如:一是與個人密切相關的保險保障方面,包括以銀行、機構、政府的合作創新,來促進發展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保險產品、研究開發農村簡易人身保險、推動個人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拓展企業年金市場等;二是以創新來體現對中低收入者的支持,如創新面向個人創業的小額信貸體系、開發再就業貸款產品等。
數字商業時代:依靠消費金融能起到完善征信體系的作用嗎?兩者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他們的互動對金融市場會有怎樣的作用?
楊濤:據發達經濟體的經驗,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大力發展消費金融的重要基礎。通過新的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運用,既能夠培養消費者的信用習慣,也能夠形成信用體系建設所必需的數據信息基礎。
當前,就二者的關系來看,完善信用體系必須要走在前面,不僅需要消費金融實踐的反作用,更需要相關政策和制度的推動。例如,在日本,為了保障消費金融的健康發展,首先就致力于制度完善。如1961年日本制定了《分期付款買賣法》,來保護購買者和消費企業;2005年修改《破產法》,規范與消費金融有關的破產責任等;1976年設立全國信用信息中心聯合會(JICC);1984年整合各類交換所,設立信用信息中心(CIC)。因此,對于中國市場來說,要大力發展消費金融,必須首先盡快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制度建設和基礎設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