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的冬日,中午的暖陽照在身上剛剛好,記者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鄧博弘。如果是為了膜拜“全球動畫大師”而來,那你一定會失望。如果是為了與一個商務精英對話其平凡人生,那就來對了。
作為點石數碼創始人、“全球動畫大師”,鄧博弘似乎很不務正業。
讓他最high的事是在網上看“泡菜小說”,他將那些速食的小說稱為“泡菜”。給他一個周末,他能看完100萬字。怎么做到的?“咔嚓,照半頁進腦海消化,咔嚓,又是下半頁”,他采用的是拍照式閱讀法。
他還喜歡看韓劇,研究里面的服飾、文化、表現手法;他常在網絡上隨性點擊,胡亂鏈接再鏈接,看到“打群架”,他甚至會把所有“打群架”的視頻都搜羅一遍;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沉迷于一件事,比如網游、圍棋,打魔獸三年他將自己鍛造成了一個打游戲的好手,擊敗了很多年輕人。
他也很商務,白色襯衣、深灰西服西褲,簡潔得體。
但就是這樣一個他,非藝術出身,30歲以前一直做管理、做市場,現在浸潤動畫業一做就是十多年,做起事情來極度完美主義而苛刻,愣是把自己從外行人做到了“全球動畫大師”。
“對非凡的渴望是理想,對平凡的感動是人生。”他把自己的人生箴言一字一句講解給記者聽。鄧博弘,對非凡有著強烈的渴望,同時也高度尊重自己的好奇心,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能給予他真實的觸感。如今的他正是這兩種情狀的交織。
“晚熟”的全球動畫大師
完美主義主導人生
鄧博弘曾拒絕了一家國內地產界大鱷找上門的生意。
“他以為自己是專家,比我高明,那請我干什么呢,還想指揮我做事。你只要把信息給我,讓我去參考和了解,找我要最完滿的答卷即可。”鄧博弘對客戶直言不諱,把對方氣得直跳腳。
業界流傳著點石數碼的“四不做”原則:講價不做、工期不夠不做、創意方案不是自己為主的不做、價值觀不同不做?!捌鋵嵅皇俏叶嗯?,我是就事論事而已。”鄧博弘解釋。
即便如此,在鄧博弘的操持之下,中信、華潤、綠地、中海都成為了點石數碼的客戶。而且,點石數碼最初接手的案子,大約每分鐘兩三萬元。而現在最高價格達30秒150萬元,正常價格是每分鐘80萬元。其地產視覺效果創意作品的價格是行業的10~20倍。
在鄧博弘看來,這樣的價格,仍然低了。
獅子座、O型血的鄧博弘有著與生俱來的大膽與完美主義。30歲以前一直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其后才轉型的他稱自己已經建立起一套價值體系。
點石數碼每年一定都有虧損的訂單,因為鄧博弘要做彪悍的作品。他就這樣用理想主義主導人生。直到今天,鄧博弘也認為自己是一個外行,和大多數動漫業人士顯得不太一樣,這或許也是他的優勢。
發散性的創意往往洶涌而來,擋都擋不住。坐在馬桶上想到一個創意,他能幾小時不出來。他像公司的市場經理,又像一個產品經理。
有一次半夜兩點鐘,鄧博弘把筆一扔,給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董事長打電話:“成了,就這個idea了!”
對方被他從睡夢中吵醒,無奈地喘了幾口氣。
而他顧不上這些,徑自推銷自己的點子:“我做過太多假的東西,這一次我想在工地上架幾臺照相機,每隔10秒鐘照一張,拍一年,風雨無阻,我每天去取素材。等一棟樓可以賣的時候,我就能用一種人們不可能實現的時間視角,來真實地見證一棟樓的成長。把一年的時間壓縮成一分鐘,這是什么效果!”
電話另一端的客戶直嘆氣。
憑借不可思議的大膽,鄧博弘率先創造了兩種手法:一是生長動畫,復雜的鋼架結構快速交叉堆疊,一棟建筑瞬間拔地而起。這是全世界公認的行業里程碑。另一個是用動畫形式全新詮釋了中國的工筆畫,這在全世界尚屬首次,對行業的貢獻不容忽視。
2009全球動畫大師評選,鄧博弘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唯一的獲獎者,恐怕也是唯一30歲后才知道三維動畫為何物的獲獎者。
高度尊重好奇心
“隨心所欲而不欲拒”
一天中,鄧博弘最喜歡的時段是清晨6點,這時人體正處于上升狀態,起床,收拾,送兒子上學,回到書房,打開電腦,開始閱讀“泡菜小說”抑或隨便看看網頁,一直到9點多上班,開始一天的生活。
工商碩士的生活就是這么簡單,但這又是他對幸福的最高定義。該做的事,他愿意親歷親為,瑣碎的細節,他也樂意觀察。這些年里,他在腦海里積累了很多閑書、雜書。在鄧博弘看來,“泡菜小說”里、網絡上,其實充滿了一些溫馨舒適的、不規范的極具想象力的東西,“雖然沒有營養,但麻辣燙很好吃” 。
而從事動畫業,他的工作本身也需要龐大的知識量,需要創意,需要將積累的一切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只不過他并不刻意而為之,一切隨心。
當年與動畫結緣,也正是好奇心所驅使。為支持父親的事業,鄧博弘到一個很偏遠的城市開工廠、做測試,在山溝里待了兩年,和社會完全脫節。走在深圳的大街上,看到高樓都會覺得詫異?!拔倚枰匦氯谌脒@個社會,規劃自己的人生?!?/p>
這時候在朋友的引薦下,他第一次看到了三維動畫,“就像看到劉謙魔術的大揭秘一樣,一下子激起了強烈的好奇心?!?/p>
后來,獨立門戶開始創業,鄧博弘想的只是要對得住舊時同事的托付。
他的公司點石數碼沒有理論化的價值觀,沒有刻意設計,一切就是順其自然無意而為之。
鄧博弘并非藝術出身,但對藝術的觸感并不專屬于某一類人,就像他對音樂的感覺,“我的生命里可以沒有音樂,但我有音樂的觸角”。聽到音樂他就會有鮮明的色彩感,能聽到速度,聽到形狀。
“聽到薩克斯,就看到一種深邃的藍色。一段音樂中,這是一個尖銳的物體還是一個圓形的很大體積的東西”,他能在音樂中感受到很具體的畫面,但這一切并不是任何的訓練和學習得來的,渾然天成。
從前的鄧博弘看藝術、看文化,都覺得是酸腐的。當年他看《紅樓夢》是為了和別人抬杠。但好奇心一旦激發,就不可收拾。
耕耘10載,點石數碼始終保持了40人左右的輕便體型。與在全球動畫業叱咤風云、擁有數千人團隊規模的水晶石相比,點石數碼顯得有些非主流。
欲與“夢工廠”試比肩
點石等待理解和尊重
逢周末和假期,鄧博弘常囑咐自己的員工:該泡妞的泡妞,該泡吧的泡吧,該回家陪老婆孩子的陪老婆孩子。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生活中的一切打理清楚才能做好工作。
為了讓員工們過得更舒服,他的原則是一定要保證員工福利,40人的團隊里有十幾個股東,每年都能拿到分紅,而且股東的數量每年也在增加。
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企業最高領導人的走向就是一個企業的走向,理想與人性之間的追尋讓鄧博弘形成了點石這樣一個公司。一路走下來,2013年的情人節,點石數碼迎來了自己的10周年。
可鄧博弘內心要做的是一個與夢工廠比肩的公司。
要實現這個夢想,點石數碼需要市場背景的配合,現在鄧博弘焦慮的,就是市場對作品的理解和尊重。他承認自己個性上也有懶惰的部分,不愿意過多去解釋、迎合,他深信市場的辨識能力,但他也需要等待。
等待,成為鄧博弘的下一個重心。
對于整個行業的現狀,他也懷著一份等待和擔心。一部《阿凡達》能在全球吸金27億美元,一部《泰囧》能抵所有影片的票房,那么就能得出“一大于一百”的結論嗎?這只是基本的數學準則,而不是文化創意的準則。
在鄧博弘看來,文化創意產業不單單像其他產業那樣需要規模,一部作品,影響力是重要的一面,它的專業高度也非常重要。
“點石數碼做到現在,囊括全國幾乎百分之八九十的獎項,但我們很小,得到的關照也不多,想找一個地方搬家都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