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面的張錦杰微笑中隱隱透出一股靈氣,她喜歡用實例回答問題,語言生動,感情鮮明。“我看過更好的生活,我知道自己要怎樣過。”
放棄演奏事業,從經營茶室、茶餐廳和茶事,到現在關閉了其他的店鋪只保留了紫云軒茶事,張錦杰在事業上由加法轉做減法,“真正心疼我的人都會對我說‘你很棒,你早就該這樣做了’。”
轉型,茶事也是一種藝術
萬余平方米的巨大空間,迂回的白墻、白沙碎石、百米的小道……紫云軒沒有林立的多層現代建筑,不見造型詭異的玻璃與金屬光芒。步入其中,典雅的音樂聲,間或夾雜著小鳥的歡叫聲,上千平方米的室內空間里,沒有一根柱子,透過玻璃和室外空間融為一體。
身穿亞麻布調長衫的服務生托著一壺清香的茶水和精致的點心,腳步輕盈地穿過大堂。服務員送茶水用的是形狀不規則的木板,長約半米、寬約0.2米的原色木板取代托盤,木板上的彎曲樹枝,樹枝上的小小瓢蟲,樹枝下的各色點心……簡單而又有生活情趣的設計在紫云軒隨處可見。事實上,憑借獨特創意做出的新派菜,以及營造的清新簡約的就餐環境,紫云軒吸引了無數客戶,甚至成為了北京城中名人、明星的聚腳地。但張錦杰說,她對紫云軒茶事的未來沒有規劃,不喜歡管理員工,不會做菜,亦很久沒有彈奏樂器。
張錦杰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擅奏鋼琴﹑揚琴及古箏。她7歲開始學琴,1986年,14歲的她就開始跟隨國家樂團到世界各地表演,隨后的發展很自然,她成為了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和作曲家。
直到1997年,因為不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樂曲演奏,錦杰放下演奏工作,開始試水茶室,開了一間茶室,即綠茶軒。
2000年,喜愛餐具的她另選地址開始經營茶餐廳。由于菜式新穎加上環境氣氛優雅,很快便吸引了一眾小資階層的食客。
6年后,熱愛茶的張錦杰又在北京順義創立了GREENT.HOUSE LIVING-紫云軒茶事,這成為張錦杰現在的惟一事業。很多外國人喜歡來這里品茶、進食、泡茶湯和參加活動,對他們來說,這里才是現代中國的印象。
這家茶事繼承了綠茶軒和茶餐廳的優點:別具一格的簡約設計,獨特的枯枝樹杈餐具,精致的食物。這樣的紫云軒茶事,贏得了很多活動舉辦方的青睞,如全新BMW6系四門轎跑車品鑒會活動等,可以預見,紫云軒茶事正在成為集高級佳肴、藝術及文化活動于一身的獨特時尚生活場所。
但在張錦杰眼中,紫云軒茶事不是事業,而是生活。在國內的時間,她常常在紫云軒見朋友,參加活動。做著以前不做的事情:喂狗,種菜,因為吸塵器帶來的整潔感而開心地和家里的阿姨一起打掃,聽著“嘎啦嘎啦”聲大聲地笑,享受著靴子上沾著泥巴的踏實感。
這樣的張錦杰很真實,與10年前的她很不一樣。
頓悟,生活可以是這樣的
1997年,創立綠茶軒的時候,進軍國際市場是張錦杰的最終目標,為了更好地了解海外顧客的需要及市場變化,餐廳有部分員工是外籍人士。
茶室和茶餐廳的生意穩定下來之后,2007年張錦杰帶著茶坊走進香港。
但是半年后,張錦杰的茶坊撤出了香港,她回到內地。這不是張錦杰第一次放棄自己的事業,當然也不是最后一次。
2012年11月底,紫云軒茶餐廳工體店在微博上公布關閉,這是一種前景很好的盈利模式,周圍很多人都為她惋惜,但和10多年前追求事業成功的自己相比,現在的張錦杰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突然有點認真地說道:“一件事能做到卓越,我很愿意去做,但當努力做某一件事已經不能夠讓我快樂,我可以選擇放手。”
關閉辛苦創立的茶室、茶餐廳、茶坊(香港)等,把店關閉或者轉給合伙人,張錦杰承認每一次做這樣的決定都是不愉快的,當時的不舍和糾結她很清楚。
張錦杰的老公Robbin是澳籍人士, Robbin的姨媽在黃金海岸一所三層的大房子住了很多年,但是他們最終把房子賣了,搬到中部的一個小城鎮。張錦杰開始不理解,但是姨媽解釋,現在房地產市場不是很好,而且現在做的事,并不能帶給他們快樂。
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做這件事不快樂,可以選擇不做。
在澳洲的日子里,張錦杰常常能見到一個男子,這個男子每天都穿著整潔而時髦,上衣的領子開得很低,下午坐在路邊的露天咖啡廳里曬太陽,翻看著一本書。她略帶羨慕地說:“不是雜志,而是一本厚厚的書。”而且這個男子沒有工作。
生活可以是這樣的,沒有謀劃,沒有壓力,真實地生活。
現在的張錦杰渾身散發著一種頓悟之后的平靜和淡然,采訪中途,她向來到紫云軒的朋友微笑頷首,這種友好感染了她身邊的每一個人。
她已不會為事業擴張或收縮而煩惱,面對投資人或者公司,她很謹慎甚至苛刻,有錢還不行,還要脾氣相投。她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誰的錢。
她也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張錦杰總能輕易想起這一幕:滿月下,在一望無垠的海灘,海水一波一波輕輕地拍打海岸,迎著微微的海風,提著因承受不住貝殼的重量而往下滑的白色錦緞褲子,一回頭老公和孩子正在扔著一個破桶,玩得不亦樂乎。
這是去年在墨爾本,張錦杰一家在海邊游玩的情景,這是提醒她幸福的一刻,也是她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