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25回里,王熙鳳當眾對林黛玉說:“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為何吃了人家的茶,就得給人家當媳婦?原來中國古人以為茶樹只能靠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茶樹被看作愛情至死不渝的象征,民間也以茶作為男女訂婚的珍貴禮品。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641),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松贊干布時,便以茶作陪嫁,開創了西藏飲茶之風。在臺灣,男婚女嫁也以茶為聘禮,俗稱“定親茶”。
大部分臺灣同胞是古代閩南移民的后裔,他們對茶情有獨鐘,習稱茶葉為“茶米”,民間亦有“寧可一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由此可見茶在臺灣同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臺灣的婚俗中,茶更是吉祥物,其全過程都離不開茶,臺灣同胞還將婚姻禮儀稱為“三茶天禮”。
何謂“三茶”?乃指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和進洞房夫妻見面時的“合茶”。封建社會的婚姻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開始,男方要隨同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踏家風”(提親、相親),女方的父母會叫“待字閨中”的小女端茶待客,茶杯斟滿后,依輩分次序分別送到男方來客的手中。此時,便拉開了“相親”的序幕,男方家人伺機審視姑娘的相貌、言行、舉止,而姑娘也可以打量未來的夫君。相親后,如果雙方都滿意,男方就應到女家“送定”(定親)。此時,仍由待嫁女端“甜茶”(又稱“金棗茶”)請男方來客品嘗。喝完茶后,男方來客用紅紙包著偶數錢幣回茶禮,稱為“壓茶甌”,并由男家尊長將戒指戴在準新娘的手指上。
到了迎娶這天,男家的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女方家,女家要請男家來客吃“雞蛋茶”(即甜茶內加一個剝了殼的熟雞蛋)。新娘的花轎到男家后,新郎要在門前恭迎,左右兩個男童端著茶盤,茶盤上擺著多杯“甜茶”招待來客。接下來新郎和新娘由媒婆或家人陪伴,兩人共捧紅色茶盤,盤里的碟中放有蜜餞、甜冬瓜條等佐茶食品,敬請賓客,這叫“吃新娘茶”。看新娘、鬧洞房的來賓吃罷“新娘茶”,要當眾即興用閩南臺灣方言“說四句”,全是押韻的吉語,風趣幽默。常說的傳統四句有這樣一些:
“親戚朋友來賀禮,不識新娘哪一個。大家攏在大廳坐,等待欲食新娘茶。”
“新娘女德好品行,讀冊做過模范生。甜茶相請真欽敬,配夫發達萬年興。”
“茶盤圓圓,甜茶甜甜。兩姓合婚,冬尾(注:指年末)雙生。”
“新娘好學問,兒女好詩韻。茶甌收起返,公婆著孝順。”
“新娘真美真好命,外家內家好名聲。準備甜茶來相請,恭賀金銀滿大廳。”
新婚翌日上午吉時,按照慣例,新郎新娘要到廳堂拜會、認識諸位家庭成員、族親等,謂之“上廳”。親屬按照輩分在大廳的椅子上坐定,新郎新娘雙手共捧紅色茶盤,茶盤里每個茶杯內各放兩顆金橘蜜餞,寄寓甜蜜美意,俗稱“祝福茶”。新婚夫婦畢恭畢敬地依次向長輩行跪拜禮獻茶,給平輩獻茶則不必跪拜。這種獻茶禮俗稱“拜茶”。受拜者不論是長輩還是平輩,品完茶后,必須說幾句祝福的吉語,如:“茶盤金金,茶甌深深。新郎新娘,相愛相親。”“甜茶相請真榮幸,男才女貌天生成。夫妻和好財旺盛,祝賀富貴萬年興。”
“拜茶”是臺灣傳統婚禮中重要的儀式,也是傳統婚禮的高潮。對那些未能出席“拜茶”儀式的親屬,哪怕是遠隔千山萬水,新郎也要用紅紙包上茶葉,連同金棗蜜餞一并寄達,權當盡了“拜茶”禮儀。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臺灣同胞將茶樹這種不能移植的特性,視為愛情永結同心、從一而終的象征,正因如此,茶在當地的婚俗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壓題圖:婚禮上新郎新娘向長輩敬茶)
(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