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西游記》的人都知道,其開篇以孫石猴的誕生始,第一個高潮是大鬧天宮。孫悟空為什么要大鬧天宮?看過《西游記》的人似乎都認為是猴頭頑皮,受愚弄當了個弼馬瘟不服氣。孫悟空造一次反,受封為“齊天大圣”,結果卻是個有名無實的虛職,是給御馬洗澡的活兒;第二次,是一個看守桃園的果農,連“蟠桃會”這樣的聯誼會都沒有邀請他,著實讓人氣憤,所以,他又起來造反——大鬧天宮。其實,問題的根本不在于此,而在孫猴子的出身上。
要知道,孫悟空只是個沒爹沒媽的孤兒,一只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小猴子,以至于后來走上取經護駕的大道,仍有很多敵人當面取笑他的出身,動不動就罵他“妖猴”,甚至把他當過馬夫的糗事抖出來,罵他“弼馬瘟”。如果孫悟空是一只安分守己、沒有任何政治理想的猴子,那他只在花果山水簾洞當他的小猴崽子,春華秋實,明月清風,也還蠻好。當然,也就沒有后來取經的偉大壯舉了。可他不是,他雖然出身不明不白,但并不影響他的宏偉政治抱負。他自猴群中跳出來后,舍生冒死地躍進瀑布中,發現了花果山洞天福地,說明了他的勇敢果決不可匹敵。
爾后,孫猴子把眾猴帶進洞中,開始了他的政治表白:“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后,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他將“石”字兒隱去,完全具備了帝王將相那種隱私諱畸的一貫嘴臉。
作為一只猴子,當上美猴王,應該說是實現了他的政治抱負。但是作為一只深懷遠大理想的猴子,當猴中之王只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其后,他不辭辛勞、不畏艱險,跋山涉水去求師學藝,終于將七十二番變化和筋斗云功夫收入囊中。孫猴子做到這分上,已經是無人可比了,可他仍是矢志不渝,闖地府、鬧龍宮,最后聲聞于天,驚動了凌霄寶殿。說實話,玉帝待他還算不薄。你想,一個來歷不明的石猴,能夠當上天庭的公務員,雖然只是個養馬的官,那也是何等榮耀哦!
可孫悟空并不滿足,憤而辭職。玉帝還算寬容,一番剿除不能,就真的封他做了齊天大圣。孫悟空后來大鬧天宮,除了天庭排排坐、分果果時有些不公外,猴子自視過高也是問題所在,居然打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的造反派標語。在天庭各方勢力的聯合打壓下,孫猴子最終被鎮壓在五行山下。
回溯美猴王戰斗的一生,可以明顯感覺到這只史上最出名猴子的強大政治抱負。正如作者吳承恩文中賦的那首閑詩:“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筆者無意詆毀美猴王的進取心,而是替他不值,畢竟功名利祿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想來猴子也是在五行山下壓了500年后,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在唐僧揭去了山頭那塊鎮壓符咒,向他發出西行取經的英雄帖時,他欣然領命,仗著一身好本領,擎著金箍棒,走上了降妖除魔、替天行道的金光大道。
孫悟空的仕途經歷雖然只是個神話故事,離現實太遙遠,但轉回現實生活中,成千上萬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的人們,不妨在夜深人靜,或者曲終人散的時候,想一想耳熟能詳的美猴王的故事,或許有所借鑒,另謀一條更能體現個人價值的人生道路。(責編:王 容)